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上传)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上传)
行程第三天:参观胡里山炮台、环岛路、曾厝垵、集美学村。
行程第四天:参观南普陀、厦门大学、鼓浪屿、菽(shū)庄花园,感受鼓浪屿优雅的历史。
行程第五天:早餐后自由活动,返回温馨的家。
1.【提取信息】综合两篇阅读材料,所谓“旅游攻略”就是( )
A.为旅游制定的规划,旅游者出行的参考资料。
B.旅行目的地景点的详细介绍。
此外,在这个恐龙的后腿上发现了非常粗大的羽毛。那么这种粗大的羽毛意味着什么呢?在今天,除了鸟类以外所有会飞的动物都有这样一个倾向,它会把自己身体体表所有部分尽量扩展出来帮助它飞行。蝙蝠不光像鸟类一样在前肢上有翼,它的翼也会延伸到后肢上,这种现象叫作四翼状态。会飞行会滑行的动物尽可能把体表扩展起来进行飞行,只有鸟类是例外的。鸟类用前肢飞行,后肢奔走。不过鸟类可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四翼状态,只是从来没有化石发现。
(选文有删改)
1.【词语理解】与第1自然段中的加点词“矢志不渝”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舍生忘死B.大公无私C.奋发图强D.坚持不懈
2.【整体感知】读文章,想一想古生物学家们是怎样探索“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这个问题的。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下列给科学家们的论证过程排序最准确的是( )
A.提出假说寻找证据形成证据链得出结论
(5)完备的景点准备。事先搜罗一些基本信息,包括景点区位价格、开放时间等基本信息,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去游览。
材料二导游推荐:福建五日游攻略
行程第一天:抵达花园城市厦门,入住酒店。休息一下之后自由活动,逛中山路美食街。
行程第二天:参观福建土楼群,包括和贵楼、怀远楼、云水谣土楼等,在南靖云水谣古镇感受古道悠悠,碧水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学语⽂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我爱⼤⾃然可以说,世界上的⼀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爱,⽽藏在我内⼼深处永恒的爱却是对⼤⾃然的爱,⼤⾃然的⼀草⼀⽊,⼀⼭⼀⽔,都是我爱的对象。

总之⼀句话,我爱⼤⾃然的⼀切!⼤⾃然像⼀位神奇的魔法师。

她把四季风景送给了⼈类。

不管是暖风阵阵的仲春,烈⽇炎炎的盛夏,天⾼⽓爽的深秋,还是银装素裹的寒冬,都令⼈回味⽆穷,浮想联翩。

⼤⾃然像⼀位神奇的裁缝。

她挥动⾃⼰神奇的剪⼑,为森林、⼭峰裁剪出⼀套⼜⼀套的⾐服。

⾸先,她给它们做了⼀套浅绿的⾐装,让春姑娘为它们穿上;接着,她⼜做了⼀条⾊泽鲜艳的裙⼦,让夏⼩姐给它们换上;之后,她⼜做了⾦黄⾊和银⽩⾊的⼤⾐,让秋冬两位使者带来。

就这样,⼀套⼜⼀套神奇⽽美丽的⾐装,给⼤地、森林、⼭峰增添了光彩。

⼤⾃然像⼀位知识渊博的⽼师。

她派松树告诉⼈们遇到困难不要退缩的道理;她让绿叶告诉⼈们默默⽆闻地⼯作,不求回报的道理;她⼜叫⼩草告诉⼈们顽强⽣存的道理。

⼈类在这位神奇⽼师的指导下,不断锻炼⾃⼰,丰富⾃⼰。

⼤⾃然像⼀位慈母。

她抚育弱不禁风的⼩花,锻炼⾝体强壮的⼤树。

她让⼈们在树下乘凉,让孩⼦们在草地上玩耍,她让⼈们摘树上的果⼦,她让⼈们畅饮河⾥的清⽔……⼈类在她温暖的怀抱⾥成长,她也⼼⽢情愿地去奉献⾃⼰。

⼤⾃然⼜像⼀位严⽗。

他在惩罚那些做坏事的⼈时从不宽容。

因为这⼀切的⼀切,我才爱⼤⾃然,爱它的神奇、善良和美丽。

1.【⽇积⽉累】读⼀读,填⼀填,记⼀记。

暖风阵阵的()烈⽇炎炎的()天⾼⽓爽的()银装素裹的()弱不禁风的()⾝体强壮的()2.【内容探究】读⽂章,填⼀填。

(1)⽂章把⼤⾃然分别⽐作魔法师、裁缝、⽼师、慈母、严⽗。

(2)⼤⾃然的特点是:神奇、善良和美丽。

我认为⼤⾃然还有这样的特点:3.【拓展想象】你会把⼤⾃然⽐作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的风⼤⾃然⾥,谁是最⾃由的呢?也许是它。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一、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二、人物描写的作用:1、外貌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主要是指对一个人身着打扮和外在形态的描写,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生活状况往往指身份、地位、贫富、处境等;身体状况主要指胖瘦强弱、健康情况。

2、动作描写的作用动作描写是指对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有三点: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塑造人物形象(重要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是指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的描写,它要求人物语言自然、真实、符合人物身份。

作用有三: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4、神态描写及作用神态描写是指对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目光变化的描写,其作用通常是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

5、心理描写及作用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描写。

其作用有二: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变化。

三、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找到文中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人物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训练——描写方法、人物形象【主题阅读1】一个母亲的心①见到江生时,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

窗外,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

草坪上……咦!那不是小玉吗?她跟你得的是一种病,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②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

江生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他已经失明,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

可这位坚强的母亲不愿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她在大路边摆摊卖鸡蛋饼,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过血……③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2套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钱学森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伟大的品格”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四篇课文。

其中,《古诗三首》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及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诺曼底号”遇难记》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黄继光》从展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气概;《挑山工》表现了普通劳动者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诺曼底号”遇难记》与《黄继光》《挑山工》的课后练习与学习提示,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由此可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侧重情感的体会,心情相对于品质而言比较波动、表面。

本单元则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这是相对于心情而言更加稳定、本质的。

所以在分析人物品质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全面思考,结合当时的情境、主人公的言行去分析,让学生能够受到人物伟大品格的感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三首》;熟读美德名言(一)(二);2.过程与方法:找出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句子,来初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哈尔威船长、黄继光、挑山工、圣地亚哥的人物品质中,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单元课文,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找出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来初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教学内容】1.“一主”教材:《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

2.《新主题阅读》:《单元小诗》《老人与海》(节选),《馒头的故事》。

3.《你读我诵》:《塞下曲》《诚实童子》,美德名言(一)(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乘坐时空穿梭机,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去认识八位伟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部编版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秀才读别字①[清]小石道人一秀才嗜②书,而别字良多。

一日,读《水浒》。

适友人造访③,见而问曰:“君读何书?”答曰:“《水许》。

”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水许》一书未之见也。

”又问:“书中所载,均为何人?”秀才曰:“有一李达。

”友人曰:“更奇也,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

请问其人何样?”曰:“手使两柄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

”曰:“书中更有何人?”曰:“有和尚鲁智沉,教头林仲。

”友人愕然,既而哑然失笑。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嘻谈续录》。

②嗜:喜欢,爱好。

③造访:前往访问;拜访。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友.人造访(恰好,正巧)B.未闻.有李达者(听说)C.既而..哑然失笑(不一会儿) D.书中更.有何人(更加)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

请问其人何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友人为什么先“愕然”,而后“哑然失笑”?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原因。

(1)“愕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哑然失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的秀才认错了许多字,请你照样子将它们找出来并改正过来。

水许:______ 李达:______ 大爹:______鲁智沉:______ 林仲:______ 万夫不当之男:______拯救生命的瞬间①2016年7月8日,正值汛期的四川国道318线,天全县小河乡境内的“火夹沟”,急促的暴雨伴着雷声,从灰暗的天空倾盆而下。

顿时,山路上到处是哗啦啦的流水。

②晚上8点多钟,一辆满载42人的旅游大巴正好行驶到这里。

忽然,前面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几块大山石随着雨水从右侧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瞬间将前面的道路堵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内阅读(含答案)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这句话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周恩来有着这样远大的志向,最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为百姓谋福祉,为新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故答案应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结合本文主题“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课外阅读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她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国文老师也感慨地说:“我教了十几年书,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课内外阅读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成长故事(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成长故事(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成长故事建议时间:30分钟我不能忘记祖国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她是一个文静而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学习非常勤奋。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

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班长微笑着对宋庆龄说:“宋庆龄同学,请你讲讲吧!”热闹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

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

这些话多么有力量!”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

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1.【概括内容】填写下表,然后串联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一句中,“不以为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摇了摇头”表示宋庆龄对那个美国学生的发言持______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习题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

一位四
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

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宽大的前额。

眺望着水天
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
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

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
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们
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
秋节,他们谈论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已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
国的建设服务。

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

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
设备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
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

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
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
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
导弹之父”。

1.【品析句子】阅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

(1)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从钱学森的________描_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__________。

_
(2)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通过对钱学森的______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他________________。

__
2【.探究写法】下面的句子都能够表现钱学森的杰出才华,其中表现的角度不同的一项是()
A.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B.钱学森⋯⋯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C.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
国!”
D.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文本补白】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钱学森会对留学生们说些什么?请发挥想
象,把钱学森可能说的话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思考】对比本文和课本中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一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两篇文章都是写钱学森冲破阻挠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
故事。

()
(2)两篇文章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描写的。

()(3)两篇文章都对人物的言行展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学森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
5.【情感表达】读《黄继光》《钱学森》,思考这些人物的言行,你对爱国有了怎样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当时杨时大概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恰巧程
颐正坐着打瞌睡。

于是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睡醒后,门外积雪已经
一尺多厚了。

1.【整体感知】给这则小古文加标题,下面最合适的是(),并写在文章开头横线处。

A.囊萤映雪
B.尊师重道
C.程门立雪
D.雪中送炭
2.【字词理解】对照译文,照样子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例:杨时见.程颐于洛(求见)
(1)时与游酢侍立不去.()(2)颐既觉.()
3.【迁移运用】你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什么?像这样的成语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试着再
写出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类文阅读
1.(1)心理活动归心似箭
(2)语言他的一颗爱国之心
2.C
3.示例:同学们,我们现在学有所成,祖国很需要我们,我们应该回国去,为祖国的建设贡
献自己的力量。

4.(1)√(2)×(3)√
5.示例:黄继光把他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革命,而且没有一点怨言;钱学森放弃了富裕的生
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古文阅读
1.C
2.(1)离开(2)睡醒
3.我从杨时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他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

这样的成语故事还有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