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旅夜书怀》赏析1

合集下载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旅夜书怀》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⑶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⑸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⑹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⑺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白话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译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注释(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全诗赏析《旅夜书怀》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⑶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⑷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⑸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⑹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⑺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白话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
江湖静守夜,萤火虫点点。

披衣闲坐窗,思量深远天。

月明清晨曙,江鸥唱晚烟。

书窗添思愁,空山倍惆怅。

译文:
夜晚宁静,江湖守护着它,萤火虫在点点灯火。

我披着衣裳,闲坐在窗前,思索深远的天空。

月光明媚,清晨曙光初现,江鸥唱着晚风中的烟雾。

书窗中多出了一份思念,空旷的山岭更加令我惆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作者以自然的景象和宁静的心境,表达出思念的情绪。

诗中“披衣闲坐窗”,“月明清晨曙”,“江鸥唱晚烟”,“书窗添思愁”,“空山倍惆怅”等字句,描绘出
了夜晚的宁静景象;而“思量深远天”,“书窗添思愁”,“空山
倍惆怅”等字句,则表达出了作者思念的情绪。

诗的语言优美,抒情动人,给人以宁静、淡然的感受。

《旅夜书怀》诗词赏析

《旅夜书怀》诗词赏析

《旅夜书怀》诗词赏析
一、诗歌主题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主要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漂泊之感,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诗人旅途中的所思所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二、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杜甫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成为情感的载体,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2.象征手法: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句,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3.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三、意象解读
1.“旅夜”:诗人通过对旅途中的夜晚进行描绘,展现了漂泊中的孤独和无助。

2.“平野”、“大江”:这些意象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的渺小和无助。

3.“星垂”、“月涌”:这些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昂与不屈。

四、创作背景
《旅夜书怀》创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携家人从成都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

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诗人自身也面临生活困境,这种背景下,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无法排遣,只能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旅夜书怀》一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巧妙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意象和特定的创作背景,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杜甫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

【赏析】岂:难道。

著:显著。

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

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

【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

前半首写旅夜情景。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

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

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

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

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

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

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

诗的下半首是抒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

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

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

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

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

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旅夜书怀》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它以杜甫真挚的情感和锐利的观察力,表达了对历史英雄和时代风流人物的瞻仰和思考。

杜甫开篇便以人生必死的论述引入,表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然后,他借悼念英雄和思考历史的方式,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伟人。

他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评价,显示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熟悉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他用"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衡量英雄人物,凸显了自己对文化风采的赞美。

接着,他以成吉思汗射大雕的场景,描述了一个伟大英雄的形象,凸显了他对英雄事迹的崇拜。

最后,杜甫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语点题,表达了对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代潮流的关注。

这首诗揭示了杜甫思考历史的态度和对真英雄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当代英雄人物的期盼。

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代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总之,《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真情实感的诗作,以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到的见解,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杜甫饱含爱国情怀的真情流露,也是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唐代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阅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也能领略到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关切,对人生和命运的抚慰与反思。

这首诗在展现杜甫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历史英雄和当代社会的对比,他探寻人生意义,关注社会发展。

这种既具体史内涵,又有普遍性思考的方式,使得诗歌产生了激励人心和思想深度的魅力。

因此,《旅夜书怀》不仅是杜甫的精彩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之一。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原文】《旅夜书怀》作者: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解】岸:指江岸边。

危樯(qiáng墙):高耸的桅杆。

独夜舟:孤零零的一只船在江上过夜。

星垂句:远处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为辽阔。

平野阔: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句:银色的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著:著名。

应:认为是。

飘飘:随处飘泊,无依无靠。

沙鸥:水鸟名。

【翻译】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韵译】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写作背景】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1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
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
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鉴赏】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浣花溪草堂。

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只得携家小取水路东下。

此诗即为行船经过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所作。

作者身世浮沉,前途难卜,故诗以抒写飘泊奔波的牢骚情怀为主旨。

然而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

观此篇中自然景观之雄浑与诗人情志之自豪,愈发令人相信杜甫人格与诗格的高度一致。

此诗以阔壮之景寓悲凉之怀的抒情境界,颇与《登岳阳楼》,《登楼》、《登高》等五、七律抒怀名篇有相似之点。

试看诗中前半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壮伟之景,后半尽意宣泄孤舟漂浮的悲怀。

情因景生,气势夺人心魄,艺术感染力十分强大。

首联用对起格,写自己夜晚独自行舟的孤苦之状。

在细草绵延、微风吹拂的岸边,诗人独系高帆夜行之舟。

在静夜停舟的寂寥江天里,
羁旅之怀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言愁而愁自见。

颔联二句分承首联:岸上平野茫茫,群星遥挂如垂;舟前江涛滚滚.月影流动如涌。

这两句气魄雄大,境界宏阔,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句法略同而工力悉敌。

李诗只形容山与江,此二句则野阔星垂,江流月涌,共写四事,画面景物交织的多层次之感似更突出一些。

这里不但对于人对景物的感觉的描写十分真切,而且通过这种描写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鲜明特征。

具体说来,因为“平野阔”,才显得星斗遥挂如垂,而用此“垂”字,又反衬出乎野之广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色似也滚滚如涌,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澎湃向前浪起千叠的气派。

颈联二句,因夜景之广漠寂寥而起身世之深悲。

第五句自谦,实乃自负。

说名岂因文章而著,与作者另一首赠严武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之句同慨。

第六句自解,实乃牢骚。

说自己失去官职是因为既老且病,似乎婉转自恨,其实是恨世。

真正的情况是与时与事多忤。

此意不直接说出,显得悲愤更深。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

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说得颇为中肯,可参考。

末联即景自况,以沙鸥自比,自伤飘泊。

自问自答,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飘零不遇的身世的可悲与可叹。

这个比喻,与开篇的自白首尾相顾。

“一沙鸥”呼应“独夜舟”,抒情主人公孤独流浪的形象完全凸现出来了。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