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呼吸系统大全

合集下载

呼吸系统常见病证的辨证食疗

呼吸系统常见病证的辨证食疗
言语无力,自汗畏风,易患感冒。咽喉不利,舌 质嫩苔白,脉软弱无力。 【食疗原则】补益肺气,固护卫气
二、辨证食疗
【食疗处方】
1、白果百合瘦肉粥:白果10克,百合30克,猪瘦肉200 克,清水适量。
2、补虚益气粥:炙黄芪30~60克,人参3~5克(或党参 15~30克),白糖少许,粳米100~150克。先将黄芪、 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 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如上法煎2次,将药液合并,加 入粳米煮粥。粥成加入白糖,稍稠即可。人参亦可制成 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煮。随意服食粥期间,忌服萝卜 与茶叶。
1、三花茶: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 将以上3花洗净,加入沸水泡茶,代茶饮用, 不拘次数。
2、青龙白虎饮:白萝卜30克,青橄榄2枚。白萝 卜切片,与青橄榄同煎汤,代茶饮用,不拘次 数。
3、苏叶鱼腥草鸡蛋:苏叶10克,鱼腥草30克,鸡 蛋1个。将苏叶、鱼腥草浓煎取汁,将鸡蛋打 开搅匀,用滚沸的药汁冲鸡蛋,每日1次。
纱布绞挤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烫,剥去皮,也用 纱布绞挤汁液,两汁合并即成。 3、荷叶菊花苡仁汤: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2 克),菊花12克,薏苡仁30克。 4、绿豆粥:绿豆2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
二、辨证食疗
四、燥邪袭表证 【病因】感受燥邪,肺卫俱伤 【临床表现】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咽干燥,
1、橘皮杏仁饮:橘皮10克,杏仁10克,饴糖30克。 将这3味加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1次。
2、陈皮苡仁粥:陈皮6克,薏苡仁30克,粳米50 克。陈皮切细粒,先煮薏苡仁,后下粳米,同煮 至米半熟时放入陈皮,继续煮至米熟,加少量食 盐调味,每日1剂,温服。
二、辨证食疗
二、肺气亏虚证 【病因】久咳不愈,耗伤肺气 【临床表现】咳声低弱,喘急气短,痰稀色白,

呼吸道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辨证施治

呼吸道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辨证施治

呼吸道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辨证施治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呼吸道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

在中医药治疗中,我们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症的不同特点,采用相应的中药和疗法进行治疗。

下面将重点介绍呼吸道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辨证施治。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发烧等。

中医认为感冒多因风寒或风热入侵人体引起,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的特点是头痛、恶寒、寒战、鼻塞、流清鼻涕等。

治疗时可以选用温补药物,如桂枝、防风、白芷等,以驱散风寒,提高抵抗力。

2.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的特点是咳嗽、喉咙痛、发热、口渴等。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以清热解毒,减轻症状。

二、咳嗽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分为干咳和痰咳两种,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1. 干咳干咳多由外邪入侵所致,此时治疗可选用润燥止咳的草药,如玉竹、蜂蜜、浙贝母等,以润燥止咳,缓解咳嗽。

2. 痰咳痰咳多由湿邪内停所致,此时治疗可选用祛湿化痰的中药,如枳壳、白扁豆、半夏等,以祛湿化痰,减轻症状。

三、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

治疗支气管炎时,我们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分类辨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寒痰型支气管炎寒痰型支气管炎的特点是咳嗽刺激、痰白而稀、胸闷等。

治疗时可以选用温阳祛寒的中药,如附子、肉桂、苍朮等,以温阳祛寒,化痰止咳。

2. 热痰型支气管炎热痰型支气管炎的特点是咳嗽剧烈、痰黄稠、口渴等。

治疗时可选用清热化痰的草药,如贝母、竹叶、杏仁等,以清热化痰,缓解症状。

四、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症状包括喘息、气促、胸闷等。

治疗哮喘时,我们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1. 外感因素引起的哮喘外感因素引起的哮喘的特点是发作急剧、喘息重、咳嗽等。

治疗时可以选用祛邪平喘的中药,如杏仁、款冬花、连翘等,以祛邪平喘,缓解症状。

中医对于呼吸道疾病的理解

中医对于呼吸道疾病的理解

中医对于呼吸道疾病的理解
中医对于呼吸道疾病的理解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认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有关。

首先,外感邪气是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感病邪可能侵袭人体,导致咳嗽、咳痰、喉咙发红等一系列不适反应。

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更容易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其次,内伤情志也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气机郁结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例如,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咳嗽、气喘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认为呼吸道疾病与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有关。

例如,饮食辛辣、油腻、烟酒过度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肺热、痰湿等问题,进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而遗传因素也可能导致个体对某些呼吸道疾病具有易感性。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因来制定治疗方案。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等,以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呼吸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中医药学认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环境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药在辨证施治上非常重视对病情的分析和辨证施治的个体化。

一、辨证分型在中医药理论中,呼吸道疾病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程来进行的。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风寒型、风热型、湿邪型、痰热型等。

风寒型: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无痰。

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热型:主要症状为恶寒不明显、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或流黄涕。

舌苔薄黄,脉浮数。

湿邪型:主要症状为身重困倦、恶寒、咳嗽、痰多黏稠、鼻塞涕浊或口黏。

舌苔黄腻,脉濡滑。

痰热型:主要症状为恶寒、身热、咳嗽、痰黄稠、口苦、咽干。

舌苔黄厚,脉滑数。

二、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中医药师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以下为常用的中药方剂:1. 风寒型:麻黄汤合桂枝汤。

可以缓解鼻塞、咳嗽、流涕等症状。

2. 风热型:葛根汤合麻杏石甘汤。

可以清热解毒,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3. 湿邪型:石膏汤合苓桂术甘汤。

可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解身重困倦等症状。

4. 痰热型:半夏泻心汤合川贝石膏汤。

可以化痰止咳,清热降火,缓解痰黄稠、口苦等症状。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单味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咳嗽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选用止咳化痰的药物,如川贝、浙贝、杏仁等。

三、辩证施治中医药学重视个体化的辨证施治,不同的患者在治疗上会有所不同。

下面以感冒为例,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

1. 外感风寒型感冒:可以使用葱白、生姜、羌活等发散风寒的药物,配合麻黄、桂枝等解表的药物。

2. 外感风热型感冒:可以使用白芷、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药物,配合麻杏石甘汤等解表解毒的方剂。

3. 湿邪内蕴型感冒:可以使用茯苓、猪苓、陈皮等化湿的药物,配合十全大补汤等调和脾胃的方剂。

4. 痰湿阻肺型感冒:可以使用半夏、法半夏、川贝等化痰的药物,配合半夏泻心汤等化痰降逆的方剂。

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念,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一、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包括四诊合参和舌诊。

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望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舌苔等进行综合分析。

闻诊主要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咳嗽声音、呼吸音和呼吸节律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病程、症状变化等。

最后,医生会进行切诊,即按摩患者的穴位,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的状态。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变化。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来说,中医认为舌苔薄白、舌体淡红、舌体有瘀点等情况可能与疾病相关。

二、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按摩。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既包括汤剂,也包括丸剂、散剂等。

中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通常会根据疾病的症状、体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以达到祛邪、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以调整和平衡患者的气血流动,从而改善疾病的症状。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渊、足三里、肺俞等。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推、按等。

三、中医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理论基础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背后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呼吸系统的疾病与肺和脾胃有关,往往涉及到寒热、虚实、气血运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疾病(呼吸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疾病(呼吸系统)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疾病(呼吸系统)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感冒病位:肺卫病机:卫表失和,肺气失宣。

与实行感冒区别,关键在于有无传染性。

辨证论治常人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犯表:银翘散加减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加减虚体气虚感冒: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加减二、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当先辨外感内伤,再辨证候虚实。

辨证论治外感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桑杏汤加减内伤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加减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加减♥感冒和咳嗽的第二、第三个证型都是犯和伤字,感冒第一个是束缚的束,咳嗽第一个是袭击的袭。

三、哮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辨证论治发作期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哮证:定喘汤加减寒包热哮证: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证(声如拽锯):三子养亲汤加减虚哮证: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肺脾气虚: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金水六君煎和生脉地黄汤加减。

四、喘证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辨证论治实证风寒壅肺:②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④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郁肺:①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③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⑤五磨饮子加减药物组成:木香、沉香、乌药、槟榔、枳实。

中医呼吸科学证型方剂速记

中医呼吸科学证型方剂速记

中医呼吸科学证型方剂速记导语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在呼吸科学上,中医药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能够有效地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医呼吸科学的证型方剂,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关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参考。

一、痰热壅肺证1.证候特点此证以咳喘痰多、胸闷、痰黄粘稠、口苦、烦躁、舌苔黄腻等为特点。

2.方剂推荐方剂:平胃散加味组成:连翘、黄芩、半夏、葛根、佩兰等。

功效:清热燥湿、化痰止咳、利咽喉。

二、肺气虚证1.证候特点此证以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呼吸急促、舌淡苔白等为特点。

2.方剂推荐方剂:六君子汤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白果、大枣等。

功效:益气健脾、补中益气三、肺阴虚证1.证候特点此证以干咳少痰、咽喉干痛、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等为特点。

2.方剂推荐方剂:清肺润燥饮组成:玄参、麦冬、百合、沙参、浮萍等。

功效:清燥润肺、滋阴清热四、肺热郁肺证1.证候特点此证以咳嗽痰多、胸闷、烦躁易怒、口渴、大便干燥等为特点。

2.方剂推荐方剂:玉屏风散加味组成:贝母、桔梗、薏苡仁、白芍等。

功效:宣肺化痰、清热利咽。

五、肺瘀肺络阻滞证1.证候特点此证以久咳不止、咯血、胸痛、舌暗累、脉细数等为特点。

2.方剂推荐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桃仁、赤芍、莪术、当归等。

功效:活血化瘀、___活络。

结语中医呼吸科学的证型方剂是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内容之一。

准确掌握不同证型的方剂,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相应的方剂,以达到最佳疗效。

这五个方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方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床使用。

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医生们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呼吸系统证型

呼吸系统证型

呼吸系统疾病辨证参考依据风寒袭肺证①咳嗽或喘息,咳痰白、清稀②发热、恶寒、无汗,或肢体酸痛③鼻塞、流清涕④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中的1项。

外寒内饮证①咳嗽或喘息②恶寒、无汗,或鼻塞、流清涕,或肢体酸痛③痰白稀薄或兼泡沫、痰易咯出④喉中痰鸣⑤胸闷甚至气逆不能平卧⑥舌苔白滑,或脉弦紧或浮弦紧。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⑥中的2项。

痰热壅肺证①咳嗽或喘息气急②痰多色黄或白黏,咯痰不爽③发热或口渴喜冷饮④大便干结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2项。

痰浊阻肺证①咳嗽或喘息、气短②痰多、白黏或呈泡沫状③胃脘痞满④口黏腻,纳呆或食少⑤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2项。

痰蒙神窍证①神志异常(烦躁、恍惚、嗜睡、谵妄、昏迷)②肢体瘛疭甚则抽搐③喘息气促④喉中痰鸣⑤舌质淡或红、舌苔白腻或黄腻,或脉滑或数。

具备①、②中1项加③、④、⑤中2项。

肺气虚证①咳嗽或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③恶风,易感冒④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具备①、②、③、④中3项。

肺脾气虚证①咳嗽或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神疲、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③恶风,易感冒④纳呆或食少⑤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⑥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缓或细弱。

具备①、②、③中2项,加④、⑤、⑥中2项。

肺肾气虚证①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乏力,或自汗,动则加重③易感冒,恶风④腰膝酸软⑤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⑥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溺⑦舌质淡、舌苔白,脉沉或细弱。

具备①、②、③中2项,加④、⑤、⑥、⑦中2项。

肺肾气阴两虚证①喘息、气短,动则加重,②自汗或乏力,动则加重③易感冒④腰膝酸软⑤耳鸣,头昏或头晕⑥干咳或少痰、咯痰不爽⑦盗汗⑧手足心热⑨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脉沉细或细弱或细数。

具备①、②、③中2项加④、⑤中1项加⑥、⑦、⑧、⑨中2项。

阳气暴脱证①喘促、气急或伴张口抬肩、不得平卧②神志异常(恍惚、烦躁、嗜睡、昏迷)③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或四肢厥冷④脉微细欲绝或脉疾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呼吸系统大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展为右心衰竭的疾病。

临床上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紫绀等为特征。

可分为代偿及失代偿两个方面。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本病常年存在,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

肺心病病程中多数环节是可逆的,通过适当治疗,心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后期病情危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中医“喘证”、“痰饮”、“肺胀”、“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理】慢性肺心病的病因为机体正气不足,反复感受风寒,肺伤气弱,痰饮留滞,气道不畅。

肺伤日久必及于心,肺脏血瘀,损及心气而致病。

病理变化首先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气侵袭人体,肺先受之,肺气宣降失司,发为喘咳。

若反复感受邪气测肺伤气弱,痰饮留滞,日久正气必衰,而进一步累及心、脾、肾诸脏。

“肺伤日久必及于心”,心气虚无以推动测致心血瘀阻而见心悸、胸门、憋喘、紫绀、舌黯;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痰湿内生,上涌犯肺,而见咯痰量多;肾主水,肾虚无以制水,水气凌心,则加重心悸、气短;肾又主纳气,肺主呼吸,肺气应下行归肾,肾气又有摄纳肺气的作用,若肾气虚不能摄纳肺气,则发为虚喘。

因此,肺心病的发生,在于肺、心、脾、肾四脏功能失调。

【诊断要点】1.有慢性肺部疾病史,早期功能代偿,有咳嗽、咯痰、乏力、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右心衰竭、呼吸衰竭,如心悸气急加重,紫绀,头痛,烦躁,神昏谵语、抽搐,甚至昏迷。

2.体征早期表现为肺气肿,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干湿??音,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心音低钝,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以后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浮肿,腹水,心率加快等。

3.心电图早期低电压,心脏顺钟向转位和肺型P波,电轴偏右;后期右心房、室肥大。

4.X线检查肺部可有原发病的表现,右心室增大征,甚至可有全心扩大。

5.血气分析呼吸衰竭时,可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辩证分型】1.寒痰壅肺症状:咳喘气急,劳则即著,胸部胀问,痰白而稀,纳少倦怠。

舌苔薄白而腻,脉弦滑。

多见于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而肺虚脾弱,故见纳少倦怠;正虚复感寒邪,肺气不宣,痰浊上犯,故咳喘,痰多;因肺虚而又痰阻气机,故胸胀问,咳喘劳则加重;舌苦薄腻,脉弦滑为寒痰内阻之候。

2.热痰蕴肺症状:咳嗽气促,痰黄而稠,不易咯出,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于。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多见于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

证候分析:痰浊内蕴化热,痰热壅肺,故痰黄而难以咯出;肺气上逆,故见气促;热伤津液,肺不布津,故口干,小便黄赤;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运化失司,故大便于燥;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征。

3 痰蒙清窍症状: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或肢体抽搐,咳喘气促,咯痰不爽。

舌质黯红或淡紫,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多见于肺性脑病。

证候分析:痰迷心窍,蒙闭气机,故见神志恍惚,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痰浊引动肝风,故可见肢体抽搐;痰浊壅肺,气机上逆,故见咳喘气促,咯痰不爽;舌质黯红或淡紫为心血瘀阻之征,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为痰浊内蕴之象。

4.肺肾气虚症状:咳嗽气短,活动后加重,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白而稀,无力咯出,胸闷心悸,汗出。

舌淡或黯,脉沉细数或有结代。

证候分析:肺虚无以主气,肾虚无以纳气,故气短,活动后加重,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不足,不能宣肺布津,故咳嗽,痰白无力咯出;肺病及心,心气虚弱,气机不利,故胸闷心悸,汗出;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故舌淡或黯;脉沉细数或结代亦为肺肾气虚,兼有血瘀之征。

5.脾肾阳虚症状:面浮肢肿,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痞纳差,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阳气衰微汽不化水冰邪泛滥则面浮肢肿;水饮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脾阳虚则脘痞,纳差,便溏;肾阳虚则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停血瘀之征。

【中成药】1.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可清热解毒,适用于肺心病急性期有肺部感染者。

2.祛痰灵口服液每次30毫升,每日3次。

适用于肺心病痰多者。

3.丹参注射液每次30毫升,加人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10~14日为1个疗程。

适用于肺心病急性期感染控制后,伴有高黏滞综合征者。

【简便方】鱼腥草30克、金银花12克、茜草15克、丹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能清肺化痰活血。

【其它疗法】针灸疗法:取肺俞、定喘穴埋针,每周1次,连续半年,急性期可取足三里、素篌、人中、肺俞、会阴等穴针刺,用泻法,中强刺激。

中药雾化吸入:寒性咳喘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克,橘红5克;热性咳喘用麻黄5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石膏30克、桑白皮15克、金银花20克。

两方分别水煎,共2次,合2次煎液,浓缩过滤沉淀取汁500毫升,装瓶,超声雾化口腔吸入,每次40分钟。

食疗法:虫草老鸭汤:虫草9克、黄茂9克、老鸭1只共煮汤,可益气血补肺肾。

【注意事项】1.积极防治原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是避免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避风寒,积极防治感冒及其他呼吸道感染,减少各类诱发因素。

肺癌【概述】肺癌或称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是肺部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瘤发生的部位和有无并发症,一般早期无表现,晚期才出现呼吸系统症状。

常并发肺不张、肺部化脓性感染以及其他器官的转移癌。

肺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占大多数,男女之比约为5:1。

本病的死亡率较高,目前的治疗效果不满意。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肺癌属中医“肺积”、“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肺癌的病因为毒邪、痰湿、热毒等外邪,乘机体正气虚弱之时而侵入犯肺,邪积胸中,遂结成形而有块。

病理变化为正气不足,邪气踞之,积之成也。

邪毒内侵袭肺,郁结胸中,肺气??郁,宣降失司,若肺气虚则气滞而血瘀,久而成块;若脾气虚则所生之痰湿与外邪凝结,亦成肿块;肾气不足,脾不运化,肺脏津液乏源,若遇热毒,津液凝聚成痰,与气血相搏,成为肿块。

肿块在气道侵犯肺脏之脉络则咳嗽,或有疾,或带血,甚则咯血不止。

若邪积增大,阻塞气道,气不能通畅,以致气短或气憋。

若病期日久,邪积剧增,痰湿阻塞,毒邪更甚,可蕴酿发热,肺气继而不固,出现恶寒、汗出等症状。

总之本病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

【诊断要点】1.4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近期发生的呛咳持续数周不愈,反复咯血痰,或反复发作的阻塞性肺炎,或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肺不张。

2.临床可见咳嗽,有疾,痰中带血,胸痛,发热;并可发现肺脓肿、胸膜炎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或其他浅表淋巴结肿大。

(1)X线检查:可见肺门部出现单侧阴影增大,或肺部有孤之圆形或结节性浸润病灶。

可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肺门和纵隔增宽、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膈肌麻痹等X线征象。

(2)CT检查:能显示胸片上易重叠的解剖部位,能发现X线胸片显示不满意部位的肿物,能确定肿瘤在纵隔内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

(3)痰细胞血检查:连续送检3~6次,阳性率可达80%以上。

【辩证分型】1.肺气不足症状:咳嗽无力,痰液清稀,声低神疲,胸闷气短,自汗恶风,纳呆肢困,或时有便溏,面色无华。

舌苔淡白,或舌胖有齿印,脉虚弱。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气不化津,津反为涎,故咳嗽无力,痰液清稀;肺虚不能主气,肺脾气虚,则声低神疲,气短胸闷;肺气不足,表卫不固,则自汗恶风;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测纳呆肢困,便溏;舌淡苦自或香胖有齿印,脉虚弱为肺气不足之征。

2.阴虚内热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或痰中带血,或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便干尿黄,声音嘶哑。

舌红少津,无苦或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生热,肺阴亏损,虚火内炽,肺失肃降测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虚火灼伤肺络,可见痰中带血;虚火灼津,津不上承,故口咽干燥,声音嘶哑;阴津枯竭,内不能洒陈五脏,外不能充身泽毛,故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无苦或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

3.气阴两虚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神疲乏力,汗出气短,口干发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时有心悸,纳呆院胀,便干或稀。

舌质红苔薄,或舌质胖嫩有齿痕,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肺气不足,宣肃无权,故咳嗽有痰或无疾;肺气亏虚,肺不主气测神疲乏力,气短汗出,时有心悸;肺阴耗伤,虚热内灼,则口干发热,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脾虚不健,故纳呆院胀,便干或稀;舌红苔薄,或香胖嫩有齿痕,脉细数无力为气阴两虚之候。

4.气滞血瘀症状:胸胁胀痛或刺痛,咳嗽气短而不爽,大便或干。

舌质有瘀斑或黯紫,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气机不利,络脉痹阻,故胸胁胀痛或刺痛;气滞血瘀,气机不利,肺失清肃,故咳嗽气短而不爽;舌有瘀斑或黯紫,脉弦或涩,乃属气滞血瘀之象。

5.痰湿瘀阻症状:咳嗽痰多,气憋胸闷,或胸胁疼痛,或胁下痞块,刺痛拒按,或发热,痰黄黏稠。

舌质黯或有瘀斑,或胖,苔厚腻,或白,或黄,脉弦滑,或兼数。

证候分析:痰湿内蕴,肺气郁滞,气不布津,脉络受阻,故咳嗽痰多,胸胁疼痛;气机升降痹窒,故气憋胸闷;痰瘀互结汽滞血瘀,故胁下痞块疼痛拒按;痰湿郁而化热,可见发热,痰黄黏稠;舌黯苔腻,脉弦滑为痰湿瘀阻之征。

【中成药】1 .平消胶囊每次4~8粒,每日3次。

2.康莱特注射液每次50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注,15~30日为1个疗程。

3.猪等多糖注射液每次4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肌内注射,15日为1个疗程。

【简便方】1.生黄茂15克、构根子12克、女贞子12克、太子参15克、天门冬12克、红花6克冰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肺癌放射治疗后。

2.生黄民 30克、白术 15克、防风 9克、假龙骨30克、浮小麦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肺癌手术治疗后,虚汗乏力等症。

【其它疗法】食疗法:(1)芦笋香菇:芦笋200克、水发香菇100克,加入味精、盐等调料,一起煽炒。

功能防癌消瘤。

(2)离营炒香菇:葛营400克、水发香菇50克,起油锅翻炒,并入调料。

功能清热化痰,防癌软坚。

【注意事项】1.本病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适宜手术者,应及早手术切除。

2.忌烟酒,饮食清淡,起居有常。

3.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肺结核【概述】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

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壮年为多。

肺结核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不但可以彻底消灭结核菌,也能使病变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