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马恩使社会主义由空变为科)马恩在批判继承以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到科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社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列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空前迅速,巩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论、三代、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基石: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两大基石。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1、社会历史的发展要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找答案,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义是资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义代替资,是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要变革建立新的,就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资的社会矛盾是无阶和资阶的矛盾,社义是无阶反对资阶的阶级斗争必然产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靠无阶和人民才能实现社义。
剩余价值是的科学社义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
1、揭露了资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公正平等的虚伪性,资义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并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框架下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阐释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思想体系,旨在解决阶级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1. 阶级斗争: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它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 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来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实现对社会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3. 生产资料公有化: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将生产资料公有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
它认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消除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基础。
通过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4. 社会主义改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彻底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思想家的不同贡献。
1. 马克思主义奠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系统地解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革命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
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
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
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逐步使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推动了全世界人民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运动。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70多年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发展,建立了现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壮大后,在世界政治生活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发挥了决定作用,开创了民族独立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在阻止战争与消除危机、保卫世界和平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激励社会主义改革、革新事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历史特点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程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走过了160多年的历史。
在这160多年发展历程中,既有凯歌高奏、胜利进军的历史时期,也有因发生各种失误停滞不前的困难时候;社会主义既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憧憬,也给人们带来忧愁与彷徨。
16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过了5个阶段。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虽然许多思想家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猜想,到处都是“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
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与不成熟阶级状况的制约,数百年来“社会主义”与“乌托邦”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社会主义都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劳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同是德国人,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使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翻开了新的篇章,而且由于他们的思想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为此,在2000年,马克思被英国BBC评为千年来人类最杰出的思想家。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从空想变成科学,一方面是由于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还没有一个指导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时代呼唤一种崭新理论的创立。
人类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三大科学的发现,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为正确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本质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 (2)

科学社会主义一、引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改革的思想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目标和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无产阶级专政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各种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的,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无产阶级专政则是指,在社会主义阶段,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通过国家机器实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三、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
随后,列宁在俄国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外,科学社会主义还通过第三国际、共产党国际等国际组织的影响,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目标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建立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在实践层面,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进步。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五、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的比较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与自由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并通过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来实现这一目标。
与保守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并倡导社会的彻底改革。
与军国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国际主义和和平发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事扩张。
第一讲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本课程自始至终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2、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一再重蹈“空想”的覆辙?这到底 是根源于我们主观认识上的偏好呢?还是根源于 空想社会主义客观固有的魅力呢?
本课程自始至终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 3. 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就陆续走上了 改革道路,可为什么这种改革推行了半个世纪也 没有根本解决社会主义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苏 联东欧国家都发生了剧变?制约改革深化的主要 障碍何在?又该吸取怎样的教训?
• 5.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就已经明确阐述了科学社 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可后来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中 却一再出现价值迷失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是 什么东西在干扰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 正确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否也存在客观 缺陷呢?1\社会主义.doc
本课程自始至终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6.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同根同源的两种社会制 度,二者长期共存,竞争发展,可为何彼此老是 敌我相待?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何长期流行 “恐资病”?改革开放以来,“爱资病”为何又 能够席卷中华大地?在全球化浪朝不可逆转的时 代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 的关系?科社案例1\马英九台湾民主第二阶段改 革宣言.doc
»3、简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 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4、论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5、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探析。 »6、东欧国家的改革为什么没有成功? »7、苏东剧变的原因思考。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 理,让我苦苦求索。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 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我仰望星 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 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 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 焰、响起春雷。_温家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发展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延续,直接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
它不仅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19世纪,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已基本在西欧一些国家确立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矛盾日益高涨和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思潮便随之出现。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结合前人理论,于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其诞生之初其响应者还寥寥无几,只是在把理论运用与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无产阶级以同盟者的态势联合起来,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载体,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的合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显现了强劲的阶级力量。
20世纪初,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运用于指导俄国革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真正成为现实。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加之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在世界舞台上
威望高涨。
随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苏联模式,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局势失去控制,由于其过度集权专制的社会体制,缺乏市场和竞争的经济运行模式,片面“一统”的民族政策,造成先是东欧国家、后是苏联政局跌荡,相继发生社会制度的变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成功地找到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中走向了社会主义发展前途,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胜利发展的第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面对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两个八十年”的论断:在前80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80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新的发展理念阐述党的第一要务,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并对其作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
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此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社会主义到路由空想变成现实。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反映了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和要求, 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产生的。
但经济政治条件本身并不能自发地产生任何思想学说。
理论思维还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后人是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创新的。
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 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肥沃土壤。
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内在的联系和矛盾较充分暴露,这使得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思想文化的最高成就,交汇成一个特殊的理论环境。
他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中,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它推向前进,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核心是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4、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推动。
毛泽东结合马克思思想以及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改革开放,极大的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使国民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
四、结束语
纵观整个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证明了其理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我们相信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向往光明和美好的人类进步力量,绝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会停止追求理想目标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这座思想灯塔的照耀下,势必重新聚集力量,校正方向,昂首挺胸,继续前行。
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预言已经并将继续得到证实。
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将犹如凤凰涅槃一样,在烈火中新生,并且会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的明天必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 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