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新世纪教育网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赃( )物 箱箧( ) 制裁( ) 给( )予 恍( )若琉( )璃( ) 珐( )琅( ) 眼花缭( )乱 惊骇( ) 晨曦( ) 瞥( )见 劫( )掠 3、解词: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不可名状: 二、合作探究:(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三、交流展示:(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拨 五、达标检测: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1、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延伸: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1、正音字锐不可当( ) 业已(y ǐ) 绥(su í)靖(j ìng ) 阌(w én )乡聿(y ù) 鄂(è) 豫(y ù) 阻遏() 疟子( )寒噤(j ìn ) 蹿(cu ān ) 仄(z è)歪(w āi ) 张hu áng ( )失措 拂( )晓 瓦砾( ) 地窖(ji ào ) 颤( )巍巍(w ēi ) 箱箧( ) 纳粹( ) 荒谬(mi ù) 荻(d í)港 疟( ) 疾 珐(f à)琅(l án ɡ) 蜿(w ān )蜒(y án ) 憧(ch ōn ɡ)憬(j ǐn ɡ)高屋建瓴( ) 悼(d ào )念 杀戮( ) 屹( ) 立 晨曦(x ī)2、多音字y īn ( ) b ǎi ( ) zh ù( ) y ān ( ) b ó( ) zhu ó( )xi ān ( ) p ò( ) qi àn ( ) p ǎi ( )3、把下列重点字词与相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张皇失措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荡然无存 安抚,平定。
凄风苦雨 阻止。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文中指疟疾发 作时的症状。
肃立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耸立 高高地直立。
荒谬 恭敬而庄严地立着。
(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锐不可当 流传,不磨灭。
不可名状 无法用语言说出。
名,说出。
绥靖 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永垂不朽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阻遏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常理。
殷 柏 纤 迫著三、初步感知比一比友情提示:仔细辨认,看共有几部分的知识!1、看谁记得准(1)新闻的六要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1、《消息二则》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及作者。
2、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3、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3、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三、达标检测1、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2、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3、合作探究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诊断1、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3、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4、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5、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五、自查(今日之事今日毕,日积月累成大器)日清情况记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1、《消息二则》导学案第二课时一、预习检査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锐.不可当.()()泄.气()要塞.()签订()歼.灭()•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具 学具 多媒体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整体感知 自学导航 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拓展延伸
一、课前板书(一)本单元重点字词梳理归纳。 1、
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孤孀 诘问 渴
慕 疏懒 霹雳
Hale Waihona Puke 2、交卸 奔丧 颓唐琐屑 3、尴尬 凹凼 烦躁 微不足道 4、伛
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5、接济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克扣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
祸福
(学习方法指导:读写结合法)
(二)各课文学常识填空:
作家
字(原名)
时间
籍贯
课前板书重点生字词
组长组织批改
对于错误的地方学生
批改
教师重点强调
根据表格重点训练学
生的梳理课文的能力
根据表格填空
(小组合作完成,派
代表展示。)
学生自由复习本单元
基评础价知识
著作
鲁迅 豫才(周树人)
3、主题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或撰写文章的目的
是什么?
板书设 计
(二)试结合以上方法复习本单元课文 1、以《信客》作为范例: (1)本文写了信客哪些事迹? (2)作者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信客,从中可以看出 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信客”这类职业在现代社会已不再存在,作者 塑造“信客”的目的是什么? 爱心故事大家讲。
第一单元复习
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知 识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与能
力
教 过 程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学 与方 目法 标 情 感 3、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教案人教版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叙事记述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述文。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三、复习内容:(一)重要字词:、1、《新闻两则》:绥靖隔绝锐不可以当2、《芦花荡》:尖锐能耐安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3、《蜡烛》:破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箱箧制裁无影无踪5、《亲爱的爸爸妈妈》:庄严荒唐健忘(二)、作家作品:作家国别评论代表作说明孙犁雨果西蒙诺夫(三)、课文比较:课文主要内容作品主题语言特色写作方法《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四)、阅读叙事记述文的一般方法:1、事件及主要事件:事件的因由、经过、结果2、主题揭露:事件意义的发掘及作者写作的动机。
单元达标训练题90分钟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 2 分,共 14 分)1.以下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败退( gu 欤舀水( yǎ0)白洋淀( d 靓 g)B. 绥靖( su 恚脂粉( zh ǐ)蹿一蹿(c. 寒噤(cu 鄋)j īn)破晓(f ch 鄋)D. 防备( t 恚惶恐( h 郓)迫击炮( p 颍?2.以下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眼花嘹乱晨光血腥闪耀B.污名昭着荒唐向往珐琅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3.挨次填入下边横线的词语适合的是()我已剿灭及击溃全部抵挡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域,并江阴要塞,长江。
A.据有管制封闭B.占据控制封闭c.占据控制关闭D.据有管制封闭4.为以下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中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愤恨② 没有愤慨③只有悲痛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示⑥人间永久不可以再有战争和屠戮了。
A. ①-- ②,③;④、⑤,⑥--B. ①-- ②、③,④,⑤,⑥:c. ①:②,③;④,⑤,⑥--D. ①:②,③、④;⑤,⑥--5.以下加点词语使用不稳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因此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以当,纷繁败退。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你我所不知道的语文导学目标: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基本学习方法。
一、引入语文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
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提升自我素质。
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全册内容,让我们一起来开始这个有趣的学习之旅吧!二、整体概述本册教材由六个单元组成,分别是《我与我的祖国》、《盗墓笔记》、《西游记》、《小男孩》、《刘姥姥进大观园》和《围城》。
每个单元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文学作品和知识点。
学习每个单元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该单元的大致内容和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
三、各单元内容概述1. 第一单元《我与我的祖国》本单元主要围绕祖国的变迁、建设和我们每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展开讨论。
学习目标包括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国歌和国旗的含义。
2. 第二单元《盗墓笔记》本单元以神秘的盗墓笔记为背景,通过讲述奇幻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学习目标包括了解盗墓文化,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第三单元《西游记》本单元以最经典的《西游记》为主题,通过学习和阅读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学习目标包括学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单元《小男孩》本单元主要以小说《小男孩》为基础,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男孩的成长故事,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5. 第五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本单元以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片段为素材,通过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习目标包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6. 第六单元《围城》本单元以当代作家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为基础,通过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
复习指导一 内容:第一单元重点字词和作家作品。 方法:快速复习识记,同桌互提。 时间:5 分钟 要求: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复习检测一 1、重点字词注音: 芜 湖( ) 荻 港( . . (
) 歼 灭( . 绥靖 ) 阻遏 ( ) 阌 .. ( . . 乡( )潢 川( ) 管辖 ( ) . . 殷 红( )鄂豫皖 ( ) 迸 . ... . 发( ) 对峙 ( ) 取缔 ( ) . . 逃窜 ( ) 督 战 ( ) 杜聿 明 ( ) . . . 锐不可当( ( ) .. ) 二十八宿 . ( )苇 塘( ) 竹篙 1、能读会写重点字词, 高屋建瓴 通过快速 . . . 说出重要的文学常识。 ( ) 寒噤 ( ) 疟 子( ) 复习识记, . . . 仄歪( ) 飒飒 ( ) 泅 者 同桌互提, .. . 让学生能读 ( )浸 透( ) 吆喝 ( ) . .. 会写重点字 莲蓬 ( ) 提防( ) 荷花淀 . . 词,说出重 ( ) 舀 水( ) 上蹿 ( ) 要的文学常 . . 转弯抹 角( ) 张皇失措 ( )阴 识。 . . 惨 ( ) 安慰 ( ) 趴下 ( ) . . 黄梢 ( . 耶 夫( . 晓 ( 地窖( ) 一梭 ( ) 契诃 拉 . .. ) 间歇 ( )拂 .. . )埋葬 ( )瓦砾 ( ) . . ) 怀揣 ( . ) 僵 硬( . ) ) 腋 窝 . )鞠 躬 ( ) . )颤巍巍 ... )育乞 西 .
2
( ) 制裁 ( ) 朱鹭 ( ) 眼花缭 乱( )纳粹 ( )发泄 . . . ( ) 杀戮 ( . )悼 念 ( . ) 憧憬 ( ) 倾 泻( ) 缭 绕 .. . . ( ) 赤裸裸 ( ) 蜿蜒 .. .. ( )屹 立 ( ) 稚 嫩 ( ) . . 韵 律( )恍惚 ( )荒谬 . .. . ( ) 2、文学常识填空。 1.《芦花荡》选自《_______》 ,作者 _______,现代______家、散文家,本 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另一篇 小说《________》 ,被视为“________ 派”的主要代表作。 2.《蜡烛》是_______(国籍)作家 ________写的一篇战地通讯。 3.雨果, (1802-1885) ,_____国作家。 法国_______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 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 、 《_________》 、 《九三年》等。 4.《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聂华苓, _____(国籍)作家,著有 《_________》等小说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掌握阅读叙事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叙事记叙文。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内容:(一)重要字词:、1、《新闻两则》:绥靖阻遏锐不可当2、《芦花荡》: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3、《蜡烛》: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荒谬健忘(二)、作家作品:作家国别评价代表作注释孙犁雨果西蒙诺夫(三)、课文比较:课文主要内容作品主题语言特点写作方法《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四)、阅读叙事记叙文的一般方法:1、事件及主要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主题揭示:事件意义的挖掘及作者写作的动机。
单元达标训练题90分钟 10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4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溃退(gu欤舀水(yǎ0)白洋淀(d靓g)B.绥靖(su恚脂粉(zhǐ)蹿一蹿(cu鄋)C.寒噤(jīn)拂晓(f颤巍巍(ch鄋)D.提防(t恚惊骇(h郓)迫击炮(p颍?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眼花嘹乱晨曦血腥闪烁B.臭名昭着荒谬憧憬珐琅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D.精疲力竭纳粹鞠恭铁锈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词语恰当的是()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占有牵制封锁B.占领控制封锁C.占领控制封闭D.占有牵制封锁4.为下列一段文字所添标点,正确的一项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①没有仇恨②没有愤怒③只有悲哀④只有记忆⑤只有警告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当的一项是()A.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B.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C.老妇人又捧起土来继续往坟上盖,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D.两个强盗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荡然无存。
6.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B.《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雨果,法国着名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
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
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春天;,。
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二、阅读(其中(一)12分,(二)13分,(三)21分)(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⑤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⑦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⑧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1)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2)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3)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1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8.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
(2分)9.“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答:10.“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答:11.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②一⑧/⑨一15B.①②一⑦/⑧一15C.①/②一⑤⑥一⑥D.①/②一⑨/⑩一⑩-15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13.本段中⑥⑦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二)①“她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她挂了花!”②“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历害地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⑧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
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
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④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我不要紧。
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⑧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为什么呀?”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⑥“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
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
她像央告那老头子:“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⑦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⑧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
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14.“她挂花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
(1分)答15.第②段,老头子的身体为什么会往上“蹿一蹿”?(2分)答:16.“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答:17.老头子说“我没脸见人”,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与性格特点?(3分)答:18.第⑧段中加“。
”的“偏偏”一词写出“老头子”怎样的心理?(4分)答:(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9.“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词和词。
(2分)20.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2分)21. 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
(4分)2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