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飞跃(马恩使社会主义由空变为科)马恩在批判继承以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具备了现实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到科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社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列宁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转移,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一国胜利”论为思想指导,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先例,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了现实。
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时代主题变化,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成功突破斯大林模式,改变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进入了早日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新时期。
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空前迅速,巩固了社会主义基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了邓论、三代、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科学社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基石: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展为两大基石。
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提供了正确的思想道路。
1、社会历史的发展要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找答案,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
社义是资义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义代替资,是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要变革建立新的,就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资的社会矛盾是无阶和资阶的矛盾,社义是无阶反对资阶的阶级斗争必然产物。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和历史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只有靠无阶和人民才能实现社义。
剩余价值是的科学社义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
1、揭露了资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公正平等的虚伪性,资义生产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引言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运动,旨在通过推翻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社会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思想家的贡献,本文将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系统地探讨。
产生背景19世纪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工人们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问题愈发突出,这引发了一系列对现行制度的批判和思考。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社会主义学派,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乌托邦社会主义早期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主张建立理想社会,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实现所有权的公有化来解决社会问题。
他们提出了一种完美的社会形态,试图通过理想主义的方式引导社会发展。
乌托邦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查尔斯·富勒等。
莫尔的《乌托邦》描述了一种理想社会,强调公有制和平等。
而富勒则主张实行无产阶级工厂共同体,提出了“合作主义”的概念。
然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念常常被认为过于理想化,并且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因而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奠基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里程碑,它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觉悟。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革命性质的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改造。
马克思主义给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力量,也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始终伴随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的摸索。
俄罗斯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里程碑。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成功推翻了俄国沙皇制度,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发展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13级硕研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葛浪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经典理论,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理论成果,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论述: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之一;二是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实践,选取了法国、俄国和中国三个国家为特例。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源自于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
自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到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6、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时的英国社会中产生了两个明显对立的新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随着英国工业经济和“羊吃人”圈地运动的发展,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加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思考当时的社会制度,试图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改善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改变两个阶级间的对立,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1]第一部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着作是莫尔《乌托邦》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不同于西欧社会的全新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时期,其代表人物如莫尔、闵采尔、温斯坦莱和康帕内拉等虽提出了积极主张,但大多停留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层面的描述,并没有构思未来社会,因此,缺乏严密的、系统的论证体系,同时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带有宗教神学的色彩。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它旨在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空想到后来的科学实践,这个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
本文将针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社会主义的雏形: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革命时期。
法国的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开始提倡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旨在消除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文明体制,建立一个以共产、平等、自由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等人提出了"服务于工业"的理念,这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前景,他们建议建立一个没有贵族、无私有制的新社会。
这种理念的核心就是通过建立一个职能分工的新类型的政治体系,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除了圣西门派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工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也形成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利时人盖特和德国人恩格斯。
恩格斯曾经写过一部社会主义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概念,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开始从空想进入到理论化的阶段。
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9世纪,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欧洲出现了大量的工人阶级。
这些最初的工人运动是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
在这个时期,多数的工人运动都是倡导政治自由的,他们希望获得民主权利,以便为自己的福利争取更多的权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也成为了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们提出了"唯物史观" 的概念,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他们从深层次探寻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
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
这个巨著的出现让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逐步被实现,19世纪末出现了多个社会主义的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在20世纪初引进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流传,并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
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许多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地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其中不乏许多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积极地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新思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逐步建立了人民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其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和开放政策。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和政策。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
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
第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阶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
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
第四阶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
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逐步使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推动了全世界人民为了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运动。
第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70多年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经济实力上的巨大发展,建立了现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提高。
第三: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壮大后,在世界政治生活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发挥了决定作用,开创了民族独立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在阻止战争与消除危机、保卫世界和平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激励社会主义改革、革新事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13级硕研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葛浪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的经典理论,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马克思从其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理论成果,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论述: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发展,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之一;二是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三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实践,选取了法国、俄国和中国三个国家为特例。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它源自于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
自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到19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6、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6世纪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时的英国社会中产生了两个明显对立的新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随着英国工业经济和“羊吃人”圈地运动的发展,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和加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思考当时的社会制度,试图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改善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改变两个阶级间的对立,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1]第一部论述空想社会主义的着作是莫尔《乌托邦》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不同于西欧社会的全新社会制度。
这一时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雏形时期,其代表人物如莫尔、闵采尔、温斯坦莱和康帕内拉等虽提出了积极主张,但大多停留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层面的描述,并没有构思未来社会,因此,缺乏严密的、系统的论证体系,同时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带有宗教神学的色彩。
虽然存在缺陷,但这一时期的主张如公有制、计划生产、按需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普遍民主等等,都奠定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后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接受,构成了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在法国盛行,盛行的原因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推翻天主教的思想解放运动,加上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并逐渐发展。
思想解放使得统治阶级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于是,许多有志之士开始着力于思考社会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抛弃了宗教神学的外衣,开始以“法典”形式来阐述自己的主张,对未来社会进行设想,较之16、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为理性化,逻辑论证严密化,但它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实践。
[1]唐轶爽:《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3、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迅速传播开来,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批判更加强烈,实践性也更浓厚,不论是理论描述还是系统的论证和实践,都是相当完善的,除了从理论上来论证未来社会之外,欧文还进行了一些共产主义实践,如组织合作社和劳动市场,虽然这些实践以失败告终,但它使空想社会主义有了实现的可能,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但唯独没有实现的方法,他们寄希望于统治阶级身上,企图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而不是依靠武装力量来取得胜利,因而,他们的观点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们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建立了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
[1]1、三大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成果,特别是近代欧洲哲学、历史、经济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三个:一是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而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三是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既有物质经济根源又有思想理论根源,而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2、两大理论基石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判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2]正如恩格斯这段话所说的,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两个必然[1]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5版[2]李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纪念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130周年【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4月第8卷第2期恩格斯巧妙的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运用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有明确的提及到。
通过披露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越发激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时常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力量和道路,取得国家政权,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三、社会主义从科学到实践1、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成果的第一个雏形应属法国1871年3月18日建立的巴黎公社,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5月28日,“巴黎公社”运动由于经验不足和组织力量的散漫等原因而终告失败,结束了72天短暂地统治巴黎政府的时期。
然而,这依旧是一次历史性的创举,它在运用暴力革命的基础上,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其历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它是继巴黎公社之后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胜利论证了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正确性,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多国同时胜利”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绝不会在一国单独发生并取胜,只会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是在英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1]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中国、朝鲜、古巴、越南、老挝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
3、中国“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和活。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更广、影响更深,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1)毛泽东思想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是党和人民思想[1]刘小兰:《论列宁“一国胜利论”对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6月第3卷第6期智慧的集体结晶,它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丰富和发展的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它的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等,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军事战略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及党的建设等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它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部分组成。
理论指导实践,其实践的成果就是: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集体领导下,实现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第三代集体的领导下,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思想,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向崭新的阶段;在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集体的领导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概念,遵循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思想原则。
参考文献:[1]唐轶爽:《简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实践》【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25卷第1期.[2]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5版.[3]李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纪念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发表130周年【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4月第8卷第2期.[4]刘小兰:《论列宁“一国胜利论”对马克思“共同胜利论”的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6月第3卷第6期.[5]赵小飞:《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巴黎公社”的新分生,新突破》———浅析《法兰西内战》“巴黎公社”运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3月第19卷第2期.[6]梅荣政:《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二、三部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2期.总第170期.[7]于沛:《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J】世界历史2007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