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及其产生的效应

合集下载

几种重要的气候效应

几种重要的气候效应
低地的安全。
阳伞效应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 灾等活动,向大气排人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
中的烟尘能散射并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这种
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湿润的空气适
合生物生长,就可形成适宜人类居住的条件。这种水与 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增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 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
一、自然原因形成的气候“效应”
焚风效应运动着的暖湿气流遇到山地阻挡时, 在山地迎风坡被迫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
应,称为绿洲的“
洲上空的这种效应, 蒸腾和地面的蒸发,
高中地理厉 ℃
忒 夕
使湍流发展较弱
非常有利于植物
F旱地区的绿洲节约
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由于水汽凝结要放出潜热能,
因而上升气流温度降低较慢,每上升100米,温度约 降低0.6℃(湿绝热递减率);气流越过山顶后,在背 风坡成为缺少水汽的干空气,它沿坡下沉升温的速
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
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
水比郊区多60毫米,相当于每年多了一场暴雨雨量。“雨 岛效应”会加剧城市积水、内涝的危害。▲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122000)
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保持稳定, 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
做“热岛效应”。“热岛效应”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出
10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 高出6℃以上。城市内有大量的人T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
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 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1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冷岛效应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

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

(2016绵阳一模)“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3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雨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浅析

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浅析

定 ,农 田 防护 林使 作物 蒸 腾 到 空 气 中 的水 分 不 易 向外 输 送 , 所以, 在具 有农 田防 护 林 的 农 田里 , 保 持 了较 大 的 空 气湿 度 , 同 时 也减 少 了土 壤 水 分 的蒸 发 。
四、 农 田 防护 林 影 响 局 部 农 田小 气 候 效应 的评 价
保持 , 同时 , 农 田防 护 林 会 使 农 田 土 壤 蒸 发 和 作物 的 蒸 发 作
用减 弱 。据 观 测 , 可减弱蒸发 2 5 %左 右 , 因此 , 林 带 内里 的 农 田湿 度通 常 比空 旷地 高 。 这 种 效 应 在 干 旱 的 气 候 条 件 . 显 得 尤为突出。 冬 季 里林 带 内 的 积 雪 不 易融 化 , 雪被 的存 在 , 既 可 减少冻害的发生 , 又可使农 田获得较高 的水分 , 保 持 较 好 的 墒情 。 为农 作 物 的 生 长 发育 创 造 了较 好 的环 境 条件 。

地。 但 在 冷 平 流 天气 条 件 下 , 林 网 内的 温 度 . 一 天 中任 何时 候 都 要 比 空 旷地 高 , 日平 均 及 最 高气 温要 高 I  ̄ C 左 右, 最 低 温 度 要 比空 旷 地 高 2 ℃左 右 ,在 暖 平 流 天 气 条 件 下 .林 网 内的 温 度, 不 论最 高 、 最低 温度 及 日平均 温度 都 要 比空 旷 地 低 1 ℃左 右 。 在风 速 和 乱 流交 换 作 用 减 弱 的林 带 内 . 蒸 发 的水 分 容 易
从建设使用和维护等环节落实安全措施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及沼气发酵的安全i在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沼气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沼气利用模式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

高中地理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

高中地理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

高中地理必考的22个地理效应22个地理效应地理效应在地理考试中特别是选择题中很常见的一个考点,关于地理效应假如让你们自己去归纳的话可能无非就是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一些在课本上常见的几种效应,其实远远不止这几种,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地理效应集锦。

一、雨岛效应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城市绿地具有缓解“雨岛效应”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响城市雨岛形成的条件是在大气环流较弱,有利于在城区产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下垫面粗糙度大,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速更为缓慢,延长城区降雨时间;再加上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其化学组分不同,粒径大小不一,当有较多大核(如硝酸盐奖)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

人工热源的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烧各种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温度。

【典型案例】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B)①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③城市化挤占湖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足⑤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一季节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该季节应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6.关于图中市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 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 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岛效应二、雾岛效应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

微气候体现在哪些方面1、我国常见小气候类型有哪些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结构和性质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统称小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农业小气候按系统进行分类可分为:农田小气候、园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温室小气候、畜舍小气候、农业地形小气候和农业水域小气候。

(1)农田小气候:包括没有作物覆盖的闲置地和有作物的农田。

通常又按作物种类划分为麦田小气候、稻田小气候和玉米小气候等;(2)园田小气候:主要指菜园和果园,也包括花卉栽培地。

此外,野生果林木多在山坡地带无规则生长,不属于园田小气候;(3)保护地小气候:主要指农田或园田上,采用了一定的有益于改善小气候条件的简单保护措施。

如地膜覆盖小气候、阳畦小气候、凉棚小气候、防风障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4)温室小气候:主要是指冷季使用的植物种植室。

包括大棚塑料温室、各种类型(单斜面、双屋面、连栋式等)的玻璃温室。

此外,还有加温温室与不加温温室之分;(5)畜舍小气候:这里的畜舍包括了禽舍;(6)农业地形小气候:包括尺度较小的,有一定种植意义的(单纯的)山坡地、谷地、山前平地等农业场所;(7)农业水域小气候:包括具有一定养殖意义的湖、池塘、水库、水池等水体以及邻近水体的岸边场所。

2、城市建设通风廊道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在污染排放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解决问题,但可以肯定,它的形成对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污染物扩散有一定作用。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5.覆盖塑料薄膜 (1)蓝色膜对水稻育苗效果好 蓝色膜比无色膜透过的蓝紫光 多,增温和缓,保湿适宜,秧苗叶 绿色含量增加,立枯病发病低,有 利于培育壮秧
农业技术措施盖塑料薄膜 (2)银色膜对冬春蔬菜大棚栽培效果 好。 银色膜反射性能好,当太阳光照在膜上 时可以全反射出来,有利于蔬菜全面受光, 使茎叶粗壮,果实提早成熟,着色好。银 色膜还可以驱走蚜虫,减轻作物病虫害。
(一)耕作措施 4.垄作 垄作能使土壤疏松层加厚通气良好,提高表层土壤温度,对保 持下层土壤水分有良好效果,在多雨时,还有利于排积水降低土壤 湿度。 一般南北垄的东西两侧,土壤温度相关不大;而东西垄的南北 两侧温度有显著差异,南侧温度远高于北侧,就整体平均来看,南 北垄的土壤温度高于东西垄。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耕作措施 2.松土 (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蓄 水能力,对下层土壤来说,有保墒效应; (2)使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减小,削弱上下层土壤间热交换, 增加土壤表层温度的日较差; (3)低温季节,松土层有降温效应,下层有增温效应,高温季 节,松土层有升温效应,下层有降温效应。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3.间作、套种的气象效应 间作和套种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增加了光合面积和作物层内 的透光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同时改善了农田的通风条件,保证二 氧化碳有供应,提高了光合效率。
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二)栽培技术措施 4.灌溉 农田灌溉后,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增加,同时由于 农田中蒸散加剧,土壤温度降低,空气湿度增大,高温时灌溉地上 气温比未灌地低,夜间低温时,灌溉地气温较高,并使表层土壤日 期较差减少。

9.第八章小气候

9.第八章小气候

二、水域小气候
水域是指湖泊、水库及大的江河等,研究这些 小范围水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应用其为国 民经济服务的气候学分支称为水域小气候。小水域 和海洋一样有水的热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 远远不及海洋。 水域小气候与陆地其它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因 为水体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差异较大。受水体的影 响,在水体的坡地具有小气候差异外,洼地 和谷地与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周围山 地对谷地的遮蔽作用,使谷地的日照时数比平地 的少,辐射能也少。同时由于地形的影响,与周 围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山 顶差异较大。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一、农田中太阳辐射和光能的分布
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 到达农田植被表面的太阳辐射被植被吸收、散 射、反射。表8-3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透射率和吸收率 2、农田中光能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种类、群体结构、 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比尔-朗伯(Beer-Lambert)指数定律: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各种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背景下,因下 垫面的影响使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内具有一 些独特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现象。受地面性质、 地形、土壤状况、地面覆盖状况及植被发育状况的 影响形成差异较大的小气候,如农田、森林、地形、 温室等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农作物生长在近 地层和土壤的上层,直接受小气候的影响,因此人 类可以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小气候的变化,使其朝向人类的意愿变化,以便影 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 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 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 污染。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

地理中的各种效应在地理学中,各种地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它们涉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资源、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效应,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

一、气候效应1.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工构筑物导致热量排放较多,形成较高的气温,从而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绿洲由于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形成一个相对凉爽的小气候环境。

3.冷岛效应:在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空间内的气温较外部低,形成冷岛效应。

二、水文效应1.森林水文效应:森林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影响,如蒸发散、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不同地域和森林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水文效应。

2.湿地效应: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减缓洪水、净化水质等功能,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湖泊效应: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提供水源、改善水质等。

湖泊效应在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三、城市化效应1.城市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地区由于建筑物、道路等人造构筑物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导致的特殊气候现象。

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较多,导致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形成热岛效应。

3.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热量排放和污染物的累积,使得降雨量在城市地区相对较多。

四、生态环境效应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氮循环、碳循环等。

2.生态补偿效应: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恢复和重建措施,实现生态功能的补偿。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自然资源效应1.水资源效应: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

2.土地资源效应: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耕地、草地、林地等。

3.能源资源效应: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理学中的各种现象,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气候及其产生的效应
小气候是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

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

为避免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小气候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有五大特点。

1.范围小
沿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因此,常规气象网站的观测不能反映小气候差异。

研究小气候必须专门设置测点,要求密度大,观测次数多,仪器精度高等。

2.差别大
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

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

3.变化快
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脉动性。

例如,M.N.戈尔兹曼曾在5厘米高度上,25分钟内测得温度最大变幅为7.1℃。

4.日变化剧烈
越接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

例如,夏日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处只有10℃。

5.小气候规律较稳定
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它的小气候差异也就不变。

因此,可从短期考察了解某种小气候特点。

由于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正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研究小气候具有很大实用意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气候知识为人类服务,其中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为小气候的典型类型。

一、农田小气候产生的效应
农田小气候从成因上划分可分为复合农林业小气候和秸秆覆盖小气候。

1.复合农林业小气候效应
复合农林业小气候可分为农林间作小气候和农田防护林小气候。

⑴农林间作小气候效应:在防风、降温和增加湿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可有效应对高温及干热风危害。

⑵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在湿润地区,防护林可使农田温度升高;可明显降低风速,起到防风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夏秋季节和白天防护林具有降温作用,在春秋季节和夜间防护林可使农田升温;防护林农田内的土壤湿度要高于开阔农田。

2.秸秆覆盖小气候效应
低温条件下,地面覆盖秸秆后,会使导热率变小,辐射能量反射率增大,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变化较小,减少了气温急剧变化而对作物造成的生理伤害;覆盖秸秆可明显抑制田间水分蒸发,明显提高近地面土壤的水分含量。

二、森林小气候产生的效应
1.湿润区森林小气候的效应
湿润区的森林,面积较大,蒸腾作用旺盛,使空中大量水汽遇冷凝结降水。

导致林内气温、土温散失迟缓,大大降低土壤水水分蒸发。

树冠、树枝、树叶使降水着地迟缓,减少径流减弱穿透树冠的降水对林地土壤的冲击力,使降水能够充分渗入土壤,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2.城市森林小气候的效应
可以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可以明显消减太阳紫外线的强度;降低局部的气温,减少闷热天数,提高人们的舒适度。

3.绿洲小气候产生的效应
绿洲内部的气温低于绿洲外部,并且绿洲的覆盖率越高降温越明显;绿洲内部的温度变化幅度要低于林外,湿度均高于林外,所以绿洲在维持生物最少需水量起到一定作用;绿洲可降低水分的蒸发,增加降水的有效性;绿洲还可以降低风速,缓解风沙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