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毛德西先生的“三味方”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

【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毛德西】实用验方四则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昨天点击↑(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订阅精彩内容!国医大师秘方验方整理挖掘国医大师治疗养生方法和民间各种各样的民间方法,包括验方、师承、针灸、推拿刺血、刮痧艾灸、拔罐拨筋、伸筋、拍打拉筋、康复、运动损伤、各种针刀刃针、松解针、古九针、脐针腹针、四维立体针等。
公众号验方,或出自一人笔下,或出于众人之口,多数难以明确渊源,虽无经方那样规范严谨,证治合拍,但却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颇受医家与病人的欢迎,有的流传数百年且被载入医籍。
验方也不是包治百病(或证)的良方,亦需要在辨证的前提下选用。
本文所述四方,虽为偶得,但都是笔者历验多例的,故书于报端,供同道参考。
1治气管炎方青皮陈皮桑白皮当归白芍北五味川贝茯苓光杏仁半夏冰糖服之宜此方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于社会的一个验方,且散见于某些医学著作中(如杨作楳《临证录》中载有此方,但与余所见原方药物稍有出入)。
原方十一味,各二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与杨氏所述一致,即第一天晚上煎服第一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早上煎服第二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中午煎服第三剂头煎药液(药渣存留),第二天晚上,将所留三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一周服用九剂药(休息一天)为一疗程。
本方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入桑白皮、杏仁、川贝、五味子止咳平喘,当归、白芍养阴活血,青皮行肝理气、消食化积,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与痰浊的运化。
此方具有祛痰止咳、肃肺平喘的作用。
个人体验,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效果尤佳。
至于证候却无明显特征,似以痰浊内蕴、阻塞肺气、寒热征象等不明显者为宜。
或者以“中和”二字言其作用更恰当。
笔者常用药量为:青皮10g,桑白皮15~30g,陈皮10g,当归10g,炒白芍10g,五味子5g,川贝10g,茯苓20g,光杏仁10g,清半夏10g,冰糖30g。
还可用于早期肺气肿与哮喘病人。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

毛德西经验方篇方药1有一位老中医,经验可谓“丰富”,应诊可谓繁忙,开始年轻人都愿意跟他抄方学习,但学习不到一个月,就都转科而去了。
问其原因,缘由这位老中医只用经验方,方不改动,药不变更,且仅有26首方子。
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再加以化裁,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修正。
唯此,经验方才具有实用性和活力。
1.青白退热饮——透发肌表解热毒组成:青蒿30克,白薇30克,银柴胡15克,北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连翘30克,苏叶5~10克(后下),薄荷5~10克(后下),生甘草10克。
加减:无汗出者,加荆芥15克,防风10克;夜热甚者,加生鳖甲30克(先煎);阴虚者,加石斛、芦根;头痛者,加葛根15克,川芎6克;苔腻口淡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小便短赤者,加白茅根30克,冬瓜皮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5~10克,炒牵牛子5克;咳嗽者,加百部15克,桑白皮15克。
功用:祛风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或内伤发热,或伴有轻微恶寒,无汗或少汗,或头痛,或昼安夜热,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而数。
2.肃肺止咳汤——民间验方不可轻组成: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10~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6克,川贝6~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姜半夏10克,冰糖为引。
加减:咳甚,加炙麻黄;干咳少痰,加北沙参、天门冬;咽痒,加蝉衣、射干;痰黏不利,加桑白皮、瓜蒌皮;闷气喘息,加葶苈子、地龙。
功用:肃肺止咳,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用法:水煎服。
方解:此方是20世纪50年代流传的一帖验方。
原方11味,各2钱,水煎服用。
服用方法为第1天晚上煎服第1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早上煎服第2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中午煎服第3剂头煎药液(药渣留存),第2天晚上,将所留3剂药渣同煎取液,一次顿服。
服药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食辛辣之物,并禁止夫妻同房。
1周服用9剂药(休息1天)为1个疗程。
杂病三味组方及其功效方毛德西

杂病三味组方及其功效方毛德西:杂病“三味”方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 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今就毛德西教授治疗杂病“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大黄、附子、川楝子(疝气化瘀汤)此方取大黄附子汤义,为相反形成之配伍;又参考《芷园医话》治疝方,罗云:“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即罗氏所用川楝子方),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毛老除用于疝气外,还将此“三味”用于盆腔炎、慢性结肠炎、睾丸炎、前列腺疾患等,凡见小腹坠胀,隐隐作痛,湿热互结者,每收疗效。
2 .砂仁、黄柏、甘草(封髓丹)此三味为古方封髓丹,是治疗梦遗早泄的良方。
当代著名中医蒲辅周将此方用于口腔溃疡,效果良好。
他说: “封髓丹乃补土伏火之剂,土虚则水中之阴火无所抑制,便上炎而发为口疮。
”是方以砂仁醒脾培土,黄柏清泄阴火,甘草和中清热,毛老常加入肉桂、干姜、牛膝以引火归元,于平淡中取效。
3. 浮小麦、霜桑叶、地骨皮(清热止汗散)毛老对于汗症,不论是气虚自汗,或是阴虚盗汗,都首选此三味,名曰“清热止汗散”。
气虚自汗合用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合用二至丸加知母、黄柏。
若是产后大汗不止,则加入麻黄根、炮附子,以温阳增卫气,固表止阴耗。
4 .青蒿、白薇、银柴胡(退热散)此三味是毛老治疗低热经验方“青白退热散”之主药。
青蒿以清解阴分热见长;白薇长于清肺热,也是退阴分虚热之要药;银柴胡清肝经虚热。
三味合用,以治夜热早凉、低热绵绵、舌苔不厚,脉象细数为应用指证。
若舌苔厚腻,舌质红赤,可加升降散治之。
5 .桂枝、茯苓、白术(温阳化饮汤)此三味有温阳健脾化饮的功效。
取之于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和桂枝茯苓丸等方义。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加入白术,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毛老常将此三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舌苔白润口不渴者,具有温化三焦水湿的功效。
降血压,关键用好三味药!中医名家一辈子的经验,全在这里

降血压,关键用好三味药!中医名家一辈子的经验,全在这里准备茺蔚子15克,怀牛膝15克,川牛膝10克。
水煎取药汁服用即可。
是名方必有出处。
这个三味药的小方子,实际上化自我国著名老中医毛德西先生的用药心法。
毛师曾将其命名为却淤导滞散。
而这个名字的提出,还和毛师年轻时的求学经历有关。
原来,毛师曾经跟随名医耿彝斋先生学习。
在侍诊抄方的时候,见耿老经常为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伴发高血压头痛头晕的患者用茺蔚子来治疗,便问其缘由。
耿老回复很简短——却淤导滞。
四个字,可谓概尽其妙矣。
列位看官,什么是却淤导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化解血瘀、疏导壅滞。
其背后的深意,就是患者的气滞血瘀。
这体现气滞血瘀作为高血压的一种普遍病机,是广泛存在,而且必须值得重视的。
什么是气滞血瘀导致高血压形成?很简单,我们的身体作为一部高智能的,十分精密的仪器,不会无缘无故出现高血压的。
血压升高,一定是有了特殊情况,身体不得已而为之的特殊手段。
什么情况呢?就是气滞血瘀。
你的身体有壅滞和瘀阻在那里,新鲜的血液无法周流全身,身体只好加大理气输送血液。
于是,我们的血压就升高了。
那么,这气滞血瘀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方面,和肝主调达的功能发生异常有关。
一方面,和痰湿内积,日久和气郁相杂糅,导致痰湿郁互结的局面有关。
总而言之,化瘀滞,是降血压的一个好办法。
有的时候,它的实用价值,甚至高于平抑肝阳。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才有了茺蔚子、怀牛膝、川牛膝的搭配应用。
那茺蔚子,性味辛、苦,微寒,入心包、肝经,功在活血调经,清肝明目。
《纲目》说它“治风解热,顺气活血”,确实能够却淤导滞。
那牛膝,性味苦;凉,入肝;膀胱经,功在祛风散瘀;止痛。
一般认为,牛膝可以引血下行,因此辅助茺蔚子将壅滞的气血疏导开来。
另一方面,怀牛膝补肝肾之功强,川牛膝通经络之能佳。
两者配合,滋补肝肾之精,又能通络,对于降血压自然大有好处。
尤其是滋补肝肾这一条,应了补肝肾息肝风的高血压调理之法,使得全方的功能如虎添翼。
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转载)

毛德西治心血管病三味方(转载)毛德西教授临证擅用“三味”方。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特总结介绍其治心血管病“三味”方。
供大家参考使用。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生脉散为补益心脏气阴的基本方,具有补气不燥,滋阴不腻的特点,为心脏病补益方之祖。
若气虚偏重,还可加入保元汤(黄芪、肉桂、炙甘草、人参),名为保元生脉饮,已具扶心阳的作用。
若加入四逆汤,为抗休克合剂,用于心衰,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丹参、赤芍、川芎(小冠心2号)此方取自冠心2号方(丹参、赤芍、川芎、降香、红花),为治疗胸痹心痛血瘀证的主方。
原方主药为川芎,臣药为丹参、赤芍。
毛老以其君臣药为主药,注重活血而不破血,养血而不留瘀,于胸痹心痛之心胸闷痛、舌黯、脉行不利者,最为适宜。
据研究,川芎偏于活心脉,赤芍偏于通脑络,故用量各有偏重。
红景天、茶树根、甘松(红茶松散)红景天为藏药,有“西藏人参”之称,其药理作用为:抗缺氧、抗疲劳、抗紫外线照射。
茶树根抗缺氧作用非常明显,甘松有中枢镇静、抗心律失常、对平滑肌解痉的作用。
三味合用,有活血化瘀、改善缺氧、调整心律的作用。
毛老在继承古方的基础上,还不时吸取现代科研成果,充实于临床,效果如期。
瓜蒌、半夏、薤白(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
毛老认为此方应用指证为:心胸憋闷,舌苔白腻。
其效应为宽胸散结、除湿降逆、通阳活络。
心胸憋闷者,加重薤白用量;舌苔厚腻者,加重半夏用量;大便不爽者,加重瓜蒌用量。
若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更好。
檀香、降香、冰片(二香一片散)此三味以芳香透窍为胜,重点是开灵窍,宽胸膈,止心痛。
檀香芳香温通,行气止痛;降香长于温通化瘀,活血止痛;冰片偏于开窍醒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且在脑蓄积时间长。
三味合用,对于血脑血管疾病之神昏、心痛、头痛、胸膈满闷等,其药效快是其特点。
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二仁欢心汤)二仁欢心汤专为失眠、烦躁而设。
心阴不足,肝气郁结,心阴失养则失眠,肝气不展则烦躁。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

国家级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验方58首毛德西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科普专家,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主持编辑的《消渴病中医防治》《疑难病证名验方辑要》《中国医学诊疗法大全》等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
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心得,在中医辨证治疗胃痛方面,颇有见地,善用经方,多用小方,随症化裁,疗效显著。
1.安胃清幽汤【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槟榔高良姜桂枝甘草。
【主治】胃溃疡2.老子养生酒红参首乌丹参山楂。
【功效】消积化瘀,化痰利湿【主治】高血脂症,辨证属于痰浊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者。
3.推气散【处方】枳实(或枳壳)3克,郁金3克,桂心1.5克,炙甘草1.5克,桔梗2.5克,陈皮2.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此方用量为原书所载,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适当加大用量。
4.白马四味汤:白头翁马齿苋薏仁各三十克丹皮十五克,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主治肠炎痢疾(加山楂)。
【功效】理气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或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
【加减】不欲饮食,加焦三仙;口苦,加黄芩、石斛;胃脘胀满,加代代花、厚朴花;大便不实,加炒山药、炒山楂。
5.贝母二冬膏【处方】麦冬8两(240克)、天冬8两(240克)【用法】水熬去渣,加入川贝2两(60克),水煎去渣;再用鸭梨20个,去核,压取汁,与药汁混合,加蜂蜜收膏。
【主治】咽喉干燥,干咳少痰6.五参心乐丸【处方】西洋参(或者红参)丹参苦参三七沙参赤芍水蛭。
【主治】用于治疗冠心病风心病气阴两虚夹瘀证。
7.救阴止崩汤【处方】当归20克山药25克元肉 30 五味子30 炒枣仁20克。
【主治】崩漏:8.风疹用奇效良方【处方】威灵仙石菖蒲苦参黑芝麻何首乌甘草等分【用法】研末冲服。
毛德西教授 “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毛德西教授“君臣三味”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毛德西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事中医内科工作50年,学验俱丰,临床善于“抓主症、选主方、用主药”。
在选方用药方面,以《内经》“君一臣二”为宗旨,发挥经方遣药之义,临证用药多以三味为君臣药,故称“三味”方。
主药明确,方证合拍,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侍诊其身,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今就其常用“三味”方简析如下,以飨读者。
1.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
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
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
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
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2、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
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
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
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3、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
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
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4、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
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
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
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5、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
毛德西小方治大病三味方

毛德西小方治大病三味方毛德西先生药对:1止痢:马齿苋白头翁生山楂。
2止泻: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
3降酶:垂盆草败酱草生甘草。
4通便:生白术80炒枳壳20决明子20火麻仁30。
5止夜汗:桑叶丹皮地骨皮浮小麦。
6止痒:徐长卿地肤子白鲜皮。
7清利头目:夏枯草谷精草川芎雨灾后防大疫_名中医毛德西献方!针对于郑州洪涝后易导致的腹泻疫情,毛老查阅典籍,结合六十余年临床经验,贡献出效佳价廉的预防和治疗腹泻中药方。
针对于因湿浊内扰中阻导致的胃肠疾病,如: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呕吐、胃脘痛、腹泻、腹痛等症有显著效果。
水灾后预防胃肠病中药方藿香五味饮:藿香10g、佩兰10g、砂仁8g后下、白扁豆花20g后下、肉豆蔻10g。
水煎当茶饮之。
功效:芳香化湿、开胃、醒脾、祛浊、整肠等。
注:小儿减量!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暴雨后第一时间贡献四个灾后常见病中药方,对肠胃疾病、泌尿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适用。
水灾后常见病中药方1.肠胃炎中药方:藿香二术二仁二蔻汤藿香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 、砂仁8g(后下)、生薏仁15g、白豆蔻8g、肉豆蔻10g、生甘草10g2.泌尿系感染中药方:加味五苓散金钱草20g、桉树叶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5g、桂枝6g、炒白术10g、生甘草10g3.湿性咳嗽中药方:加味二陈汤生麻黄5g、炙麻黄5g、陈皮10g、茯苓10g、姜半夏10g、大贝8g、生姜10g、生甘草10g4.皮肤瘙痒中药方:荆防五味饮荆芥10g、防风10g、地肤子15g、白鲜皮 10g、蛇床子10g注:以上四方均为水煎服毛德西治颈肩腰腿痛“三味方”毛德西为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三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60年,学验俱丰。
临证推崇经方、善用经方,以经方简而效特点,经临床应用总结,制定“三味方”数十首,并善用“三味方”治疗疑难杂病。
笔者有幸师从毛德西教授,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说毛德西先生的“三味方”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毛德西先生治疗脾胃病的三味方,因为每个方子都由三味药组成,所以叫“三味方”。
1、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用来治疗肝火犯胃导致的胃痛、烧心、反酸、呕吐等。
黄连清心火,在中医五行中,肝属木,心属火,肝木生心火,也就是说肝是心的母亲,又说实则泻其子,通过清心火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
但是黄连苦寒,苦寒之药容易伤胃气,所以又加了吴茱萸,吴茱萸的味道也不好,也是苦的,但它是苦温,黄连和吴茱萸,一个苦寒,一个苦温,一温一寒,相互辅佐又相互制约,合起来叫左金丸。
调了肝,还得再调调脾。
刀豆子是豆科植物刀豆的种子,因为豆荚长的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大刀,所以叫刀豆,刀豆子温中下气、和胃降逆,和左金丸组合在一起,叫左金豆子汤。
左金豆子汤:黄连6克,吴茱萸3克,刀豆子6克
2、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主要作用,理气消胀。
老感觉肚子里胀鼓鼓的,那很可能就是身体里的那股气不顺了,青皮调肝气,陈皮调脾气,大腹皮是槟榔的外皮,也是一味行气的良药。
理气三皮饮:青皮6克,陈皮10克,大腹皮15克
3、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仙饮)
也叫焦三仙,主要作用消食导滞。
食物堆在胃里消化不掉,民间也叫食积了,神曲、山楂、大麦芽可以把肚子里运化不了的食物分解掉,帮脾胃分担一点压力。
其中,山楂消肉积,麦芽、神曲消米面之积。
三仙饮:神曲15克,山楂15克,大麦芽15克
4、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吃多了,不消化,就用三仙饮。
如果平素脾胃
便不怎么好,脾胃之气板结的厉害,可以用开胃三芽饮。
这些芽须虽然看上去柔弱,但是一旦你把它丢到土里去,它就会钻来钻去,最后破土而出。
脾胃板结得像久未耕耘的土地一样,谷芽、麦芽、稻芽一丢下去,脾土就松通了,就又能消化食物,长养庄稼了。
开胃三芽饮:大麦芽30克,稻芽15克,谷芽15克
5、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用来治疗中焦湿浊不化导致的胃脘痞闷,倦怠无力,饮食无味,或者口气不清新,呼出的气体有浊臭味,只要是舌苔白腻水滑的都可以一用。
藿香、佩兰、砂仁,三味药都带有芳香之气,芳香的东西能化浊,能消除阴霾湿邪,化解人体里的浊气,助长脾胃正气。
芳香三味饮: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
6、百合、乌药、甘草(百合乌药甘草汤)
用来治疗胃脘痛,虽然痛但是又没有反酸、烧心的现象。
生气了或者吃了凉的东西,胃里面胀痛的,乌药、百合,再配上点甘草,乌药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散寒止痛。
不过,乌药太燥,容易伤津,百合清凉又滋润,刚好可以制约它的温燥之性。
甘草益气力,甘草在后面推,气药在前面跑的更快,三味药煮水喝下去,很快就能缓解过来。
百合乌药甘草汤:百合30克,乌药10克,甘草10克
7、生白术、决明子、火麻仁(健脾通肠汤)
主要作用,润肠通便。
有一种便秘是因为肠道津液减少,津液有润滑的作用,津液变少,排便的时候就会感到干干的,涩涩的,就像河道里的水干涸了,船就没有办法开动。
决明子、火麻仁都是种子,含有很多的油脂,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
白术补脾益气,是动力药,等于是为这艘船的开动提供点动力。
健脾通肠汤:生白术30克,决明子15克,火麻仁10克
8、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用来治疗胃热呕吐。
胃以降为贵,胃气不降,吃进去的食物都堵在胸中,没法掉到肠胃,一个不小心,就往上泛。
胃气为什么不降?可能是肝郁,郁而化火,克伐脾土了。
也可能是胃热。
胃里面有热,这团火热要往上走,胃气受到干扰,所以降不下去。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
芦根可以清胃热,竹茹清胃热的同时还能降胃气,生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呕家圣药,胃呕的一塌糊涂了,赶紧把生姜找来,既能止呕,又能保护胃气。
清胃三味汤:竹茹30克,芦根30克,生姜10克
9、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这三味药可以看作是一半儿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的方子,张仲景用它来治痞证,就是胃里面寒热虚实拧巴在一起了。
毛老先生只选取了其中的三味,半夏、黄连、黄芩。
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半夏辛温,黄连、黄芩苦寒,这样的用药思路就叫辛开苦降。
辛开苦降散:制半夏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
10、炒山楂、肉豆蔻、石榴皮(止泻散)
用来治疗久泻。
偶尔一次腹泻可能只是脾的问题,但久泻这件事跟脾跟肾都有关系。
三味药兵分三路,炒山楂入脾,它是健脾止泻;肉豆蔻入肾,它是固肾止泻;石榴皮入肠,它是涩肠止泻。
止泻散:炒山楂30克,肉豆蔻10克,石榴皮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