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唐朝官职制度

唐朝官制
一、中央官制(唐朝官吏制度总的来说是三省六部制)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中书令、
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
尚书省(行政)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主官:尚书):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
一台:御史台(监察);
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二、地方官制
虚设(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六曹(六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唐代各州府佐治三官亦分为六曹)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里:里正;五保一里
保:保长;五邻一保邻:邻长;四家一邻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坊:坊正。
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皇帝之下,唐朝的官制概分三省六部制,主要是:
中书省:中书令(正三品)、中书侍郎(正四品上)、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门下省:侍中(正三品)、黄门侍郎(正四品上)、给事中(正五品上)
尚书省:左仆射(从二品)、左丞(正四品上)、
右仆射(从二品)、右丞(正四品下)
而六部则分为:吏、户、礼、兵、刑、工。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唐朝的官吏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行政管理潘冬剑1406122409内容1.概况2.品级与勋官3.唐代考课制度4.考课制度的规定及其运行5.考课与吏治的关系一、概况1. 中央官制1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2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3 )三省:中书省(决策、秘书)、门下省(侍从、谏议)、尚书省(行政)、;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4 )一台: 御史台(监察);5 )五署: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6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
7 )散官:(荣誉职务)2. 地方官制1 )虚设(道)置观察使2 )州(郡): 刺史(太守); 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3 )六曹: 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4 )县: 县令; 县丞、主簿; 县尉、录事、佐史。
5 )乡: 耆老;6 )里: 里正;7 )村: 村正;8 )保: 保长;9 )邻: 邻长。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 一自然村为一村。
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二、品级与勋官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
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唐承隋制,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
按照规定,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
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动以万计,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
三、唐代考课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察,是对在职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是职官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史料及解析】《唐朝官制》

唐朝官制唐代是一个中央官制比较成熟和完备的阶段,其宰相议事制度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织架构,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统治国家的上层核心。
1、唐代的宰相与政事堂根据唐代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为宰相;此外,唐代常以他官行宰相之职,即所谓“参议得失”或“参知政事”。
宰相也称宰辅,是对一个官僚小群体的统称,他们的职责是在皇帝的领导下或代表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即辅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唐代宰辅制度的一个特点是,他官只有冠以“平章事”、“同三品”和“同平章事”之类的名号,才称其为宰相。
贞观八年,中书令李靖年老请求致仕,皇帝李世民准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隔二、三日到“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为“平章事”作为宰相名号的先例。
这里“平章事”的原意是研究和处理国家大事。
唐代使用频率较多和时间较长的宰相名号是“同三品”和“同平章事”。
贞观十七年,李勣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又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担任宰相者。
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尚书省长官不加“同平章事”,也就是说尚书仆射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他们已经不属于宰相之列了。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因此,“同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随之取消;另外,代宗以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通常由藩帅兼任,不独自作为宰相来设置。
这样,唐代中、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只剩下“同平章事”了。
宰相议事场所称为“政事堂”。
唐初,宰相在门下省议事,其场所即为“政事堂”。
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因为裴炎由侍中改任中书令,故“政事堂”随裴炎迁至中书省。
开元十一年(723年)“政事堂”的名称改为“中书门下”,下设“五房”(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是“政事堂”也由宰相的议事场所演变成办公机构了。
2、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机构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唐代官制

古代文化一、宰相名称的演变:二、唐代中央官制: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尚书省:“隋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尚书,是为八座。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之《官制上》,《新编》p527上左7)都省是唐代尚书省的总官署,又称都司、都台、都堂(都司是相对于二十四司而言,都堂是指都省厅堂,可以借指尚书省)。
唐代尚书省在都省办公的官员有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此外的品官还有都事、主事。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1唐初,太宗未即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3高宗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西台”,门下省为“东台”。
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是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尚书省六部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为二十四司。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佐尚书令。
(从北齐开始,以左为贵。
)左右仆射在龙朔、咸亨时曾称为左右匡政,光宅、神龙间曾改称文昌左右相,中台左右相,开元元年十二月一日又改称左右丞相,天宝元年二月二十日复为左右仆射。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统吏、户、礼三部。
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丞于龙朔、咸亨间改称左右肃机。
《丛书集成新编》第11册p551程大昌《考古编》卷八“子司”有对六部二十四司的的考辨。
天官: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吏部司有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分工是:郎中一人掌文官班秩品名、散阶叙迁、禄赐告身及节假等事;另一位郎中掌流外官的选任,流外官是职事官九品以外的职官。
两位员外郎,一位掌选院,即检勘选人文书,因其地在选曹之南,又称判南曹。
另一位员外郎处理本司日常公务,叫做判曹务。
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黜、调动等地官: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4、爵:这个吗,似乎和勋有点像吧,又不完全是,好像是有采邑的吧。是不是这么区分的,我也不知道。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唐代官职体系表

唐代官职体系表目录•1中央官制• 1.1三省六部• 1.2九寺五监• 1.3宫廷侍从机构•2地方官制•3武官系统•4官员品级•5唐代官职一览•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袭隋制。
《新唐书·百官志》云:“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为首的封建国家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时期就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
皇帝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操有对一切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
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皇帝有权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约束。
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
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机关、封驳审议机关与行政事务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他们更易于被君主控制 .三省六部1.中书省(决策机关)设中书令两人,正二品。
中书侍郎两人,正三品。
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
属下官员包括,主书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起居舍人十六人,皆从六品上。
中书省下又设有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
2.门下省(审议机关)设侍中二人,正二品。
侍郎二人,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
属下官员包括,录事四人,从七品上。
主事四人,从八品下。
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
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
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
典仪二人,从九品下。
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
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
门下省下又设有弘文馆,有学士,校书郎官职。
3.尚书省(执行机关)设尚书令一人(因太宗曾任此职,故不授予臣下)尚书左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右仆射一人,从二品。
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
尚书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左丞管理吏、户、礼三部,右丞管理兵、刑、工三部)属下官员包括,郎中二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都事十二人,从七品上。
主事十二人,从八品下。
尚书省下又设有六部:吏部设尚书一人,正三品。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

唐朝官职介绍历史上唐朝划分的官职等级划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长达289年的历史中,唐朝创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将政治、军事、行政、教育等各个领域都纳入了严密的官职等级划分之中。
下面将介绍唐朝官职的等级划分。
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省六部”和“九品中正制”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三省六部”,指的是皇帝统治下的中央行政机构。
这包括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吏部负责选拔、考核和管理官员,礼部负责宴会、礼仪和外交等事务,兵部负责军事和南北方的征调,刑部负责司法和监狱管理,户部负责财政和税收,工部负责工程和水利等事务。
而中书省是行政机关的总掌控部门,门下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
接下来是“九品中正制”,这是唐朝时期的官职等级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官员被分为九品,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和从五品。
在每个品级内部,还有正、从两个阶段之分。
正品官员的地位较高,从品官员地位较低。
升迁需要通过举荐、考试等途径,同时也有晋升年限的限制。
在九品中正制之上,还有一些专门的高位官职,如御史中丞、左右仆射、尚书令、尚书左右丞等,他们在官职等级制度之外有着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地方行政官职,如节度使、团练使、州刺史、县令等,这些官员负责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治理,同时也兼管军事、经济等事务。
总之,唐朝的官职等级划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的建立和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朝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的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朝官职一览表

唐朝官职一览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官制体系非常完善,拥有多样丰富的官职。
在唐朝时期,官员们按照明确的等级秩序,承担着各种不同的职责和权利。
以下是唐朝官职一览表,展示了唐代官员的体系和等级。
1.太师
2.太傅
3.太保
4.太尉
5.太子太师
6.太子太傅
7.太子太保
8.太子少傅
9.内史令
10.太常主簿
11.少府少監
12.少府卿
13.少府中丞
14.少府博士
15.少府少正卿
16.少府丞
17.少府副監
18.少府少尹
19.少府少史
20.少率府
21.主簿
22.司徒、司空
23.司马、司空
24.太子舍人
25.总师
26.司农卿
27.从事中郎
28.从事郎
29.少府司局
30.少府副少
唐代的官职分为三省六部和冗员等机构。
其中,三省指的是尚书省、尚书令郎
省和别驾省,六部指的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不同的官职有着不同的权利和责任,形成了严密的官员体系。
除了主要的官职体系外,唐代还设立了许多特殊职位,如国子祭酒、国子司业、国子博士等。
这些职位在唐代的文化教育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唐代官职一览表展示了唐代官员的等级体系和分工情况,反映了唐
代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制度。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其官职体系也体现了当时政治组织的特色和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掌管宫内侍奉之事,下设五局。
内常侍(6人)
正五品下
翰林院
学士(6人)
待诏
各寺
略
唐代地方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道
观察使(每道1人)
或设巡察使、按察使,按察采访处置使、采访处置使
节度使
唐前期在边防地区设八节度使,中叶以后,中原各地也有节度使。
州
刺使(每州1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上
下州正四品下
⑨睿宗旦(710-712) ⑩玄宗隆基(712-756)
⑾肃孝亨 ⑿代宗豫 ⒀德宗适 ⒁顺宗通 ⒂宪宗纯
(756-762) (762-779) (779-805) (805) (805-820)
⒃ 穆宗恒 ⒄敬宗湛(824-826)
(820-824) ⒅文宗昂(826-840)
⒆武宗炎(840-846)
京兆、河南、太原尹
从三品
京兆、河南、太原少尹
从四品下
各府司录参军事(各2人)
正七品
各府诸曹参军事(各2人)
正七品下
各府参军事(各6人)
正八品下
都
督
府
都督
大府从二品
中府正三品
下府从三品
唐代于重要地区分设大都督府或中都督府、下都督府
别驾
四品
长史
大府从三品
中府正五品上
下府从五品上
司马
大府从四品下
中府正五品下
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是一种地位很高的虚衔,
一般无实际职掌,也不常设。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尚
书
省
尚书令(1人)
正二品
唐代不设,以仆射判省事
尚书左仆射(1人)
从二品
统吏、户、礼三部
尚书右仆射(1人)
从二品
统兵、刑、工三部
尚书左丞(1人)
正四品上
管吏、户、礼三部十二司
唐之御史台分为三部:台院、殿院、察院
御史中丞(3人)
正四品下
侍御史(6人)
从六品下
殿中侍御史(9人)
从七品下
监察御史(15人)
正八品下
国
子
监
国子祭酒(1人)
从三品
唐代国子监掌管六学:一为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受教育者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四为律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五为书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六为算学(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孙)。国子监又成“大司成”、“成均”。
国子司业(2人
从四品下
国子丞(1人)
从六品下
主簿(1人)
从七品下
国子博士(5人)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6人)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5人)
从六品上
四门博士(6人)
正七品上
律学博士(3人)
从八品下
书学博士(2人)
从九品下
算学博士(2人)
从九品下
五经博士(各2人)
正五品上
广文馆博士(4人)
正六品上
内侍省
内侍(4人)
⒇ 宣宗忱 (21)懿宗漼(22)僖宗儇xuān
(846-859) (859-873) (873-888)
(23) 昭宗晔yè(24)哀帝祝
(888-904) (904-907)
县丞
京县从七品上下县正九品下
主簿
京县从八品上下县从九品上
尉
京县从八品下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其他县不列品
唐朝帝系表
(618-907)
①高祖李渊(618-626)②太宗世民(626-649)③高宗李治(649-683)④中宗显(683-(705-710) ⑧少帝重茂(710)
中书侍郎(2人
原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
右散骑常侍(2人)
正三品下
中书舍人(6人)
正五品上
通事舍人(16人)
从六品上
右补阙(6人)
从七品上
右拾遗(6人)
从八品上
殿中省
殿中监(1人)
从三品
掌管皇帝服舆之事,下设六局: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
少监(2人)
从四品上
丞(2人)
从五品上
集
贤
殿
书
院
集贤书士
司马(每州1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下
录事参军事(每州1人)
上州从七品上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上州从九品上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诸曹参军事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下
下州从八品下
参军事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正九品下
下州从九品下
府
京兆、河南、太原牧
从二品
唐以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设府,每府设牧一人,以亲王遥领。又各设尹一人,少尹二人。后在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均设府,每府各设尹一人。
尚书右丞(1人)
正四品下
管兵、刑、工三部十二司
左右司郎中(各1人)
从五品上
为左右丞之副职
六部尚书(各1人)
正三品
六部侍郎
(吏部)正四品上/(其他)正四品下
吏、户、兵各二人,其余各一人。
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主事
从九品上
门
下
省
侍中(2人)
原正三品,后升正二品
门下侍郎(2人)
五品
集贤殿书院隶属中书省,在学士中任命知院事、副知院事、判院各一人。往往为宰相或常侍的兼衔。
集贤直学士
六品
侍读学士
修撰官
校理官
待制官
知检讨官
唐代中央官制简表
部门
官名
品级
备注
秘书省
秘书监(1人)
从三品
秘书省又称“兰台”、“麟台”
秘书郎(3人)
从六品上
校书郎(10人)
正九品上
御
史
台
御史大夫(1人)
原从三品,后升正三品
原正四品上,后升正三品
左散骑常侍(2人)
正三品下
左谏议大夫(4人)
正四品下
给事中(4人)
正五品上
起居郎(2人)
从六品上
左补阙(6人)
从七品上
左拾遗(6人)
从八品上
城门郎(4人)
从六品上
符宝郎(4人)
从六品上
典仪(2人)
从九品下
弘文馆学士
五品
洪文馆直学士
六品
校书郎(2人)
从九品上
中
书
省
中书令(2人)
原正三品,后升正二品
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如二万户为下州。
诸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下州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或司田。
两唐书官志及《通典》、《唐会要》诸书记载略有不同。
今综合列之。
别驾(每州1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每州1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不设
下府从五品上
县
县令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下
唐代县具有如下登记: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有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太原、晋阳。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即京兆、河南、太原所管之县。望县——繁华重要之地。紧县——重要之地。上县——有六千户以上者。中县——有二千户以上者。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者。下县——不足一千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