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背景:四川保路运动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1)南北议和(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共和是名义上的共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ppt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ppt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A.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其中直系军阀以谁为首( ) 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1915年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其中直系军阀以谁为首( )
社会生活:西方化、平等化
根据袁统治时期的大事件,归纳一下其统治时期特点?
对内专制独裁统治 对外出卖国家权利
民族危机加重
根据图片,概括袁死后,北洋政府统治特点? 军阀林立、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黎元洪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陆荣廷
唐继尧
出现了一系列“政治闹剧”...
思考:护国战争是失败还是成功?
材料一 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 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3.1915年至1919年 4.五四运动后
民主主义者 无产阶级
器物
制度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断由 深浅 化入 的深 复、 杂由 过表 程及
里 、 不
——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如何理解孙中山的这段话?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 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所说的
C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B. 都是武装斗争 C. 斗争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 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3.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4.人类分布特点:分布广泛,遍布南北东西;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二)新石器时代1.含义: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代表:代表文化地区社会生活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3.遗存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三)原始社会分期1.距今约170万年:原始社会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古史传说——三皇五帝时期(二)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及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l统治措施: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城殷统治措施:(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l统治措施: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二者之间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青铜时代)————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一)农业:主要的生产部门(二)土地:实行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经营基本方式是井田制(三)手工业:青铜铸造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1.表现:(1)“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辛亥革命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辛亥革命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预备立宪 (1)过程(连线)
(2)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认知升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剧,革命形势的高涨,迫使清政府
实行预备立宪以求挽救统治,但最终却加速了自身的覆亡。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__中__华__民__国__临__时__政__府__在南京成立,__孙__中__山__ 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1.清末“新政”
2.孙中山的革命斗争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创建同盟会
成立 纲领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建 提出“__驱__除__鞑__虏_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
(3)组织反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情境再现
2.《清帝逊位诏书》中说:“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材料中 的“民军起事”指的是中国近代的哪一历史事件? 提示 武昌起义。
思维点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宣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具 有历史进步性;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因人设法的色彩,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易错点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 制度,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 深蒂固。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将介绍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古代中国历史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演变;
-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兼并和秦统一;
-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
-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方势力对比和结局;
- 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开放政策、文化繁荣;
- 五代十国的政治混乱、农业生产和科技发展;
- 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状况。

中外文明交流
- 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元代的蒙古帝国和欧亚交流;
- 明朝的航海探险和文化交流;
- 清朝的对外贸易和外国侵略。

近代中国历史
-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末民主革命的兴起;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 北洋政府和各种的斗争;
- 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

二战和冷战
- 世界二战的爆发和各国的参战情况;
-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及其在亚洲的影响;
- 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
-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

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六单元的知识点概要。

请查阅详细资料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列强的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①爆发的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④《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⑤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②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③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说课课件(共25张PPT)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说课课件(共25张PPT)

思考二:我们可以用何种方式整合此阶段史实?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 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认如识果马说克康思梁主时义代在是中国“的民传族播—对国中家国”革意命识的的深觉远醒影, “响五。四”则是“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之后还有“阶 级”意识的觉醒。三者形成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流。 (刘再复《共鉴五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2页)
袁袁 签 孙
世世 定 中
凯凯 二 山
颁祭 十 领
布天 一 导
修 条护










1916年至1928 年,共发生140 余次战争,如将 小规模武装冲突 算在内,仅四川 一省就发生了 400余次。(黄克
武《两岸新编中国 近代史》)
1912年
3 月
1913年
3 7 10 11 12 1 月 月 月月月 月
志出“马克思研究号”的机会,
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
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
第6卷第5号
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1919年9月)
《新青年》第6卷第5号)
思考:解读1919年以后《新青年》的变化?
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6卷第5号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想》)
民主政体
人权、平等
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还要提倡民主?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
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 言,广义的是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的 物质生活上需要科学,自不待言;就是精神 生活离开科学也很危险。(陈独秀《新文化 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清王朝的统
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3)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开始军阀独裁统治。

共和是名义上的
共和。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性质: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
政党的领导。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

(3)结果 袁世凯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影响: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

2.“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斗争。

3.护法运动: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建立共和的民主法统。

(1)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

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4.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
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短暂春天”)
(1)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一定条件。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2)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和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以轻工业为主)
(3)影响: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

2.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改用阳历;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①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企图
复辟帝制;
②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

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5.局限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
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