炎症的表现及类型

合集下载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

炎症的病理学分类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和刺激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的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病因,炎症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对炎症的病理学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的最常见类型,其特征为短暂、明显、局限的炎症反应。

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液积聚和白细胞浸润。

在病理学上,急性炎症可分为两种类型:浆液性炎症和化脓性炎症。

浆液性炎症:浆液性炎症是一种以渗出液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渗出液主要由血浆中的液体和溶解物质组成,其特点是呈黄色或透明、黏稠度较低。

浆液性炎症常见于轻度刺激或短暂的病变,如轻微创伤、过敏反应等。

化脓性炎症:化脓性炎症是一种以白细胞浸润和脓液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症类型。

脓液主要由白细胞、细菌和坏死组织碎片组成,其特点是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黏稠度较高。

化脓性炎症常见于严重感染、脓肿形成等病变。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一种反应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炎症类型。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区域的纤维化和组织修复,同时伴有持续的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释放。

慢性炎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慢性炎症。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类型。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等病变。

特异性慢性炎症:特异性慢性炎症是一种以特定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类型。

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常见于结核病、梅毒等疾病。

间质性炎症:间质性炎症是一种以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类型。

间质性炎症主要发生在器官的间质组织中,如肝脏、肺脏等。

间质性炎症常见于慢性肝炎、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变。

弥漫性炎症:弥漫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广泛分布于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的炎症类型。

弥漫性炎症常见于全身性感染和炎症性疾病,如败血症、类风湿关节炎等。

中医对炎症的理解

中医对炎症的理解

中医对炎症的理解简介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于损伤刺激和感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中医对于炎症的理解与西医有所不同,中医认为炎症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邪气侵袭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来治疗炎症,以达到恢复机体健康的目的。

炎症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将炎症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

实证实证类型的炎症主要表现为红肿、发热、局部灼热等明显的实质性变化。

这种类型的炎症通常由于外邪侵袭或体内湿气火毒等原因引起。

治疗时,中医常用清利湿毒、解表散寒等方法来驱除邪气并恢复正常循环。

虚证虚证类型的炎症主要表现为无力、乏力、食欲不振等虚弱的症状。

这种类型的炎症通常由于机体防御能力低下或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

治疗时,中医常用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等方法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炎症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炎症时,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外貌和舌苔等来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

例如,红肿、灼热的外貌和红舌苔可能表示实证类型的炎症。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声音和气息来判断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

例如,患者呼吸急促、声音嘶哑可能表示肺部受到了感染性炎症。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来了解其主观感受和相关情况。

例如,患者描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能表示体内存在实证类型的炎症。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来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例如,脉搏快而有力可能表示体内存在实证类型的炎症。

中医治疗炎症的方法中医治疗炎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

例如,黄连、连菊等具有清利湿毒作用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实证类型的肠胃道感染。

针灸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恢复阴阳平衡的方法。

针灸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

例如,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实证型的关节炎。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总结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它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

根据病理学的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早期表现,它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

急性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疼痛、红肿和组织功能障碍。

当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的释放会导致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迅速进入炎症部位。

急性炎症通常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迟发性表现,它通常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病程较长,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慢性炎症可以由持续的低度刺激引起,如持续的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

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会不断释放,导致组织的破坏和修复失衡,最终导致组织纤维化和功能受损。

3. 渗出性炎症:渗出性炎症是炎症反应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如水分、蛋白质等)渗出到组织间隙。

这种炎症类型常见于急性炎症过程中,特别是在感染性炎症中。

渗出性炎症的主要表现包括红肿、渗出液的形成和局部温度升高。

4. 流行性炎症:流行性炎症是一种炎症反应的特殊类型,它通常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引起大规模的炎症反应。

流行性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如流感、麻疹等。

流行性炎症的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明显的病程,它可以导致全身性症状和多器官损伤。

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根据病理学特点和不同的病因,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和流行性炎症等类型。

每种类型的炎症都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炎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如下:
1. 急性炎症:由刺激物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以及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2. 慢性炎症:反复或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纤维化、
血管增生、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3. 无菌性炎症:与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无关的炎症反应,可能由
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组织损伤等引发。

4. 特异性炎症:由特定病原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结核病的结核病变、梅毒的硬性症状等。

5. 干酪样坏死性炎症:以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常见于结核
病等疾病。

6. 纤维素性炎症:由纤维素或其代谢产物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纤维素
性肋间脑膜炎。

7. 脓肿性炎症:在组织内形成脓肿的炎症反应,常见于化脓性感染等
疾病。

8. 溃疡性炎症:特征为糜烂和溃疡形成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消化道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9. 坏死性炎症:伴有组织坏死的炎症反应,如坏死性肌炎、坏死性淋
巴结炎等。

10.化脓性炎症:由化脓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脓液积聚和脓
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炎症

炎症

• 1、白细胞附壁 维持正常血流的轴流和边流,需要 一定的血流速度。 • 炎症时,由于炎区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使轴流 变宽,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靠近血管壁,即所 谓白细胞靠边(边移)。 • 靠边的白细胞沿着血管壁缓慢地滚动,其中有些白 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上,即为白细胞附壁。
• 2、白细胞游出 • 白细胞附壁后,其胞质突起形成伪足,以阿米巴运 动的方式插入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进入内皮细胞 和基底膜之间,最后穿过基底膜使整个细胞移出血 管外,此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任何炎症,不论其原因、发生部位如何,炎症的 局部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变化,即变质、渗出和增 生三种改变。 • 一、变质 •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坏死改变,统称为变质 (alteraution)。变质主要是由于致炎因子的直 接作用和炎症过程中出现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
成的。
• 三、增生 • 在致炎因子和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 下,炎症局部细胞增殖、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proliferation)。 • 增生的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 母细胞。 • 炎症增生是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增生,也可影 响器官功能。 • 总上所述,任何炎症的局部都有变质、渗出和增生 三种改变,这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影 响,组成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在此过程中,既有 致炎因子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同时又有机体的抗损 伤反应。
• 3、趋化性 • 所谓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在某些化学刺激物的作用 下所作的单一定向运动,移动速度每分钟约 5~20μ m。 • 能吸引白细胞定向游走的物质称趋化因子。 • 4、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到达 炎区,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各种
异物及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病理学 第四章 炎症

病理学 第四章 炎症
细菌胞膜正常生理状态、或使细菌生存所依赖的酶类
失活、或影响DNA复制阻断细菌繁殖等不同途径最终 导致细菌死亡。
(2)免疫作用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巨噬细胞:
吞噬 处理 呈递抗原
(三)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作用
激活后的WBC ↓
Ly酶、氧自由基、白细胞三烯、 PG、免疫复合物等 ↓ ↓ 造成或加重组织损伤 ↓ ↓ 急、慢性炎症
胞从轴流→边集(边流)→沿内皮细胞表 面滚动→附壁
2. 白细胞粘附: 开始附壁不牢固,在内皮细胞
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s)和白细胞 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使之牢固的粘着 其分子机制如下:
①粘附分子向细胞表面再分布 ②增加粘附分子的合成和表达 ③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力
3. 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 用:
多粗大的球形嗜酸性颗粒。
(2)吞噬作用:是指在炎症灶聚集的白细 胞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 体和组织碎片的过程。
吞噬过程: ① 识别及附着:调理素识别并粘着 被吞噬物,此过程称调理素化。 ② 吞入:吞噬细胞与细菌等粘着后
伸出伪足包绕细菌等→形成吞噬 体→吞噬溶酶体→脱颗粒方式杀
伤或降解吞噬物
5. 迟发延续反应: (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轻到中度
热损伤,如X线、紫外线损伤→内皮细胞 通透性升高,常延迟2-12小时发生,持续 数小时到数天。
6. 白细胞介导的内 皮细胞损伤:
(细静脉及肠和 肾小球毛细血管) 白细胞被激活→释 放活性氧代谢产物 和蛋白水解酶→直 接损伤内皮细胞。
7. 新生毛细血 管壁的高通透性:
(一) 血流动力学改变 1. 细动脉痉挛(短暂) 2. 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 (短暂)→ 红、热 (通过轴突反射、体 液因素) 3. 血流速度减慢

炎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炎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炎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炎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生理反应,是机体对于外界刺激或损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而有序的反应过程。

这一反应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细胞因子和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旨在保护机体免受损伤部位的进一步伤害,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尽管炎症经常被人们视为对于机体有害的病理过程,但它实际上是一种自愈性反应,对于机体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通常被描述为“五大征象”:红、肿、热、痛、失去功能。

这是因为在炎症过程中,局部血液循环发生了改变,血管扩张导致组织充血,引起局部发红和发热。

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进入组织间隙,导致局部水肿和组织肿胀。

这些改变引起了局部的疼痛和敏感性增加,最终导致了受损组织的功能受损。

炎症的形成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反应、细胞浸润和修复。

在血管反应阶段,受损组织释放了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组胺和前列腺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促使被感染或受损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流,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使更多的细胞和化学物质能够进入受损区域。

在细胞浸润阶段,各类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被吸引到炎症部位,通过吞噬病原体和死亡细胞,清除病原体和炎症介质。

同时,这些细胞还会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从而进一步增强炎症反应。

在修复阶段,受损组织中的其他细胞类型,如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分子,重新建立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炎症的产生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局部短暂的反应,通常在几小时到几天内解决。

它是由于外部因素,如创伤、感染或过敏事件引起的,体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

急性炎症发生后,机体通过细胞因子的调控保证炎症反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并避免对机体其它组织产生过多的毒性影响。

慢性炎症则是持续的、反复出现的炎症过程,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月或数年。

慢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免疫细胞的长时间激活和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

它通常与一些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相关。

常见炎症类型的病理变化

常见炎症类型的病理变化

常见炎症类型的病理变化
常见炎症类型的病理变化包括:
1. 急性炎症: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至组织,组织纤维蛋白和白细胞沉积,形成渗出物。

组织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伴有组织坏死。

2.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常见于持续刺激和反复病程的情况下。

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还有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同时可见到纤维化和增生组织,容易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3. 脓肿:脓肿是一种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由中性粒细胞、组织坏死物质和渗出液组成。

脓肿中心常由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的崩解产物及细菌所构成,周围为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4. 亚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介于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之间。

组织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但不明显。

组织坏死或纤维化较少,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5. 特异性炎症:特异性炎症是由特异性免疫应答引起的。

病理变化包括溶酶体聚集、炎性细胞浸润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在病变组织中明显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的表现及类型
三、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㈠局部表现
1.红早出现,是炎性充血的表现。

早期→动脉性充血。

晚期→静脉性充血,边缘仍为动脉性充血。

2.肿炎性渗出、水肿、炎细胞浸润以及炎性增生所致。

3.热动脉性充血→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尤其是体表明显(正常低于内脏器官的体温)。

4.痛炎性介质,如激肽、前列腺素、5-羟色胺的致痛。

炎性水肿压迫神经末梢,有些是化学物质释放所引起,如钾。

5.功能障碍
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肝炎),机械性梗阻(化脓性扁桃体炎),肿胀与疼痛(关节炎)等引起。

㈡全身反应
1.发热即机体的体温升高,多见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体温升高→机体的代谢增强、有利于抗体形成、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骨髓与淋巴组织的增生。

炎症严重→体温不升高→表示机体反应差和抵抗力低下,为预后不良的指征。

过高热→中枢神经、血液循环、消化、排泄机能障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当体温升至41℃时,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发生变性、坏死,后果不良、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2.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升高的程度与致炎因素的种类、机体反应有关。

急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为主;有些炎症,白细胞反而减少,如伤寒病、流感。

感染严重,机体抵抗力强→白细胞增多明显;如感染严重时,白细胞增多不明显,说明抵抗力差,预后不佳。

白细胞明显升高、甚至出现幼稚的白细胞,如幼稚的中性粒细胞超过5%,称核左移。

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
肝、脾、淋巴结的肿大,T、B淋巴细胞增生。

4.实质脏器的变化
心、肝、脾、肾的实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

四、炎症的类型
㈠依据病程经过分为
1.超急性炎症多由变态反应引起。

暴发性经过,仅有数小时或几天的病程。

炎症反应非常的剧烈、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组织与器官的损伤,甚至导致机体的死亡。

如器官移植的超急排斥反应。

2.急性炎症起病急骤、症状明显、持续时间短、仅几天到一个月。

以变质和渗出病变为主,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慢性炎症发病缓慢,持续时间长,常为数月到数年,慢性炎症可开始即为慢性,可由急性转变而来,但多由毒力较弱的致炎因子持续作用引起。

慢性炎症可以呈急性发作。

常以增生性病变为主,其炎细胞浸润则以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易形成肉芽肿性病变,常伴有瘢痕的形成。

?
4.亚急性炎症介于急性与慢性炎症之间。

如;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㈡按局部基本病变分类
任何炎症局部都以一种病变为主,因此根据炎症时局部组织的主要病变将炎症分为变质性炎症、渗出性炎症、增生性炎症,但不是绝对的,即使同一致炎因子作用于同一患者身上,在不同的条件下和不同的阶段可以互相转化。

1.变质性炎
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增生较轻微的炎症,称变质性炎。

常见于肾、肝、心、脑等实质性器官。

如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白喉性心肌炎、阿米巴痢疾、乙型脑炎,此型炎症常可引起相应器官的损害、影响功能。

2.渗出性炎症
以渗出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症。

变质次之,增生更次之。

此类炎症最常见,且种类多。

根据渗出物的不同,将渗出性炎症分为以下几种:
⑴浆液性炎症
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滑膜等处。

原因:①物理性因素,烧伤、烫伤(皮肤水疱);②化学性因素,强酸、强碱。

③细菌毒素;④蜂毒、蛇毒、免疫因素等。

病变:局部明显充血、水肿,局部被覆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和渗出液内有炎细胞浸润,浆膜腔可形成积液。

结局: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易于消退,不留痕迹。

但有时因浆液渗出过多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胸腔和心包积液,可影响呼吸和心功能。

⑵纤维素性炎症
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原因: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尿毒症、汞中毒。

部位:病变常发生粘膜、浆膜和肺等处。

假膜性炎: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

因此,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绒毛心: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由于心脏的不断搏动,使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表面,因而又有“绒毛心”之称。

⑶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易发生于皮肤与内脏。

原因:多由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化脓菌引起。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腔称为脓肿。

化脓:炎区坏死组织被中性粒细胞或坏死组织释放的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的过程。

疖:由皮肤的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小脓肿。

发生在上唇和鼻部的疖切忌挤压。

痈:是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互相沟通的脓肿。

脓肿向外扩展时,可产生一系列并发症。

溃疡:在皮肤或粘膜的化脓性炎时,由于皮肤、粘膜坏死、崩解脱落、可形成局部缺损,称为溃疡。

窦道:深部组织脓肿,向体表或向自然管道穿破,形成一个有盲端的排脓通道,称为窦道。

瘘管:如深部脓肿的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向自然管道穿破,或两个有腔器官之间形成有两个以上开口的通道称为瘘管。

例如肛周脓肿形成的窦道和瘘管。

蜂窝织炎:疏松组织中弥漫性化脓性炎称为蜂窝织炎,常见于皮下、肌肉和阑尾。

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浆膜或粘膜组织的化脓性炎,此时,中性粒细胞主要向粘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如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等。

当渗出物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腔内蓄积,称为积脓。

⑷出血性炎症
渗出液中出现大量的红细胞,称为出血性炎。

标志:血管壁损伤严重。

〖附〗卡他性炎:“卡他”一词来自希腊语,是向下流的意思。

卡他性炎是发生在粘膜组织的一种较轻的渗出性炎症。

其特点是除渗出液外,粘膜上皮细胞及其腺体分泌明显增加。

㈢增生性炎症
以组织、细胞的增生为主,而变质、渗出轻微的炎症称增生性炎。

多属慢性炎症,少数为急性炎症。

1.急性增生性炎: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伤寒病。

2.慢性增生性炎:致炎因子致病性较轻并持续时间长,机体抵抗力强的情况下发生。

⑴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病灶内有纤维母细胞增生、有时小血管也增生,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局部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如炎症灶的被覆上皮、腺上皮及其他实质细胞也可发生明显增生。

⑵肉芽肿性炎症:
①感染性肉芽肿:生物病原引起,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真菌等,肉芽肿的形态结构多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②异物肉芽肿:由异物引起的肉芽肿性病变。

⑶炎性息肉:致炎因子的长期作用下,局部粘膜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的突出于粘膜表面的带蒂的肿物,称为炎性息肉。

⑷炎性假瘤:是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在肉眼观形态上和X线上与肿瘤甚为相似时,称为炎性假瘤。

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五炎症的结局
㈠痊愈
1.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㈡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㈢蔓延与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扩散
3.血道扩散
⑴菌血症
⑵毒血症
⑶败血症
⑷脓毒血症
六.炎症的意义
综上所述,炎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始终贯穿于炎症的始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