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合集下载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马恩使社会主义由空变为科)马恩在批判继承以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到科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社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列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空前迅速,巩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论、三代、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基石: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两大基石。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1、社会历史的发展要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找答案,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义是资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义代替资,是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要变革建立新的,就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资的社会矛盾是无阶和资阶的矛盾,社义是无阶反对资阶的阶级斗争必然产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靠无阶和人民才能实现社义。

剩余价值是的科学社义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

1、揭露了资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公正平等的虚伪性,资义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

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

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

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

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

"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

[2](3)、理论前提“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

产生于17世纪下半叶而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有益材料。

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思想则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始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完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第一次飞跃: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继承思想先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二、第二次飞跃:人类进入20世纪后,列宁依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地理论;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俄国人民在列宁为代表地布尔什维克党地领导下,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地胜利,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地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民在锐意进取地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审时度势,勇于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率先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一举改变了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本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上世纪末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的现实,中国共产党顶住巨大压力,立志全面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巩固并增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

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

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和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历程来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三大主要问题,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本国特色”三次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飞跃。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和梳理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比较分析三次飞跃的历史背景、理论成果和实践效果,阐述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启示和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摒弃了其学说中唯心史观和各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找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找到了实现这一历史必然的阶级力量,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16世纪初期,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他于巧16年出版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这一思潮的诞生。

后来,经过了阂采尔、康帕内拉、温斯特莱、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优秀思想家的不断丰富和补充,使这一思潮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形态,但它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

从16世纪初叶到19世纪中叶经历了300多年,期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空想家们的思想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越来越深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实际。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及缺陷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不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者在设计未来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

他们对现存制度的弊病充满了机智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批判力。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

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

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

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史观和剩余 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 个伟大发现,是科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正是这两大发现,使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 科学。
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 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 心。(见《共产党宣言》)
6、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 历一个过渡时期。过渡 时期的国家是无产阶级 专政。
发展: 人民民主 专政
7、社会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设想未来社会的时候曾经 指出:未来社会将是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 力劳动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将是社会成员自由而 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杨 金 海
2012年5月3日
引 言

1、应当充分认识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观点研究的重要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 一是从1848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 现实; 二是从191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主 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达到高潮; 三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 进入多样发展期,随着苏东解体,走入低潮; 四是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发展时期,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为代表,社会主义重 新焕发生机。
8、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共产主 义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区别于共产 主义高级阶段实行的按需分配原则。总体上看, 这些原则仍然正确。
但坚持这一思想,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历史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若干历史特点

(一)科学社会主义历程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走过了160多年的历史。

在这160多年发展历程中,既有凯歌高奏、胜利进军的历史时期,也有因发生各种失误停滞不前的困难时候;社会主义既给人们带来喜悦与憧憬,也给人们带来忧愁与彷徨。

16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大致经过了5个阶段。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虽然许多思想家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与猜想,到处都是“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

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与不成熟阶级状况的制约,数百年来“社会主义”与“乌托邦”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社会主义都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劳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同是德国人,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仅使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翻开了新的篇章,而且由于他们的思想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为此,在2000年,马克思被英国BBC评为千年来人类最杰出的思想家。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从空想变成科学,一方面是由于19世纪30到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还没有一个指导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理论,时代呼唤一种崭新理论的创立。

人类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三大科学的发现,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形成,为正确认识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本质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

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

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实践的经验,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论和革命策略,并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最纯粹的一般理论设定,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

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1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社会制度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世界矛盾的焦点和革命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世界历史跨进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受到严峻的挑战,却在东方落后国家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在俄国首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在这一阶段里,列宁高举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的理论形态——列宁主义,而且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发展为一国首先胜利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制度”①,即“国家”社会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是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世界资本主义诸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并在欧亚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列宁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②的发展模式,作出了至今仍有直接实践意义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论贡献。

但是由于列宁身后的苏联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体制,在列宁早先的“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并把它绝对化、神圣化,把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的普遍模式,造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领导、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高度僵化的局面。

第四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现在,是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阶段。

它的核心和实质,是要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建设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

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种社会制度在相互对峙和相互竞争的复杂关系中都着力于内部的调整与革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借助当代科技革命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繁荣稳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而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在探索革新的道路上,则发生了一连串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1956年以来,社会主义各国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但这种探索在许多国家里不但没有获得成功,而且到头来还断送了社会主义。

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经过两代人的多方面的探索,终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完整理论,从而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历史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最积极、最辉煌的思想成果。

它宣告了国家集团性的单一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为社会主义向着民族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

中国有句老话:“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的是同一种桔子树种在不同的地方,就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的,它在不同的国家必然会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特点。

虽然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但它必须植根于各个国家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传统的土壤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是很不平衡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即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要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可以这样说,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必经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仅表现在它成功地解决了新阶段提出的历史任务,而且还表现在它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首先在于它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党的十四大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

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特别是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使得这个问题更加令人深思。

20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东方落后国家里取得胜利。

这是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列宁曾经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说,世界历史演进得如此奇特,到1918年竟产生了社会主义的分开两半:一半是德国具备着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一半是俄国具备着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条件。

俄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在工人政权的力量方面,比不管什么英国或德国都要先进,但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③。

20世纪实践的社会主义未能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思想轨迹发展,像俄国、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马上就提出了一个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的新问题,即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列宁首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经典社会主义的观念,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④。

他曾经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⑤,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但是,列宁的探索在苏联的往后发展中被打断了,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探索未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遗志,进行了历史性的拨乱反正,终于找到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连续不断的探索,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建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到形成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充分表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的理论勇气。

党的十三大提出12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定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党的十四大在十三大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9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毫无疑义,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最新的理论形态,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意义。

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还在于它用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四大阐发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9个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些是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观点。

如: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的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党风建设;革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