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匡衡凿壁借光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匡衡凿壁借光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⑥。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屐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⑥解人颐(y):让人欢笑。
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邑②怪③资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②时人畏服之如是③衡从之与语质疑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中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参考答案】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
《凿壁偷光》的阅读答案

《凿壁偷光》的阅读答案《凿壁偷光》的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凿壁偷光》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
他霍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墙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也多了,他就凑着透过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一【卷】书(juǎn juàn)墙【缝】(fèng féng)2、摘抄匡衡刻苦学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要求写成语和句子。
(1)有关刻苦学习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有关刻苦学习的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juǎn;fèng。
2、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凿壁偷光文言文-《凿壁偷光》阅读理解及答案

凿壁偷光文言文|《凿壁偷光》阅读理解及答案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常用“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匡衡怎样的心情?2.根据故事内容写出成语“凿壁偷光”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
参考答案:1、匡衡十分惊喜。
2、(略。
只要能联系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解答即可,不必强求与成语字典上的解释一致。
)3、(略,答案符合文意即可。
)。
凿壁偷光阅读理解附详细答案

凿壁偷光阅读理解附详细答案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文本、文段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是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现,凿壁偷光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凿壁偷光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凿壁偷光材料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常用“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题目1.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匡衡怎样的心情?写在泡泡框中。
(2分)2.根据故事内容写出“凿壁偷光”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
(3分)凿壁偷光答案1、匡衡十分惊喜。
(意思对即可。
2分)2、(略。
只要能联系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解答即可,不必强求与成语上的解释一致。
2分)3、(略,答案符合文意即可。
3分)捧着空花盆的孩子阅读附答案《捧着空花盆的孩子》(4×3分=12分)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
《凿壁借光》文言文阅读答案

《凿壁借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练习凿壁偷光】txt>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及、到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③资给以书:把、用④遂成大学:终于..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的空,把烛光引进来,借助这一丝光线来读书。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匡衡便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借隔壁的烛光来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人勤奋好学,不怕困难。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1、在没有灯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条件,凿壁借光。
2、匡衡勤奋好学,不怕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文言文——凿壁借光】【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作者】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
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原文】匡衡①,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識⑥,家富多書,衡乃與⑦其傭作⑧而不求償⑨。
主人怪⑩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⑾讀之。
”主人感其言,與之書,遂⑿成大學⒀。
衡能說詩。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
匡鼎來。
匡說詩。
解人頤。
鼎。
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
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
質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聽。
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
遂去不返。
【注釋】①匡衡:西漢經學家②逮:到,及。
《凿壁借光》原文翻译及练习题

《凿壁借光》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注释】①逮:至U;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⑪遂:终于。
⑫大学:大学问家。
⑬f尝:报酬。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第八篇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以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惧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练习: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⑵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 .翻译句子。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⑶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⑴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⑶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⑸学而时习之:(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 ____ 一类人。
5 .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凿壁偷光的阅读附答案

凿壁偷光的阅读附答案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文本、文段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是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现,凿壁偷光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凿壁偷光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凿壁偷光材料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常用“凿壁偷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凿壁偷光题目1.从画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匡衡怎样的心情?写在泡泡框中。
(2分)2.根据故事内容写出成语“凿壁偷光”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
(3分)凿壁偷光答案1、匡衡十分惊喜。
(意思对即可。
2分)2、(略。
只要能联系短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解答即可,不必强求与成语字典上的解释一致。
2分)3、(略,答案符合文意即可。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类文阅读《凿壁偷光》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类文阅读《凿壁偷光》含答案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选自《西京杂记》中央文献出版社)【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字读音是,意思是。
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词为。
2.对“衡乃穿壁引其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于是穿墙而过,去吸引邻居家的火光
B.匡衡于是翻过墙去,把邻家的火光引了过来
C.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3.把“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改写成现代汉语是。
匡衡这样做的原因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4.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参考答案:
1.dài 到,及力有不逮
2.C
3.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希望能读遍主人家的书
4.示例: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凿壁借光》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练习凿壁偷光】txt>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及、到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③资给以书:把、用④遂成大学:终于..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的空,把烛光引进来,借助这一丝光线来读书。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匡衡便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借隔壁的烛光来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人勤奋好学,不怕困难。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1、在没有灯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条件,凿壁借光。
2、匡衡勤奋好学,不怕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二:文言文——凿壁借光】【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作者】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
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原文】匡衡①,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識⑥,家富多書,衡乃與⑦其傭作⑧而不求償⑨。
主人怪⑩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⑾讀之。
”主人感其言,與之書,遂⑿成大學⒀。
衡能說詩。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
匡鼎來。
匡說詩。
解人頤。
鼎。
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
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
質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聽。
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
遂去不返。
【注釋】①匡衡:西漢經學家②逮:到,及。
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牆上打洞。
穿:鑿④邑人:謂同縣的人。
古時“縣”通稱為“邑”。
⑤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⑥文不識:指文名不識。
⑦與:給。
⑧傭作:被雇傭勞作。
⑨償:值,指報酬(回報)。
⑩怪:感到奇怪。
⑾遍:盡⑿遂:最終⒀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
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經》了,匡鼎他來啦,老匡他說的《詩經》,能把人下巴說掉啦!”鼎是匡衡的小名,(因為他對《詩經》的解說很精當,)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到的人沒有不發出會心解悟的歡笑的。
匡衡的老鄉裏也有一個解說《詩經》的人,匡衡去找他辯難,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
結果把這個人說得(大敗而歸)沒顧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
匡衡追上去,說“請先生留下來聽我說,我們再從頭說起。
”這個人說“我實在沒的可說了!”於是這個人走了,再也沒回來說《詩經》。
我比他還小一點13【故事】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
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
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
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
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
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裏。
怎麼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
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學)。
這個成語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鄰舍的燭光讀書。
而現在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人物簡介】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承(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另一說為:山東省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
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
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
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
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
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
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在後幾年裏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讚賞,因此任匡衡為禦史大夫。
建昭三年(西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篇三: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txt>(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两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