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类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新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 》课后同步作业 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惟.弈秋之为听( )2.思援弓缴.( )而射之3.一心以为有鸿.( )鹄.( )将至二、解释带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者也。
..之善弈通国:善:弈:句意:2.孰.为汝.多知乎?孰:汝:句意:三、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 )四、选择恰当句意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 ( )A.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值得推崇。
B.根本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好为人师罢了。
2.从孔子的回答中,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名言(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表现了两小儿的 ( )A.天真可爱。
B.瞧不起他人。
五、课内阅读。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文中用的方法叙述两人学弈的态度。
2.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3.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14.文言文二则一、1.wéi 2.zhuó 3.hóng hú二、1.全国。
善于,擅长。
下棋。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2.谁。
你。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三、1.① 2.② 3.② 4.②四、1.A 2.B 3.A五、1.对比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运用1.读拼音,写词语。
xué yìbiàn dòu zhuān xīn zhì zhì hóng hú pán yú cāng cāng liáng liáng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选字填空。
①辩辨辫________解________别________子②俱具________体家________ ________乐部3.区分易混字。
“辩”与“辨”的读音相同,都读________;两个字的部首也相同,都是________。
但这两个字的字义不同,其中“________”是对不同事物的区别,可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是用言语提出不同观点,可组词为________。
与它们的字音和部首都相同的字还有________。
4.给“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代词,指他,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B.代词,代指鸿鹄。
C.助词,相当于“的”。
D.代词,指弈秋的教诲。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2)一人虽听之。
________(3)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5.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横线上。
之:①的;②指弈秋的教导;③指鸿鹄;④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 ________(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6.按课文内容填空(1)《学弈》选自《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练习及答案

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练习及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鸿鹄(hú gào)使弈秋诲(huì huǐ)二人弈
思援弓缴(zhuó jiǎo )
弗(fó fú)若之矣(yí yǐ)
为(wéi wèi)是其智弗若与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三、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翻译句子。
1、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 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及详细解析)一、基础再现1.给加点字“为”选择正确的读音。
wéi wèi(1)惟弈秋之为.听。
(2)为.是其智弗若与?(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孰为.汝多知乎?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思援弓缴.而射之。
()A.这里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B.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A.知道。
B.同“智”,智慧。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孔子不能决.也。
()A.断定,拿定主意。
B.决定最后胜败。
5.先给“之”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再完成练习。
①代词,代指鸿鹄。
②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③代词,代指弈秋的教诲。
④助词,相当于“的”。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通国之善弈者也。
我发现,文言文中的“之”有很多是代词,代指上文中出现的内容。
用“之”字可以(A.避免混淆,使内容便于区分 B.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加简洁。
)选择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B.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D.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ㅤㅤ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同样是跟着弈秋学下棋,两个人学习的表现却不同,第一个人,;第二个人,。
(用四字词语填空)用上面的一句话概括两人的学习结果:。
8.课文综合回顾。
(1)《学弈》讲的是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是按照的顺序写的。
(填序号)①两小儿辩日②两小儿笑③孔子不能决④孔子见两小儿二、阅读提高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六年级下语文第十四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主要作品《孟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多音字缴jiǎo (缴费)zhuó(弓缴)为wéi (作为)wèi (因为)三、教材解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h nɡ)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 ) /而射之。
虽/与之/俱(jù)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yuē):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有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 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有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1.(3分)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推门而入翩翩飞舞急急勿勿心旷神怡B.不可计数应接不瑕面面相觑无边无际C.栩栩如生索然无味无病而呻战无不胜D.不计其数乌云蜜布众星拱月寸草不生二、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2.(3分)与《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的启示不相符的一项是()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抓住当前,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C.志存高远,抢抓机遇D.机会多的是,不用急于定夺三、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3.(3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讲笑话时要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
B.讲笑话时,自己首先要笑,这样才能感染别人。
C.笑话要讲得吸引人,就要尽量表现出笑话中人物的神态、语气和动作。
D.要讲语言风趣、体现机智的笑话,不讲不尊重人、挖苦人的笑话,远离低级趣味。
四、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4.(3分)青蛙和小鸟争论起来,是因为()A.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B.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C.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不一样五、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9分)5.(3分)按拼音写汉字。
húlìpútáo chuíxiàkǒu shuǐfèi jìn chéng shú6.(3分)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①第一个“有的人”指;第二个“有的人”指。
②两个“死”字的含义是。
A.两个都指失去生命B.前一个指失去了生命,后一个指虽生犹死C.前一个指虽生犹死,后一个指失去了生命(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动统治者想流芳百世,可实际上早已臭名昭著;拥有蓬勃生命力和伟大精神的革命战士B.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春天一到,青青的野草就会把他的名字遮盖住,刻在石头上的名字烂得更快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A
3.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十三、1.划去:废摩价值装腔作势
2.示例:瞻前顾后承上启下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3.④①⑤③②
4.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
5.在一次考试中作弊,主动认错后,弗洛斯特女士给了“我”印象深刻的“体罚”。
6.老师用木板抽打装了垫子的座椅。原因:①严厉地教育犯错的学生,维护其自尊心,使学生心服口服,却无肌肤之痛;②老师博大而仁爱的胸怀深深感动着“我”;③由于这次单独接触,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④人的一生能遇到这样有爱心又有教育方法的老师是多么幸运啊。
运动健将约翰逊因为服兴奋剂而被禁赛后,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归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
A.尽管他做错了什么事B.即使他做错了什么事
C.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D.虽然他做错了什么事
八、对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C.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D.姓
2.对“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理解正确的是( )。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3.从这则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十三、阅读理解
独享“体罚”之秘密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练习附答案

14《文言文二则》练习
二、读《学弈》理解句子
1、惟弈秋之为听。
2、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读《两小儿辩日》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释义。
1、通国之善弈者也。
(A、善良 B、擅长)
2、孔子不能决也。
(A、决断 B、决定)
参考答案
一、1、通国之善.弈者也。
善:善于,擅长。
2、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它,指天鹅。
3、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二、1、只听弈秋的教导。
2、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三、1、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2、谁说你智慧多呢?
3、①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应不断学习。
②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③我们要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④说明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四、1、B 2、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14 文言文二则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选自《西京杂记》中央文献出版社)【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帮助。
⑤资:借。
⑥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字读音是,意思是。
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词为。
2.对“衡乃穿壁引其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匡衡于是穿墙而过,去吸引邻居家的火光
B.匡衡于是翻过墙去,把邻家的火光引了过来
C.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3.把“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改写成现代汉语是。
匡衡这样做的原因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4.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参考答案】
1.dài 到,及力有不逮
2.C
3.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希望能读遍主人家的书
4.示例: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怕后生笑
欧公①晚年,尝自窜定②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
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③,却怕后生笑。
”
(选自《宋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欧公:指欧阳修。
②窜定:刪正、改定。
③嗔:怒,生气。
1.“晚年”的意思是()
A.傍晚的时候
B.年末的时候
C.年老的时候
2.本文写欧阳修晚年做的事是。
3.“自苦如此”的意思是。
欧阳修“自苦如此”的原因是。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参考答案】
1.C
2.修改自己一生所写的文章
3.这么辛苦怕后来人发现了文中的错误会笑话
4.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欧阳修是一个负责任,为人为文严谨,对自我的要求很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