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海人叶梦珠也是奏销案的受害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目踏了明末清初松
江士绅的沦落过程:
前阜两榜乡峙,由 λ 曲阜大桥,有门 τ 皂章跟随,耕伞九五名俱穿红
背心,首戴虹毡宜,一如现任官体锐 。 乙椅未仕者,则束属舆 。 膏、监、
生员新贵冉事亦然,乎目则吾,惟遇雨又暑日,则必有从者为张革,盖用
锡顶,异于乎民也 。 今剧精坤、单 、 雷,概用冉冉 , 士于暑不张且.雨则
上,加上州县征溜的浮收勒折,粮户完 1 石糟粮要支付 2 -4 石米 。 ."
关于裁减槽赋,明代汪苏巡抚周忧、苏州知府况钟,康熙年同江苏巡
抚韩世琦 、 玛楠,给事中严试,江宁巡抚摹天颜 、 汤斌等,都曾先后提出,
皆格于部议,未能实现.雍正 三 年和乾隆二年,朝廷跚免苏松二府地丁银
65 万商,是属于回赋,而非糟粮,所以江南苏松地区的重赋问题依然存在 。
111 金民主编{江南栓会经济研究·咧精穆) .中国农业出版栓 . 2创始 . lII盯 l 页 。
<3>
156
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
南朝江青地区团等 E 理·鱼'
年份
帽兔类型
.免内容 上 扭曲 .免 江苏全省飘欠约 220 余万(lI: (槽实暴 3 卷
"熙 二 +八年
情况改征折色外,一般都是征实物 。 .江浙田赋,无论从科则或征收银额
讲,在长江各省中并不算过重 。 如再与该地区单位面粮产量产值相比,可
能比其他地区还轻 。 槽粮则不然,一是原额科则重, 二 是加征挺米重 。 二 省If赋重还表现于在全部糟粮中所占的比重 。 以遭光丸年征运额计,是年
全国额征正米、娓米合计 4522283 石,其中江南苏松道 1579462 石.占糟运 总额的 34.939岛;浙江杭裹猢三府为 8ω652 石,占糟运总额的 19. 03% 0 此 外还有各种附加.有补贴运船的帮费,这种种费用都转嫁到完糟的粮户身
明清江南文学精神考察维度的分析

五四运动前,江南文学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六朝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
在六朝时期,全国中心城市第一次移到江南,南京成为六朝之都城,这是江南文学获得整体发展之起点。
受到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繁荣经济的影响,六朝兴起了以宫体诗和乐府民歌为主要内容的都市艳歌。
其后的宋元时期,城市的变革促使了市民阶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变革,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城市的勾栏瓦舍里兴起了白话小说与戏曲,成就了一个市民文学狂欢的时代。
明清江南文学既是宋元文学之深化,又是近代文学之预演。
明清时期的士商融合培育着新的商业文化,表现为非儒观念与民间文化的结合,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
明清文人以言情为最主要的写作策略,言情以张欲,言情以反理,言情以明性,其作品内容包含着雅与俗的分合消长,娱乐与教化的彼此纠结,最终达成言情以启蒙。
启蒙思想始终以舒张个性、反理学的姿态突现文人的主体性。
西方的启蒙文学以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为抨击对象,因而提出了反蒙昧与反专制的思想主张;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文学则是在物质繁富的江南地区成长起来的,它以日益严苛化的宋明理学为矢的来申求个性解放的内在需要,将反禁欲作为文学的重要主题。
本文对明清江南文学的讨论主要从三个层而展开:一是文学形态,二是文学主题,三是文学精神,试分别论之。
一、明清江南文学形态之雅俗消长古代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它以礼、乐、诗、书为内核,以士人标准化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
它有着自我封闭、自成系统的体系,通过政府政策、学校教育、宗教观念对普通民众施加影响,它是维系全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纽带。
而俗文化则以民间意识、观念为内核,以市井俗语乃至方言为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等特点,是属于下层民众的市井文化。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的雅俗文化形成了空前规模的交流和互动。
文化观念投射到文学中,以大量的小说戏曲为载体,雅俗文学也出现了对流的盛况。
如果说在宋元时期,市民文学的冲击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话,而到了明清时期,雅俗文学的对流互动成为时代的显著现象,更突出的是,而对通俗热潮,代表了雅文学的士人阶层不再是被动的承接,而是主动地投入到参与和借鉴俗文学的行列中,或选择接纳,或甄别扬弃,或借鉴改造,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特点及对全国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特点及对全国的影响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则是其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的江南文化不仅在中国内部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全国的影响。
一、文化特点1. 经济繁荣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区域之一,而经济繁荣也是江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尤其是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活动更是热闹非凡。
商业活动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例如经商的墨家、西湖的文人墨客都是来自这一地区。
2. 文学艺术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在小说方面,明末清初出现了长篇小说《金瓶梅》,而清代的《红楼梦》更是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诗歌方面,明代有赵师秀、唐寅等优秀诗人,而清代有袁枚、纳兰性德等高超的文学家。
3. 书院教育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书院教育是当时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院,人们可以接受广泛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书院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文化人才,而且还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4. 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建筑物结构完美、精美绝伦、雕刻精美至极。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它的空间有限,但是因其精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典范。
5. 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断与其他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这些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例如,明朝时期永乐大典的编纂就吸取了全国各地的文献。
而江南地区的文学艺术也不断对外输出,影响着其他地区的文化。
二、对全国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 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之一,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二历史必修3同步练习:第2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B.草书C.楷书D.行书【答案】 A【解析】小篆是秦朝官方统用字体。
2.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有()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社会进行深刻反思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③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3.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字体是()【答案】 A【解析】符合题干中所述的字体是草书,四项中,A项是草书。
4.书法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下列各项中,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并且是雅俗共赏的字体是()【答案】 D【解析】符合题干条件的字体是行书,A、B、C、D四项分别是草书、楷书、隶书、行书。
5.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B.书法艺术C.篆刻艺术D.戏剧表演【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中国书法的特点:书、画、粗细、浓淡之间均有艺术韵味,由题干中的横、竖、画、撇、勾、点等信息可知选B项。
6.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2期 2012年2月现 代 阅 读MODERN READINGNO.2February.2012浅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章小弄(河北省任丘市鄚州中学)【摘要】黄河、长江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繁荣。
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也就是说从北方到了南方。
直到今天经济中心还在南方,是什么原因让经济重心发生如此之变化呢?三国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关中地区,后来由于战乱,人民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关键词】北方战乱 北民南迁 南方开发繁荣 重心南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2)02—0098-01自古以来,黄河、长江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繁荣。
在我国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到了长江流域也就是说从北方到了南方。
直到今天经济中心还在南方,是什么原因让经济重心发生如此之变化呢?还是让我们翻开历史,看看历史是怎样解释的吧。
三国以前,也就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以及夏商周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的关中地区,具体指陕西渭河流域渭河平原。
例如秦定都咸阳,汉在长安,它们既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中心。
尤其长安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可是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有史书记载:富有者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这激化了阶级矛盾,东汉末年酿成了黄巾大起义。
后又出现三国时割据纷争。
常年的战乱,农民的生活惨不忍睹。
三国时的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
正是对当时惨状的写照。
北方人民被迫南迁,它们带去了北方的先进技术、工具、农作物种子,也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三国时期,吴国地处江南,为了在三足鼎立中稳定其地位,不被魏蜀所灭,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江南得到开发。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南北分裂期(420-589年):随着北方中原地区的政治动荡
和契丹族、突厥族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南方地区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重心。
南朝宋、齐、梁等南方王朝先后兴起,南方的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发展起粮食种植、丝绸、造船等产业,并与东南亚、印度等地进行贸易。
2. 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朝时,中央政权重新统一,
经济中心又向北方转移,唐朝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北方辽、金、蒙古等族群的入侵,宋朝建立后,南方地区又再次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饶的地区之一。
3. 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朝时,中央政权再次南移
至南京,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再次发展。
明清时期,南方地区经济仍然较为繁荣,特别是清朝时期,南方的江浙沪地区成为了中国的商业和制造业中心,横跨海洋贸易和内陆贸易,成为了中国最为富庶和发达的地区。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受到政治因素、外族入侵和贸易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南北分裂和战乱时期,南方地区因为地理优势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了经济重心,而在中央政权统一较为稳定的时期,北方地区成为了中国的经济中心。
不
过,南方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整个古代的时期中一直很强大,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段历史期间,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的文化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转型。
本文将以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变迁为主题,探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型。
一、经济繁荣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
在农业领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是四川、湖广、福建等地无法比拟的。
华中地区的农业也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大,土地肥沃,人均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
广东地区,因其地处海滨,生产了大量的鱼盐和茶叶,成为中国的“三巨头”之一。
此外,其他地区如山西、陕西等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领域则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在这个时期制造业规模庞大,所生产的商品远销海外。
其中最为突出的产业是丝绸业,明清时期,中国的丝绸工业已经较为成熟,远销世界各地。
除了丝绸之外,钢铁、制糖、手工业制造等产业也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
明代,基于“读书足以为仕”的社会观念,使得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士成为社会的主体,而在清代,以乡绅、地主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成为主要的社会力量。
同时,在这个时期,商人阶层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与思想的变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转型。
以明代为例,随着兵荒马乱、社会混乱的消退,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文化事业逐渐得到发展。
紫禁城的建设和编撰《永乐大典》以及开建大明湖等文化事业成为明代文化重要的里程碑。
而在清代,多变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多样性,使得民间文化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此外,在明清时期,新的文化思潮渐渐兴起。
由明末到清初,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很多变革。
在文学方面,清初张岱、李渔等人出现,他们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反传统、反封建的情感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政治影响研究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得以飞速发展,这与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究江南经济发展与政治影响的关系。
一、元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元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在元中统年间,因长江水路畅通,南北货物交通极为便利,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瓷器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支柱。
在政治上,元朝时期实行宗室和外族结合的政策,江南地区的统治者多为元朝宗室,而地方官员则由外族掌握。
这一政治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对当时江南经济状况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宗室和地方士族的互动关系、外族官员对地方经济的支持等因素,都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二、明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明朝时期,江南经济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在经济层面,明初时的江南已经成为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的行业组织和商会,有力地推动着当时江南经济的繁荣。
在政治上,明朝刚成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掌控。
这些措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虽然当时江南地区仍然是中国的产业重心,但是随着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当地的一些产业组织和商会的自主权逐渐消失,产业发展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三、清朝时期的江南经济
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在清初时期,江南仍然是中国的丝绸面料和瓷器生产中心,但是到了晚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银行业、保险业、海运业等也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为当时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政治上,清朝时期政府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湖广填四川、盐法、海禁等政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不仅改善了交通,也促进了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之间的贸易;盐法对于财政收入和国家财政预算的稳定都起
到了积极的作用;海禁则有力地保护着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有助于保障了清朝时期江南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元、明、清时期的江南经济都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政治因素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和
消极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深入地探究政治与经济的互
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