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 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 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 文艺复兴运动。
—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A.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B.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C.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D.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E.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 和火药武器等都是经阿拉伯人的手传入欧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也是经阿拉 伯人传入欧洲的。再如阿拉伯数字是由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学会以后,加以 改造,并于12世纪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
知识体系
一、阿拉伯帝国( 632年—1258年)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C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
8C中期,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
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
欧的洲际大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笈多帝国 4世纪初
德里苏丹国 13世纪初
印度人
突厥人
政局稳定,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 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 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 4 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2.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概念
1、哈里发:伊斯兰教领袖,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按照 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 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
笈多帝国
(二)德里苏丹国家 1、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2、伊斯兰教与帝国统治
1、德里苏丹国家兴起和扩张:
经过: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地区。 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 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德里苏丹国家
2.伊斯兰教与帝国统治:
阅读材料:思考德里苏丹国统治的特点 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 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 斯兰教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 和教权于一身……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 斯林担任。 特点:伊斯兰教为国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穆斯林在国 家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的大帝国。
1、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东 起波斯湾和高加索 西 达摩洛哥 南 自尼罗河中游 北 至奥地利和俄罗斯
边界
2、帝国统治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政
实行政教合一的
实行政教合一统治,苏丹既
治
专制统治,君主
是宗教领袖,也是军队和国
集军政大权于一
家的最高主宰,还是全国土
身的同时也是宗
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
(一)笈多帝国 1、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2、印度教与帝国统治
1. 笈多帝国的兴起和扩张: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
统治。最后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
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
4、奥斯曼经济:
(1)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 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 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的 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5)阿拉伯帝国经济:
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 地理位置凸显其在沟通世界贸易 中的桥梁作用。 ②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 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 陆上和海上贸易,推动商品交流 和贸易往来。 ③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 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 通三大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 利了广大区域的广泛交流。
思考 点
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①吸取周边文明成就: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
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 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 ②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3)阿拉伯帝国:
7世纪中期起,阿 拉伯人大规模向 外扩张,先后征 服叙利亚、两河 流域、伊朗和北 非的广大地区, 到8世纪中期建立 起地跨亚非欧三 洲的大帝国。
理知识 固基础 精细梳理
(4)阿拉伯帝国政制: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 掌握政治、军事和 宗教大权;下设官 僚机构辅助,最重 要的是宰相、枢密 院和财政部等。宰 相协助哈里发统管 政务,枢密院掌管 令状与文告,财政 部负责收支。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亚洲

思考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 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 成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文化额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融合东西方文化,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学思之窗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
国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 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史料阅读: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年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 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
罕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第一,即使经过十字军的抢劫,君土坦丁堡仍然相当富有,因此所有士兵都劫掠到大量战利 品; 第二,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直到第三天才下令停止; 第三,苏丹有绝对权威,即-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这位苏丹就是穆罕默 德。这段材料充分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经济、文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导入新课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 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 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 继承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4中古时期的亚洲

[知识延伸] 日本的“公家政治”和“武政治”
东亚的日本从7世纪开始模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但随 着庄园制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 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后来这些武士集团把持了全国政权,建立 了幕府,其家族被称为“武家”,而原朝廷公卿、贵族被称为 “公家”。如此,日本从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政治”进入了封 建社会以幕府为中心的“武政治”时期。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斯兰教诞生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伊斯兰教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因素:内忧外患;人民渴望统一。意义:促进了阿拉 伯半岛的统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提示: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桥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___政__治___、军事和宗教大权
政治 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
事务,其中以掌管___财__政___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①生产: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___商__业___得到很大发展 ②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 经济 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_海__上__贸__易_ 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__巴__格__达__是当时世界 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标要点 1.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德里苏丹国在西亚、南亚 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中古时期日本和朝鲜半岛地区对中华文明的吸收并走 上不同道路的史实,增强对中华文明圈的理解。
学法指导 1.结合历史地图,掌握阿拉伯人在广域范围内的商业活动及奥 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中古时期西亚、南亚、东亚等文明区域不同 的发展道路,展开对印度、日本和朝鲜半岛在强大文明影响下探 索自身道路的思考,提升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统编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PPT课件

2.“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
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
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在欧洲。”材料中“这个新的
巨人”
()
A.首当其冲攻占拜占庭帝国
B.主动学习东西方文化
C.印度教逐步得到推广
D.学习借鉴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士坦丁堡”“一只脚踏在亚洲, 另一只脚在欧洲”可以判断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崛 起后,开始积极从事向欧洲的扩张,首当其冲的是攻占拜 占庭帝国,故 A 项正确。 答案:A
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观点(一)——日本大化改新的性质问题 关于日本改革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的意见: 一种较为流行的意见认为,大化改新是当时的统治者面对东亚 国际形势紧迫的局面,力图实现权力集中化的政治改革。即实 现统治者对土地和人民的直接支配,把从前由皇族、诸豪族的 个别支配权力转归以天皇为中心国家的一元化的支配体制。改 新前的部民与律令制的农民之间没有阶级性质的变化。这种强 调古代天皇权力的意见,似乎和明治以来以改新作为天皇主权
——摘编自孙秉莹等主编《世界通史纲要》
[探究] 根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 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 面的重大贡献。
[提示] 态度:吸收,保存,传播。贡献:保存并传播古 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伊斯兰教、阿 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将印度人发明的数学传到西 方。
速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就是说,中国的影响加速了日本从不 发达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进程。……日本的这种在奴隶制 并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接受外部先进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使 自己迅速走上封建化道路的情况,为世界各地从奴隶制向封建 制的过渡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幕府统治的形成
背景
● 10世纪,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 庄园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随着新土地的 开垦,贵族、寺院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 园; ● 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 养武士;
时间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 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
特点
●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 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 臣; ●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 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在东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 西方 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 交流 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 中的 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 作用、的文化发展。
由古印度人发明, 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 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Part 02
奥斯曼帝国
三大洲帝国的兴衰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与对外征服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 是西突厥人的一支,信仰 伊斯兰教,因蒙古西征而 西迁到小亚细亚。
理性提升
Part 04
文化的沟通交流
亚洲先辈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 印度佛教影响遍及世界; 中国儒学影响各国治国理政;
伊斯兰文明辐射亚洲影响世界; 古丝绸之路跨越了尼罗河流域、底格里 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古埃及文明、巴比伦 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 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 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东 起波斯湾和高加索 西 达阿尔及利亚 南 自尼罗河中游 北 至俄罗斯边界
二、奥斯曼帝国
军事封建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 担各种苛捐杂税
集宗教、政治、 军事权力于一身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练习: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选择题适应稳定社会和统一国家之需要而产生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答案】D【解析】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故选D项。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但不是为了适应统一国家只需要,排除A项;公元1世纪,基督教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所创立,也不是为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排除B项;佛教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尼泊尔,不是为了稳定社会的需要,排除C项。
故选D。
选择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下列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A.《荷马史诗》B.《哈姆雷特》C.《天方夜谭》D.阿拉伯数字【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经中世纪的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 项正确;《荷马史诗》记载的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奇总汇,与材料“文明交融”不符,故A项错误;《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未涉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B项错误;《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也未明显涉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C项错误。
选择题15—16世纪,处于地中海商贸中心的意大利逐渐衰落下去,与其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奥斯曼帝国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B.意大利分裂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C.意大利城市自治权利的日益扩大D.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各城邦【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逐渐控制了传统的亚欧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后来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使意大利逐渐衰落下去,故A项正确;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陷入了分裂状态,与材料无关,B错误;意大利城市自治权利的日益扩大与材料“商贸中心”的转移无关,C错误;“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意大利各城邦”不是材料主旨,与“商贸中心”的转移无关,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胜
1453年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占庭帝国
13世纪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 洲进攻,逐步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 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灭东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 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 洲的大帝国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 劫掠: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 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 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 的命令。
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 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思路引领:阅读这段材料,结合地 图和课文内容,根据货物来源地说 说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 取关键信息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 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的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 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 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宝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 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 金粉和黑奴。
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
将军的家臣 对将军宣誓效忠 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将 军主
从 武关 士系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仿效唐朝中央设三省六部 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令不够统一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 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 的主要宗教。
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拥有最高行政、立 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种植水稻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为摆脱危机进行改革 “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吸收被征服地的文化 广泛翻译古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 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 术、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的桥 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思路引领:可从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地区和阿拉伯 人自身的态度两方面着眼,分析文化繁荣的客观和 主观条件
答案提示: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 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 学习,广泛吸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 形成阿拉伯文化。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伊斯兰教622年迁都麦地那建政权,后统一 7世纪中期起向外扩张征服两河流域、伊朗、北非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鼎盛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贸易发达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 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东到东亚、 西到西欧、南至非洲陆上和海上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帝国的体制
奥斯曼帝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 文化交流,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宗教和文化中心。 但帝国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 重税,使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
4世纪初 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国几 乎征服北印度
笈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不 直接控制区主要为恒河下游其余 足 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
——周一良、吴于厪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 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
这段材料充分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经济、文化造成 的严重影响。
同时说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是有意纵容士兵抢劫,以及 苏丹的绝对权威,即一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他的命令。
从两幅图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包括了 昔日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 成为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10世纪中央集权的体制开始瓦解 贵族、佛室和神社
新土地开垦
占土地
庄园形成
12世纪末武士 集团首领源赖朝 在镰仓创立
从朝廷获得镇 压叛乱、征收 赋税的权力
保卫财产 豢养武士
建立军事机 构—幕府
获得权力
朝廷
天皇
名义上的中央政府
幕府
将军
掌握实权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 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美)菲利普 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答案提示: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巴格达城的码头相当发达,有数英 里长,停泊着各种船只,包括商船,市场上的货物显然多靠在码头上 的船只运送。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看,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半 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几乎是当时所知世 界的极限,市场上贩卖的商品和瓷器、宝石和奴隶,也有蜂蜜、香料 和染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说明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