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雅舍》小品 悟人生哲理

合集下载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平和、幽默、睿智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与情趣,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又能品味到文学的韵味。

《雅舍小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梁实秋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

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事物的描绘,都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比如在《下棋》一文中,他对棋手们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棋局之中,感受到那种紧张与兴奋。

又如在《理发》中,他对理发店里的种种情景和理发师的技艺与态度的描述,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这一平常之事有了新的认识。

梁实秋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平实质朴中蕴含着幽默诙谐。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

同时,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调侃和对人性的洞察。

这种幽默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

例如在《孩子》一文中,他写道:“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揭示了孩子在家庭中备受宠爱的现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对教育和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艺术手法上,《雅舍小品》也有着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梁实秋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在《中年》一文中,他将中年与青年和老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年人的特点和心境,让读者对中年这一人生阶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他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氛围、塑造人物形象。

在《送行》中,对送行场景中人们的表情、动作和话语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送行时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氛围。

读完《雅舍小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梁实秋精彩的文字,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

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都变得充满趣味和意义。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Fear of the unknown is a common feature of human being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

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

《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

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

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

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

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

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

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

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

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

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

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

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

平凡中显真诚,小节处蕴哲理——梁实秋《雅舍小品》选读

平凡中显真诚,小节处蕴哲理——梁实秋《雅舍小品》选读

抹 葱 翠 的 远 山 。旁 边 有 高 粱 地 . 有 竹林 , 有水池 , 有粪坑 . 后 面是 荒 僻 的榛 莽 未 除 的土 山坡 。若 说 地 点 荒 凉, 则月明之 夕. 或 风 雨 之 日。 亦常 有客到, 大抵 好 友不 嫌路远 . 路 远
乃 见情 谊 。客 来 则 先爬 几 十 级 的土 阶, 进得 屋 来仍 须上 坡 . 因为屋 内 地 板 乃依 山势 而铺 . 一 面高 . 一 面 低, 坡度 甚大 , 来客无 不惊叹 , 我 则
上 铺 了瓦 . 四 面编 了竹 篦墙 . 墙 上
乐、 咿 唔诗 章 、 喁 喁 细语 , 以 及 鼾 声、 喷嚏 声、 吮 汤声 、 撕纸声、 脱 皮
鞋声 . 均 随时 由门窗户壁的 隙处荡 漾 而来, 破 我 岑 寂 。入 夜 则 鼠 子 瞰
灯, 才一舍眼 , 鼠子 便 自由行 动 , 或
影斑斓 , 此 时 尤 为 幽 绝 。 直 到 兴 阑
平凡不过, 普通人 不大注意 的, 但 在
作者的笔 下却饶有趣味 , 可 见 作 者
人散 , 归房 就 寝 , 月 光 仍 然 逼 进 窗 来, 助我凄 凉。细雨 蒙蒙之际 , “ 雅
独 有 的 智慧 和 过 人 的洞 察 力 。
I 选文一 】
觉得 有 大不 便 处 。
“ 雅 舍” 共是六间, 我居 其 二 。 篦墙不 固, 门窗 不严 . 故 我 与 邻 人
湿印 到 处都有 , 超初 如碗 大 , 俄而
扩 大如盆 , 继 火烧 过 的 砖 , 常常 用
来 做 柱 子 .孤 零 零 地 砌 起 四 根 砖
鲜。
“ 雅舍 ” 之 陈设 . 只 当得 简 朴 二
敷 了泥灰 , 远 远 的看 过去 . 没 有 人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精选范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精选范文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谈到写字,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梁秋实这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20xx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

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这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让我们寻常中顿悟世间哲理,困境中展现睿智幽默,岁月中洞察人生百态,阅读中品味词苑英华。

翻开了第一页:“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这形象的意象将时间与生命结合在了一起。

梁先生很珍惜时间,他的那些成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一再说自己浪费了时间,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能不断地责恼自己,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

As long as you do things with integrity, don't ask about success or failur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梁实秋雅舍小品读后感1“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

梁实秋先生确也像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

一页页静读,似乎就如欣赏了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内有四集。

小品广涉世态,内涵丰富,幽默风趣。

台湾关过煊先生以“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发人生醒”十六字来评价梁实秋的散文。

卷首篇《雅舍》即描述了雅舍即作者的“陋室”,在公路旁,无门牌,不便于投递信函,于是用朋友的名字起名“雅舍”并书之于一木牌上。

而旁人所见“一桌一椅一榻”,不免戏虐何来雅致?然作者看来“能读能写足矣”,“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有可爱。

”雅舍的个性在哪呢,那都是作者所赋予的可爱。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

”雅舍至之于作者是心灵家园,精神归属,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百态的静默和从容,是达观,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

现代的人们很多都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

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

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

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

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

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pure as the dew of the clear stream.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雅舍小品读后感1家的一个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

梁实秋先生确也像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

一页页静读,似乎就如欣赏了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散文,内有四集。

小品广涉世态,内涵丰富,幽默风趣。

台湾关过煊先生以“温柔敦厚、谑而不虐、谈言微中、发人生醒”十六字来评价梁实秋的散文。

卷首篇《雅舍》即描述了雅舍即作者的`“陋室”,在公路旁,无门牌,不便于投递信函,于是用朋友的名字起名“雅舍”并书之于一木牌上。

而旁人所见“一桌一椅一榻”,不免戏虐何来雅致?然作者看来“能读能写足矣”,“纵然不能避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有可爱。

”雅舍的个性在哪呢,那都是作者所赋予的可爱。

“‘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从俗。

”雅舍至之于作者是心灵家园,精神归属,那是一种对于生活百态的静默和从容,是达观,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敬畏。

现代的人们很多都丢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

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

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

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

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戏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雅致的襟怀和认知。

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2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

梁实秋雅舍小品赏析及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可真是让我如同在平淡生活中尝到了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起初,我只是偶然在书架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不太起眼的书。

本以为它会像那些枯燥的文学典籍一般,让我昏昏欲睡。

然而,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世界。

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细腻且诙谐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他写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琐碎日常中寻找乐趣和诗意的态度。

比如说在《雅舍》这一篇里,他把那所简陋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那房子“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每逢大雨,屋里就会“如米氏章法,诚惶诚恐”。

这要是搁在旁人身上,估计得天天抱怨。

可梁实秋先生呢?他却能调侃着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

”瞧瞧,这心态多豁达!他还写那“聚蚊成雷”的夏夜,自己“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下棋》。

这一篇把下棋人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那叫一个绝!有慢性子的,有急性子的,还有观棋支招儿的。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这简直把观棋人的纠结和下棋人的脾气写活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人在棋盘前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听到他们或懊恼或得意的叫嚷声。

还有《理发》这一篇,读着读着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写自己去理发,对理发师的种种“挑剔”和无奈,“有些女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理发上,有些男人所费的时间是在等候女人理发上。

”这话说得太实在啦!想想那些在理发店漫长等待的时光,可不就是这样嘛。

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雅舍小品》的读后感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小品》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读完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至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

所以,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

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慢慢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

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

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雅舍小品》的读后感2暮色四合,月色朦胧。

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

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

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

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

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

“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雅舍》小品悟人生哲理
提要:雅舍之雅,源于梁实秋在“雅舍”居住期间表现的高雅的志趣、所从事的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风流儒雅的文人、学者,使“雅舍”在物质形态上的简陋、破旧、荒凉等,退居次要地位,因而舍“雅”,由此引发人生感悟。

关键词:雅舍高雅清雅儒雅人雅舍雅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抗战时期在重庆北碚乡间与友人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资购置的一栋位于山坡上的平房。

未读文章之前,只看题目,不知是如何的“高雅”、“清雅”、“淡雅”或者说“雅致”,可粗读文章,才觉得非“雅”也,实“陋”也。

在我这凡夫俗子的眼里,“雅舍”根本算不得“舍”,更何谈“雅”?其缺点很多:结构简陋;风雨难避;地点荒凉;行走不便;门窗不严;老鼠肆虐;蚊子猖獗。

就这样的屋子,梁实秋命名为“雅舍”,是什么原因呢?
一、高雅的志趣
梁文骐在《我的父亲梁实秋》中写到:“父亲虽然数十年手不释编,但是他的兴趣却很广泛。

”文中说他喜欢书画,喜欢博弈,爱看体育竞技。

晚年的梁实秋说过一生中有四个遗憾:一是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是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是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意;四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
同感。

在他的兴趣和遗憾中,无一个是说自己积聚的钱财太少,或者拥
有的金银珠宝太少。

他对物质的追求是唯生存而已:“一几、一椅、
一榻,酣睡写读,均以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深感“人生如寄”。

正因如此,作者对人生所需的物质形态毫不在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
高雅的情趣。

有了这样的主导思想,雅舍的那些缺点也就不在话下了,不但如此,反而觉得“有个性”。

先看简陋之个性:“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
泥灰,远远地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这房子“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这正是雅舍的个性之一。

明明是地点荒凉,作者却用“若说”,似乎只是别人觉得,而自己并不觉得;明明屋内地板是个斜坡,连来客也“无不惊叹”,自己却“亦不觉有什么大不便”;明明屋内几乎家徒四壁,作者却觉得有好处:“易于翻新布置”,适宜显示主人的个性。

再看杂音扰人的个性:“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缝隙处荡漾而来,
破我岑寂”。

如此令人血脉喷张的恶劣环境,而作者恰恰认为这显示了雅舍的又一个性。

雅舍在风雨中就更有个性了:“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而扩大如盆,
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籍,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屡见不鲜。

”好一个“奇葩初绽”,心态安然若此,还有什么恶劣的环境不能接受的呢?
正因为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当然,我这样说,并非说梁实秋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或者故作高雅。

只是想说他能以良好的心态,高雅的志趣面对当前恶劣的处境。

写门窗不严,杂音扰人;鼠子瞰灯,破坏严重,作者不是没感到环境之不宁,只是“没有法子”。

“聚蚊成雷”,来客的腿上垄起如玉蜀黍的红斑,“我仍安之”。

遇到下暴雨,辄满室狼藉,作者深深地感叹: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困境既然难免,甚至无法逃避,那么以一种释然、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总比一碰到困境就抱怨、甚至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二、清雅的事业
梁实秋一生所从事的无外就是学术和文学上的清雅的事业。

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译著,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战期间,梁实秋随国民党教育部来到重庆,在“雅舍”一住就是七年。

这期间,他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小品》等文,翻译了多部外国作品。

特别是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持续了40年,到1970年才完成全集的翻译。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他的译著,计剧本37册,诗3册。

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同时编写了《英国文学选》。

三、儒雅的友人
雅舍之所以能给梁实秋带来真正的人生趣味,一方面,是因其高
雅的志趣和怡然自得的人生信仰;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不乏朋友
相聚的快乐和自足。

因作者本人心性高洁,不肆炫耀,所以“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意。

”足见相与者绝无官场显赫、可以呼风唤雨之辈,而是大抵有着共同喜好和情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即使“地点荒凉”,好友也来,有朋若此,再大的物质痛苦和精神苦闷,比起情真意切的友谊,又算得了什么呢?
朋友来后,一起欣赏月升中天的自然美景:“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
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
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或者领略细雨的雨趣:“细雨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因有这些儒雅的客人,才使得原本简陋不堪,地处荒凉的简陋的屋子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雅舍”!
与其说“舍”之“雅”,不如说人之“雅”;与其说作者欣赏“雅舍”的个性,不如说是雅舍主人对自己的个性和人生追求的肯定。

雅舍之雅,根源于人之雅;雅舍之可爱,根源于人之自持和可爱。

人生究竟要拥有什么、追求什么?《雅舍》一文作了很好的回答:“人生如寄”,唯生存而已。

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对我所面对的中职学生,毕业分配出去,一遇到环境不如意,就
抱怨连天,心思浮躁,追求享乐的人来说有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廉洁从政,反腐倡廉的今天,更不无
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教学参考书》
[2]梁文骐.《我的父亲梁实秋》
[3]梁文蔷.《追忆梁实秋》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职业教育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