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学案含答案

《孙权劝学》学案含答案

《孙权劝学》学案(含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1.《资治通鉴》是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作者,字,陕州夏县人,(朝代)家家。

二.【词语解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⑤及鲁肃过.寻阳()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①乃不知有汉()②蒙乃始就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③或以钱币乞之()④以虫草为林()三.【划分语句节奏】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四.【翻译句子】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五。

【课文内容理解】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7.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的重要性。

本文是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表现了孙权,吕蒙,鲁肃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8.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9.写鲁肃的反应有什么作用?10.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分别用成语造句。

①比喻人学识尚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拓展阅读】阅读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甲】《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含答案)复习目标:1.正确解释重要词语含义,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把握与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3.拓展阅读,提高知识迁移及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明确复习目标。

二、复习:1.读好——让认知更顺利。

请按要求自行朗读课文一遍,对照屏幕自检,集体朗读一遍。

2.记好——让知识更牢固。

(方法:自己复习,不会的组内解决,结队互查,组长统一抽测。

)记牢文学常识: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背诵重点词语: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蒙乃.始就.学.()()6、自以为..大有所益.()()7、及.鲁肃过.寻阳()()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9、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0、即更.刮目相待()()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言多务,孰若孤?5、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8、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记清课文相关内容:(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的语句是哪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孙权现身说法劝吕蒙读书的句子是哪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鲁肃为什么对吕蒙会“刮目相待”?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5)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赞语中侧面表明的。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篇1【学习导言】《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

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

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C、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

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 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问答题: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合作探究】(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15*孙权劝学精彩开篇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可以改变人,知识能够塑造人。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吕蒙就是一例。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 •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同学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卿(q Ing) 岂(qi) 邪(ye) 孰(shu) 遂(sui) 更(geng)2 •解释下面的成语。

(1)吴下阿蒙: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刮目相待:刮目指擦眼睛,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 •作者链接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也称涑水先生。

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

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4.作品介绍《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三、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注意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凯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4)自以为/大有所益(5)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权谓•吕蒙曰. 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卿:你当途:当道,当权蒙辞以.军中多务以:用,拿。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54307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54307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 时间: 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 :《孙权劝学》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 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4、联系课文、 【课件准备】 【小组任务】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 _______记载了从 _ 到 共 1362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权劝学》劝的语言是: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__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涉猎( ) 孰( ) 解释加点词。

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四、翻译下列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分析人物形象。

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白板自学 合作探究,该书是 __ (朝代) 年间的史事。

“ ______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 _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 __________ ” 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___ ;文末的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孙(以上均填原句 ) 。

____ ”(原文)更进 4、遂( )1、 4、但当涉猎 8、即更刮目相看3、治经为博士邪 7、卿今者才略5、2、 3、 4、 1、 5、绍司马光)。

《孙权劝学》导学案+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答案

城阳七中年级导教案姓名班级主备人:韩超编号:(一)文学知识累积本文选自《》,此书是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陕州夏县人,北宋家,家,孙权字,吴郡富春(此刻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国的创立者。

(二)字词句累积1、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孤岂欲卿()但当 shè()猎即更刮目相待()肃遂拜蒙母()...2、解说句中加点的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旧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翻译以下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旧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中考链接1、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处在道路中间B 但当涉猎涉猎:大略的阅读C 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华和谋略D2、对下边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3分)蒙辞以军中多务。

A 吕蒙由于军中事务忙碌而告别。

B 吕蒙借军中事务多而推托。

C 吕蒙由于军中任务好多而拒绝。

D 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

3、认真阅读《孙权劝学》,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迪。

(3分)(四)1 、通假字卿今当涂掌事::通,。

邪 (y é)::通,。

2 、一词多义⑴ 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⑶之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忽啼求之)..(③或以钱币乞之 ()⑷若①孰若孤()..⑵ 见①见旧事耳 ()②关山度若飞()..②见藐小之物 ()⑸当①当涂掌事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但当涉猎 ()..3、古今异义古今博士:旧事:及:大:孤:更:过:但:4、解说人称的用法。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2、掌握文言字词。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难点】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主预习案】一、填空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____”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 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 ) 涉猎( ) 孰( ) 遂( )三、解释加点词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五、问答题:【自主预习案】一、填空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年体通史战国五代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惊讶、敬佩学有所获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二、qīng shè shú suì三、1当权 2推辞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5了解 6于是,就 7才干和谋略 8刮擦四、1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2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3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吴下阿蒙了!五、劝学——就学——论议——结交【课内探究案】一、故事导入,明确目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以及鲁肃、吕蒙在不同阶段的认识及态度。

4、理解本文对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5、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点、难点:1、理解、欣赏吕蒙如何以长风破浪的精神努力学习,飞速进步,并领悟读书“使人明智”的作用。

2、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

3、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岂( )邪( )孰( )更( )遂( )宏( )筹( )2、填空题。

《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北宋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

文中孙权给吕蒙提出的读书方法是 (原文回答)。

3、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3)课文以什么为主线?思路如何?4)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什么?5)吕蒙的读书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来吗?6)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的经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有何体会?二、课堂导学1、情景导入。

2、学习新课。

1)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出处。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主编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史学著作。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其中“孙权劝学”这一历史故事就是节选自这部书。

这部书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

本文写的是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文武才干有了很大提高的故事。

以“对话”为主线,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劝学成功这一事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劝人要有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给人留有自我发展的空间;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2)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本文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其他人对这位主要人物的态度如何?《孙权劝学》导学案答案一、基础达标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但当涉猎(2)见往事耳(3)自以为大有所益(4)蒙乃始就学(5)及鲁肃过寻阳(6)卿今者才略2、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填空:(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_________”是不对的;继而现身说法,说明“读书”能够“_________”;最后指出“_________”,劝导吕蒙“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的故事,向读者说明了_________,也说明了_________。

二、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语气。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蒙乃始就学。

6.不及鲁肃三分之一也。

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说明了什么?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反映了什么?3、吕蒙接受劝告,读书学习,其结果如何?4、文章结尾写“孤复信梦卿必能有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孙权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虽文字不多,但艺术精湛,对偶、用典等手法信手拈来,多处运用,但毫无雕琢之感的写作特色。

4、理解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学基础展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岂()但()涉猎()孰()遂()过程方法探究(对下列句子翻译)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言多务,孰若孤?5、自以为大有所益。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8、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10、既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讲课前先让学生看《三国演义》中与本文相关的情节,让学生比较一下,课文和电视对吕蒙的评价有何不同。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1)借助想象,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文中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从中得到教益。

(3)学习一些描写手法的运用。

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意思。

体会全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课文以“结友”为结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鲁肃与吕蒙结友是因为被他的才略所折服,文章以“结友”为结既可以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以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

知错就改大有益处。

3、品读课文,集体探究以下问题:(1)本文主要是运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是怎样刻画的?(2)在文中画出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中“吴下阿蒙”的意思。

“吴下阿蒙”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1)本文主要是运用对话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先考虑如何断句,然后注意说话的口吻,再体会写人的方法。

(2)有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吴下阿蒙”的意思是指昔日的阿蒙,这里指吕蒙。

后来单独成句,用来比喻当初什么都不懂,现在却变为世外高人。

属身份明显的人物形象刻画。

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

我们应向吕蒙学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妙处。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其他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的事以及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事。

文章以对话为主线,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以“结友”为结既可看作鲁肃赏识吕蒙,也可看作是吕蒙的骄傲,主旨是:人的才干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的知错就改大有益处。

三、点拨讲解:文章虽短但容量大,刻画了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语言精练、传神;运用了成语典故。

《孙权劝学》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

2、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写作特色。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的比喻、反问、侧面描写等手法。

3、理解本文读书重在学习的道理,认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写作特色。

2、翻译文言句子,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岂( )孰( )涉猎( )才美( )劝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辞:②自以为大有所益益:③及鲁肃过寻阳过:④肃遂拜蒙母遂:3、解释多义词“乃”“以”在下面各句中的意思。

蒙乃始就学乃:②蒙辞以军中多务以:4、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是北宋家的,他是著名的家、家。

本文写的是的故事。

孙权,三国时吴国皇帝,字,以善于用人,善于劝谏而著称。

他的劝谏多以,为辞,令被劝谏者,从而。

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本文的写作特点可概括为:①人物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富于个性。

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

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初中物理导学案汽化液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和相关公式。

3、能够应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定义。

难点:汽化和液化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水蒸发、水沸腾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2、知识讲解(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吸热过程,具有致冷作用;沸腾是吸热过程,温度保持不变。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液化是放热过程。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汽化和液化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4、知识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与汽化和液化相关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更多应用。

构建学案导学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案导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广泛。

学案导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确定主题、编写引言、整理信息、构建模型、撰写正文及总结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学案导学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学案导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这种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案导学模式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要构建学案导学模式,首先需要对相关理念和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具体而言,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学生则依据这些活动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案导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导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任务导向:学案导学模式以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如阅读教材、完成练习、进行探究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4、教师引导:学案导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资源和活动,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