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合集下载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精选)
体形态。
木材
质地坚硬,纹理自然,易于加 工。适用于制作结构稳定的立 体作品,如小雕塑、模型等。
塑料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具有良 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复杂 的立体形态,如模型、装置艺 术等。
金属
质地坚硬,光泽度好,具有现 代感。适用于制作精细、小巧 的立体作品,如首饰、小雕塑
等。
材料选择原则与方法
根据作品主题和风格选择材料
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教学。
时间分配
每周4课时,共16周,总计64课时。 其中,前8周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训 练,后8周进行作品制作、展示与评 析。
02
立体构成基本概念与原理
立体构成定义及特点
立体构成定义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 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 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
根据作品的加工需求,选择易于加工的材 料,以降低制作难度和成本。
表现技巧指导与实践
色彩运用
合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 品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注意色彩与作品
主题的协调性。
形态塑造
通过切割、折叠、弯曲等手段,将 材料塑造出所需的立体形态。注意
保持形态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A
B
C
D
空间感营造
利用透视原理、光影效果等手段,营造出 作品的空间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立体。
质感表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 不同的质感效果,如光滑、粗糙、柔软等 ,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05
立体形态空间组合与变化规

空间组合方式探讨
线性空间组合
通过线性元素(如线条、杆件) 的排列、交错、叠加等方式,形 成空间感。这种组合方式简洁明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2

《立体构成》教案.doc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立体构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是指在三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立体作品的过程。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对比、比例与尺度等。

3.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切割、堆积、折叠、弯曲等。

4. 立体构成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雕塑艺术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立体构成的实例,分析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的作品,引发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立体构成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创作方法。

4.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培养其创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总结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的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学生对立体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立体构成的教材和参考书。

2. 立体构成的实例图片和视频。

3. 制作立体作品的材料和工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课时: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和应用领域。

3. 第三课时:分析立体构成的实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立体作品。

4.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自己的立体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立体构成的美术教案

立体构成的美术教案

立体构成的美术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训练2.1 观察与思考2.2 线条与形状2.3 空间与透视2.4 质感与量感第三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3.1 常见立体构成材料的特点与用途3.2 立体构成工具的使用方法3.3 材料与工具的选择原则3.4 材料与工具的购买与保存第四章: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与步骤4.1 创意构思与设计4.2 制作草图与方案4.3 材料与工具的准备4.4 立体构成的制作步骤与技巧第五章:立体构成的应用与实践5.1 立体构成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5.2 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5.3 立体构成在建筑与环境艺术中的应用5.4 立体构成的实际操作案例分析与实践第六章:立体构成的形式与风格6.1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6.2 立体构成的传统风格与流派6.3 立体构成的现代风格与趋势6.4 立体构成的风格创新与实践第七章:立体构成的色彩与光影7.1 色彩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与运用7.2 色彩搭配的原则与技巧7.3 光影对立体构成的效果与影响7.4 光影处理的方法与实践第八章:立体构成的表现与表达8.1 立体构成的情感表现8.2 立体构成的寓意与象征8.3 立体构成的视觉传达与表现8.4 立体构成的个人风格与表达第九章:立体构成的评价与鉴赏9.1 立体构成的评价标准与方法9.2 立体构成的作品分析与评价9.3 立体构成的鉴赏技巧与修养9.4 立体构成的作品展示与交流第十章:立体构成的拓展与应用10.1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10.2 立体构成与数字技术的结合10.3 立体构成在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10.4 立体构成的未来发展展望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这些元素在空间中的组合与布局是立体构成的基础,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教案第一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1 立体构成的定义1.2 立体构成的分类1.3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1.4 立体构成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章:立体构成的基本技能2.1 观察与感知2.2 手工制作技巧2.3 模型制作与展示2.4 空间想象与创新第三章:几何立体构成3.1 立方体及其变形3.2 圆柱体及其变形3.3 球体及其变形3.4 几何立体的组合与分解第四章:有机立体构成4.1 生物形态的观察与分析4.2 有机形态的提炼与创意4.3 有机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4.4 有机立体构成的应用实例第五章:抽象立体构成5.1 抽象立体构成的概念与特点5.2 抽象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5.3 抽象立体模型的制作与展示5.4 抽象立体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艺6.1 立体构成常用材料的特点与运用6.2 立体构成基本工艺介绍6.3 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环保意识6.4 工艺实践: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第七章:立体构成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7.1 立体构成与雕塑艺术7.2 立体构成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7.3 立体构成与空间设计的关系7.4 案例分析:著名艺术家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八章:立体构成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8.1 立体构成与产品设计的关系8.2 立体构成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8.3 立体构成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应用8.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innovative 的立体产品第九章: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9.1 立体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9.2 立体构成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9.3 立体构成在建筑形态设计中的应用9.4 案例分析:著名建筑与立体构成的关联第十章:立体构成的创意与实践10.1 立体构成的创新思维训练10.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策划与实施10.3 立体构成作品的评价与反思10.4 立体构成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难点解析: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区分不同类型的立体构成,掌握基本元素的应用以及运用原则与方法进行创作。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怎么写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立体构成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艺术设计和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熟悉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如点、线、面、体等。

2.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空间造型设计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2.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 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点、线、面、体4.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空间、色彩、材质、光影5. 立体构成的设计实践6. 立体构成作品赏析三、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第2周: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周: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第4周: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第5周:立体构成的设计实践(上)第6周:立体构成的设计实践(下)第7周:立体构成作品赏析第8周:课程总结与评价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经典立体构成作品赏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手法。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立体构成设计实践,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立体构成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 教学模型:制作立体构成的教学模型,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3. 教学软件:运用相关设计软件,如SketchUp、3ds Max等,进行立体构成设计实践。

六、作业布置1. 每周完成一份立体构成作业,包括设计草图、设计说明和作品展示。

2. 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设计心得和经验。

七、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期末考试:设计一个立体构成作品,要求具备创新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模板

大学生立体构成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立体构成授课对象:大学生课时安排:共16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原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3.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4. 立体构成作品欣赏5.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时)1. 介绍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立体构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6课时)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解立体构成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在我国的应用。

- 分析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如点、线、面、体等。

2. 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 讲解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如分割、组合、变形、夸张等。

- 分析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工具- 介绍立体构成中常用的材料,如木材、塑料、金属、纸张等。

- 介绍立体构成中常用的工具,如锯、刨、钻、钳等。

4. 立体构成作品欣赏- 展示国内外优秀的立体构成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立体构成作品。

三、实践项目(9课时)1.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一:基础造型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原理,运用点、线、面、体等元素进行基础造型练习。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2.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二:创意设计- 学生根据所学原理,进行创意设计,如设计一个日常用品、装饰品等。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3. 立体构成实践项目三:团队协作- 学生分组进行立体构成设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作品。

四、总结与评价(1课时)1. 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

2. 对学生的立体构成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立体构成领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学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课《立体构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立体构成作品示例、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如盒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的构成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运用。

3. 示范演示:教师展示如何运用基本元素创作立体作品,边演示边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示范,动手创作自己的立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立体构成基本原理:点、线、面创作方法:观察、想象、动手七、作业设计1. 请运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创作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立体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立体作品。

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理解不够深入,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立体构成大学教案

立体构成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构成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立体构成的设计技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立体构成相关教材3. 实物模型(可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立体构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立体构成?它与平面构成有什么区别?二、讲解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1. 立体构成的定义:利用一定的材料,通过组合、分割、变形等手法,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作品。

2. 立体构成的特点:具有空间感、立体感、动态感等。

三、讲解立体构成的原理1. 空间原理:通过点、线、面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2. 结构原理:研究物体内部的构造关系,使作品具有稳定性。

3. 色彩原理:运用色彩对比、调和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四、讲解立体构成的设计技法1. 组合技法:将多个基本单元组合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2. 分割技法:将一个整体分割成多个部分,形成层次感。

3. 变形技法:对基本单元进行扭曲、拉伸等处理,增强作品的动感。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立体构成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 提问: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法有哪些?2. 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作品。

二、讲解立体构成的运用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讲解如何将立体构成原理运用到产品、建筑、环境等设计领域。

三、讲解审美观和空间想象力培养1. 分析优秀立体构成作品的审美特点。

2. 提供一些培养空间想象力的方法,如观察生活、欣赏艺术作品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立体构成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

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认识立体构成的目的,明确学习方向。

参考资料《工业设计》影片
章节名称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流派的介绍
2.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3.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流派的介绍
1)后期印象画派
2)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3)立体派
4)结构主义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1)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2)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
3)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4)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5)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
6)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
7)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1)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形态构成要素
1)人的知觉和心理
2)形态本身固有感受
3)环境因素影响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1)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
2)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1)形态要素
a)形状
b)色彩
c)肌理
2)关系要素
1数量,2方位,3光线,4动静
3)纬度要素
点,线,面,体
课堂作品
1)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2)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复合对象建模;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课后小结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章节名称构成的法则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构成的法则介绍
2.审美法则的变迁
3.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构成的法则介绍
1)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
2)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
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
3)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
审美法则的变迁
1)“和谐”之美
2)“冲突”之美
3)“非理”之美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构成”的法则
a)对称与均衡
b)对比与调和
c)节奏与韵律
d)比例与尺寸
2)“解构”的法则
课堂作品教学
1)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
理”。

2)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难点:审美法则的变迁
作业布置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课后小结
通过构成的法则明确制作手法章节名称构成的逻辑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从平面到立体
2.制作半立体构成
3.构成的逻辑
4.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从平面到立体
1)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
2)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3)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
4)走向立体
制作半立体构成
1)浮雕构成
2)切割掀起的构成
3)综合半立体构成
构成的逻辑
1)确立主题或限定条件
2)获取题材
3)分析造型要素
4)将要素按数学规律作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多种创造性设

5)将排列组合的结果视觉化为形体组合
6)从众多的形态方案中进行优选
7)对优选出来的方案作深入发展
课题制作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构成的逻辑难点:构成的逻辑
作业布置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课后小结构成的逻辑是获得创造性方案的有效途径。

章节名称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通过课堂综合制作来实践。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和要求:
1.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2.明确构成逻辑的步骤
3.认识科学的创作流程重要性。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面材印象
1)轻薄感
2)延伸感
3)轻快感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1)层面排出
a)面型变化
b)排列方式
c)构造技巧
2)“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a)折叠造型
b)切割造型
c)“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3)薄壳构造
a)球形壳体制作
b)筒形壳体制作
4)插接构造
5)可展开的立体形态
课堂制作
制作纸面插接结构
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强调形式的构成
1.组织规律
2.力象表现
强调意象的构成
3.情态表现
4.隐喻与象征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
超现实主义: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认为只有在潜意识状态里,在梦境里,才是最真实的,推崇弗洛伊德的理念。

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
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
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

它是多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

综合取用雕塑、
建筑、政治、音乐、电视等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去进行
解构、挪用、重建。

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
立体单元组合
先设计出一个单元
对其进行复制若干个的复制
通过疏密大小重叠等手段进行组合
近似单体组合
构成中的每一个单体形状彼此不同,但却很相似或有着共同
的因素。

使单体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完整、呼应默契的效果正”与“负”的结合运用
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
活动
仿形
指摹仿具体的形象进行造型,类似于图案艺术中的写生变
化。

这种摹仿不是指写实而言,是针对抽象而言。

混合运用
将点、线、面、体等多种构成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两种以上形式,会使空间形态更丰富。

混合运用时,当以一种形式为主,如各种形式所占量平均
等,会造成混乱感。

解构(反构成)
拒绝综合强调分析分解
强调碎裂、叠合及组合摧毁或突破传统界限。

课堂制作
雕塑设计:首先确立主题,其次分析作品放置环境,之后寻找造型,再利用构成的法则,制作校园雕塑。

分析文案:1000字(内容包括主题,环境,造型等分析),作品尺寸:不小于5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