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孙权劝学导学稿

一、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孙权劝学导学稿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孙权的智慧与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古代文化知识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文中修辞手法和古代文化知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孙权劝学》。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
3. 修辞手法讲解资料。
4. 课堂讨论所需道具和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加深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2. 邀请专家进行修辞手法讲座,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开展以“学习智慧”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⑤ 蒙\乃始就学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翻译课文
①参看注释,翻译课文,作出批注,划找疑难.
②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教师这样引导:A先让学生讨论完成导学稿上的“解释疑难字词”
B南区北区互读互译
C看着译文,南读译文北背诵课文原句,一句一换。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1)见往事耳(2)及鲁肃过寻阳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即更刮目相待
2、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原文填空:①孙权指出吕蒙“学”的必要性,因为“”
②孙权是这样说服吕蒙学习的:“!,”
“,”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年级
七
学科
语文
教研组长
时改平
主备人
朱瑞玲
课型
新授
课题
15、孙权劝学
审核人
陈玉萍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 《孙权劝学》 精品导学案

本课的设计初衷,是为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作为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只有孩子们有了自信,才有可能持续保持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和热情。
“失败是成功之母”应该改为“成功是成功之母”,特别是在孩子刚开始对某些事物倾注热情和精力的时候,对他们自信心的保护至关重要。
所以强烈建议平时的测验应在学目标范围内尽可能的简单,最大限度的保持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教师的课堂要设计的简便扼要,要把较难的、复杂的问题、深刻的问题讲的轻松自然,诙谐幽默,像涓涓细流,于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维。
本课在单元中,属于承上而启下的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1.4 孙权劝学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学法指导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邪”“耳”“乎”等语气词并掌握其用法,找出文中“卿”“孤”“大兄”等称谓词并牢记其含义。
2、反复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白孙权劝学的原因,并从吕蒙的变化中获得启示。
中考导航1、“辞”“治”“但”“及”等为中考易考字词。
2、从人物对话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易考点。
3、阐述启示类题目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比较常见。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找出自本文的成语,并分析其含义。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吕蒙)。
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登进士第。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主理国政,尽废新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孙权劝学导学稿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孙权劝学导学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3)学会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2)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欣赏古代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 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味。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练习巩固:(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设计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3. 选择一篇文言文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
2.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3. 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好卷】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 孙权劝学 学案及答案

4 孙权劝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二、学习过程【自主预习】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自以为..()大有所益(5)及.()鲁肃过寻阳(6)即更.()刮目相待(7)蒙乃.()始就学(8)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2)见往事耳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但: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孰若孤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孙权劝学 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个英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极力推崇教育。
孙权提出“读书为先”的理念,并广泛推广教育,劝导青年朋友们要向往学习,不断进步。
如今,在这个信息化社会中,教育的发展在进行着飞速的进展。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学习,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孙权劝学的话语,把他的理念引导到我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孙权鼓励学习的故事和意义。
一、孙权的劝学孙权的劝学之道,可谓是一种精神力量,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这位三国时期名将的风貌和魅力。
175年,孙权登上了江东的宝玉山,召集了当地各族群民,发表了一篇长篇演说,具体嘱咐大家必须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而且,他们应该好好学习武术、音乐、书法和算术等知识。
孙权尽力引导青年人要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整个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孙权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由老师来教授,而是要有自我学习的意愿,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
二、孙权劝学的意义1. 鼓励人们努力学习。
学习无止境,孙权的劝学理念,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明确,我们必须保持不断进步和求知的热情。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思想,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2. 强化人们应该学习各种事物的观念。
我们需要了解很多事物,然后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这不仅可以加强我们的逻辑能力,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思维水平的发展。
孙权的劝学理念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3. 培养人的品德。
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要培养人的品德。
学习可以锤炼人的毅力和忍耐力,增强人的自信和自尊,促进人的思想进步,积累和增进人的实际知识。
4. 提高人们的职业水平和技能。
学习是提高职业水平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成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需要有共性、职业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等多种素质的综合集成。
七年级下册课《孙权劝学》(配套导学案)

A1
A2
A3
B3
B2
B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三国时吴国谋臣,备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5.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学习要趁早。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彼此问一问(小组讨论,提出至少一个你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2分钟
见 古义:
今义:博士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
过 古义:
今义:
知道,了解 看到
只
转折连词
三国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学位的最高一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4课《孙权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1.积累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背诵全文。
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恰当翻译重点句子,疏通文意。
1.了解《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史,由北宋_______主持编纂,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_______年间的史事。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对《资治通鉴》的称誉,评价:“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2.了解史书体例编年体:《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纪传体:《_______》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了解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
_______(朝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sù)水先生”。
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_______变法。
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
后任尚书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4.给加点字注音卿.(_______) 邪.(_______) 岂.(_______) 涉.猎(_______) 孰.(_______) 遂.(_______) 当:当(_______)涂掌事但当(_______)涉猎为:为(_______)博士邪自以为(_______)大有所益更:即更(_______)刮目相待◆活动一、谈话导入,积累常识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及作者等相关常识。
◆活动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1)读准字音。
(遇到不会读的字,可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读音)文言文字音小贴士:◎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僻字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一、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习步骤】一、朗读课文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
【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过: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孤: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即更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性格特点孙权劝学性格特点吕蒙学性格特点鲁肃学5、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理解探究深入理解课文,探究人物人格魅力。
1、品味孙权的话语,你认为孙权说话的技巧在哪里?(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的什么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2、鲁肃对吕蒙“刮目相待”后,为何“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文言文阅读练习)孟母断机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就学:惧:自若:3、根据短文意思用竖线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译文:(3)学何所至矣?译文:5、你认为“孟母”为何“断机”?【课堂反思】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导读指导】一、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学习步骤】一、朗读课文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小组互读,检查朗读情况。
【组内竞赛:组长指名朗读,组内评选优秀诵读者】4.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掌握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务)但.(只,只是)当涉猎见.(了解)往事耳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及.(到,等到)鲁肃过寻阳即更.(重新)刮目相待蒙乃.(于是,就)始就学权谓.(告诉)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_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往事:古义_指历史_今义_过去的事情_但:古义_只今义_但是_过:古义到_今义_经过孤:古义_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_单独,孤单4、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1)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造句你如此没有文化,简直就是一个吴下阿蒙(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刮目相看)造句我经过不懈的努力,成绩取得了突破,使老师即对我刮目相看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②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___的那个吴下阿蒙了④即更刮目相待。
就要重新另眼相看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三、整体感知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因为吕蒙学识不高,孙权想让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且他自己也觉得“自以为大有所益”,所以劝吕蒙学习。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4.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性格特点孙权劝学性格特点吕蒙就学性格特点鲁肃赞学 5.你从这篇课文明白的道理是: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②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③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的合理规劝④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