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合集下载

城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城市气候变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气温升高现象,而城市热岛效应则是指城市与周边地区相比,城市的气温更高的现象。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气候变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首先,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辐射到大气中,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其次,城市建筑物的热量释放也是城市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

高楼大厦、混凝土道路和大面积的人工覆盖物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能,使得城市的气温升高。

此外,城市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厂也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气候变暖的程度。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热量释放,以及城市的大面积人工覆盖物。

这些人工结构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能,使得城市的气温比周边地区更高。

此外,城市的烟囱和空调系统也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会导致城市气温升高,还会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利用。

城市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高温天气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

其次,城市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城市的能源消耗增加。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人们需要使用更多的空调和电力设备,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影响城市的水资源利用。

高温天气会导致水资源的蒸发速度加快,使得城市的水资源供应更加紧张。

为了应对城市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最重要的一步。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宣传,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交通工具。

其次,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一、引言城市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相对于周边地区温度较高的现象,而气候变化则是全球范围内气候系统发生的长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车辆等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热能,使得城市的表面温度明显高于周围的农田或林地。

这种热能的累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能使城市内部的温度升高,还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

高温环境下,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2.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高温环境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热相关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导致空气污染的加重,进而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通过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保护人们的健康。

三、气候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气候变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由于气候变化引发了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等,城市中的热峰值会更加显著。

另外,随着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延长,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会感受到高温的影响。

这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2.气候变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气候变化之下,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充满挑战的影响。

高温环境对建筑物的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轻这些影响,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建筑物的能效等。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应对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的措施1.增加绿化覆盖率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

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近年来,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沿海城市之一,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上海城市气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其中,上海城市气候中的“五岛”效应被认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五岛”效应呢?简单来说,它是指上海市内五个主要的绿化景观区域形成的独特气候特征。

这五个区域分别是:上海浦东世纪公园、上海浦西静安寺、上海徐汇公园、上海闵行东川公园和上海普陀真如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五个绿化景观区域的特点。

上海浦东世纪公园是上海市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拥有广阔的草地、树木和湖泊,被誉为东方的“绿肺”。

上海浦西静安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周围环绕着大片树木和花草,形成了一片宜人的自然氛围。

上海徐汇公园是上海市内最早的近代公园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绿化植被。

上海闵行东川公园位于城市郊区,是一个集花草树木、湖泊和山景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上海普陀真如寺是一座佛教寺庙,周围环绕着庞大的树木和花坛,给人一种祥和宜人的感觉。

这五个绿化景观区域对上海城市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树木和植被,有效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建筑和人为活动导致的热量积聚,使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升高的现象。

而这些绿化景观区域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将一部分热量转化为水蒸气释放到空气中,从而降低了城市的气温,提供了宜人的生活环境。

其次,这五个区域还起到了吸附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和交通污染,上海的大气环境一度严重受到威胁。

然而,这些绿化景观区域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颗粒物,释放氧气,净化了城市空气,改善了人们的呼吸环境。

同时,它们还起到了防尘、减噪和降低风速的作用,使得市区内减少了扬尘和气流的干扰。

此外,这五个绿化景观区域还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它们为城市提供了水源,调节了水循环,减少了洪涝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城市热岛效应作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原因,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农村地区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它是由城市独特的建筑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包括大量的混凝土建筑、人口的集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大量的混凝土建筑物孕育了城市热岛效应。

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能,并迅速释放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其次,人口的集中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城市中居住和工作的大量人口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人的呼吸、排泄、日常生活等活动会导致城市气温上升。

此外,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热能和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二、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彼此加剧了城市温度的上升。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上升,进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城市中的高温和热岛效应可以使气温升高几摄氏度,并影响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模式。

这种温度升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能源消耗,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

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全球变暖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和严重。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的上升,使城市受到的高温影响更加显著。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频率。

三、城市温度上升的影响城市温度上升对城市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温度上升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

高温天气会增加人们使用空调和其他制冷设备的需求,从而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

城市热岛效应总结

城市热岛效应总结

城市热岛效应总结1. 简介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相比,城市地区温度较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城市的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成因、影响以及缓解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成因城市热岛效应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2.1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热岛效应的根本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物、道路和其他人工结构不断增加。

这些人工结构的热容量较小,导致热量难以扩散,从而提高了城市内部的温度。

2.2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光照、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影响热岛效应的强度。

尤其是在夏季,阳光直射地面,城市表面的热量吸收增加,导致温度升高。

2.3 城市材料城市建筑和材料的选择也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某些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能够吸收并储存更多的热量。

这些材料的使用会增加城市表面的热量吸收和辐射。

3. 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3.1 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城市的高温和低湿度环境会导致气温升高,进而影响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气候。

3.2 能源消耗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内部温度升高,从而增加了冷却和空调需求,进一步增加能源的消耗。

这对城市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3.3 空气质量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高温和低湿度环境会加剧污染物的扩散和化学反应,使空气质量恶化,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4. 缓解措施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

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并提供阴凉和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

4.2 构建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被,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层。

绿色屋顶能够吸收和消散热量,减少建筑物的冷却需求,同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岛效应 知识点总结

五岛效应 知识点总结

五岛效应知识点总结根据设在城区和其周围郊区的气象站同时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气候与郊区相比有“热岛”、“干岛”、“湿岛”、“浑浊岛”和“雨岛”等“五岛”效应。

除了大家熟悉的“热岛”,“干岛”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数百万人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还有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散发的大量热量。

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群和柏油路面热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热。

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

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概括起来,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

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绿地和水面。

其次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微专题23-城市“五岛”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微专题23-城市“五岛”效应-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 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下垫面因素影响),因此,降 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 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 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 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这样,城市空 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1)云南省C市夏季干岛效应最强的主要 原因是城区夏季( ) A. 蒸发量较大 B.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不足 C. 降水量较小 D. 土壤和植被吸收水分多
【题组一】
“城市干岛”是伴随城市化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城区空气的相对湿度(指在一定时 间内,某地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条件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饱和水汽含 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小于郊区时形成,一年四季都存在。云南C市是 座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其城市干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明显,近年来总体呈增强趋 势。下图示意云南省C市城市干岛强度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变化
1.日变化: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原因:来自工业、交通以及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集聚,白 天削弱太阳辐射,使城区升温减缓,甚至会产生城市“冷岛”效 应。夜间减少城区地面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 用,使城区比郊区“冷却”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2)近年来C市城市干岛效应呈增强趋势的根本原因 是( ) A. 建成区面积扩大 B. 城市化速度快 C. 植被覆盖率降低 D. 热岛效应增强
【湿岛效应】
到夜晚,风速减小,空气层结稳定,郊区气温下降更快,使 饱和水汽压减低,大量水汽在地表凝成露水,使存留于低层 空气的水汽减少,水汽压迅速降低。而城区因受热岛效应影 响,凝露量远比郊区少,夜晚湍流也减弱,与上层空气的水 汽交换量减少,使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要高于郊区,从绝对 湿度的角度又形成了“城市湿岛”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是指城市和周边乡村及自然环境相比,城市的气温较高的现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物、道路、水泥、沥青、人口的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本文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口密度较高,以及缺乏绿地和水体,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气温的升高、环境质量的恶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

二、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加剧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气温升高,进而增加了城市能源消耗并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更为明显。

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

三、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城市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包括公园、花坛、屋顶花园等,能有效吸收太阳辐射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 建设湿地和水体:湿地和水体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将湖泊、河流、水塘和喷泉等自然水体加入城市规划中,既能提供凉爽的环境,又能增加植被和生态多样性。

3. 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注重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减少能源消耗。

4. 推广绿色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量,降低交通对热岛效应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部分知识总结
一、城市的五岛效应
模式图
①热岛效应(市区比郊区热):居民多,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
②雨岛效应:高楼林立、大量热量→市区上空形成热气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凝结
核(城市空气中废气、灰尘,多颗粒物提供凝结核)
Ps.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流上升运动或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凝结→重力原因下降成雨滴>)
③干岛(湿度低)(例如伏旱的上海)在整体干旱的季节或月份,城市温度高,蒸发
快,地面硬化多,下渗少排水多→空气湿度小
④湿岛(湿度大)水汽充足,下渗少,大多数水汽都被蒸发
⑤浑浊岛(阴岛)光照少,城市上空的废气、颗粒物遮挡阳光、反射阳光
另:降水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强辐射对流上升)、地形雨(地形抬升)锋面雨(锋面抬升)、台风雨(气旋辐合上升)
二、气压带风带
(1)总结比较
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 干冷
温湿/冷湿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干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赤道低气压带1 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北半球)风向(南半球)影响气候
极地东风带干冷
中纬西风带温湿
低纬信风带普遍干燥,甚至干热,与风从哪边
吹向哪边有关
风带=风从哪里来(低纬-热,中纬度-温,高纬度-冷)(海洋-湿,大陆-干)
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湿,下降-干)+气压带位置(低纬-热,中纬-温,高纬-冷)
(2)季节性移动规律(理想状态下)
以北半球为例,每个气压带跨纬度10°,每个风带跨气压带20°
1.(夏至) 0-赤道低气压带-10;10-信风带-30;
30-副高-40;40-西风带-60
2.(冬至) -10-赤道低压-0,;0-信风带-20
20-副高-30;30-西风带-50
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
1.原理: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容)
②冬季北半球大陆散热快-冷高压;海洋散热慢-热低压
③夏季北半球大陆吸热快-热低压;海洋吸热慢-冷高压
↓↓↓
切断气压带→形成气压块,气压块状分布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切断(大陆北部散热快,留下的热量更少,陆地比热容小)
夏季→副高被切断(大陆南部吸热更快,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陆地比热容小)
2.【易错点】
a.北半球-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印度、我国部分西南地区)
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
b.南半球-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
季风气候的比较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
(一)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改变水热组合状况而影响气候
气候=温度+降水
1.纬度:太阳辐射量,影响气温→决定温度带
温度热量-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原因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一定程度上调节大范围内热量分布)
3.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性、海洋性)
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和2有一定关联)
洋流、地形(海拔)等→非地带性差异
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反射率→局地小气候
一般性的规律→特殊性的存在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下
气候分布模式(如下
图)

现实情况下各种气候类型
分布(地带性分布,见下
图后表格)
假设条件地球表面
性质均一




地表
性质

一、
不公





理想大陆和海洋情
况(已经考虑了简
单的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影响,气压带
和风带的季节性移
动)
以实际存在情况总结出来
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气
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
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垫面
等多种因素参与而造成)无自转
(无地砖
偏向
力)、不
公转
世界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典型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

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
亚马孙河流
域、刚果河流
域、印度尼西
亚(新加坡、
雅加达)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气压和
信风带交替控

终年高温,干
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草原带
非洲中部、南
美巴西、澳大
利亚北部和南

(二)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析
非地带性气候→洋流、地形、海陆
1.非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狭长地带,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几内亚湾的延伸(分布的纬度偏高)成因:暖流经过,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抬升(迎风坡)
2.热带草原: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
成因:海拔较高,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的标准(地形改变了气候中的降水因素)3.热带沙漠气候:南亚印度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伊朗高压的影响,山地阻挡水汽深入(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少)
非洲西南部沿海、秘鲁沿岸、索马里沿岸(寒流的影响)
4.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原因:地形(背风坡)、寒流
5.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
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四面临海,海洋性强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向北延伸:暖流、大陆海岸线破碎(峡湾地形,有利于暖流的深入)
(三)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
气温影响因素常考分析语句
位置
纬度位置
①纬度高,气温较低;
②纬度低,气温较高
海陆位置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海洋比
陆地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小;
②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夏季增温快,气温高,冬季受干冷的大陆
气团控制,降温快,气温低
[技巧点拨]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
(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2)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3)如果是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两岸的两地,则气温大小差异一般要考虑洋流因素。

(4)如果是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则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1)首先分析两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大气环流因素(即气压带、风带和季风)(2)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一般考虑地形因素。

(3)如果是大陆东西两岸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除考虑大气环流外,还要考虑洋流
总结:在影响气温的因素中,纬度位置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了气温的分布格局,其他因素在此基础上使气温分布复杂化。

在影响降水的因素中,大气环流是最重要的,其他因素会使降水的地区分布复杂化。

五、中国气候
1.温度带(划分因素积温)
(1)热带(海南岛全部、台湾岛南部、广州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
熟制:一年三熟作物:热带作物、热带经济林、热带水果
(2)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华南、东南;藏南
熟制: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作物:双季稻、油菜、亚热带水果、冬小麦
(3)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新疆南部、甘肃部分地区
熟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作物:冬小麦、玉米、谷子、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
(4)中温带: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大部分、北疆
熟制:一年一熟作物: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高粱、东北大米
(5)寒温带:黑龙江、内蒙最北部
熟制:一年一熟作物:春小麦、土豆、大麦
(6)高原气候区:西藏、青海绝大部分区域、四川西部
熟制:一年一熟作物:青稞
2.干湿地区
(1)湿润区(降水量大于800mm):800mm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东南部-秦岭-淮河一线;东北部分地区
植被:森林;作物:水稻
(2)半湿润区(400-800mm)大兴安岭-长城-兰州-冈底斯山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植被:森林、草原作物:小麦,农耕区
400mm等降水量线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
(3旱区(200-400mm)内蒙古-贺兰山-祁连山-青藏高原
内蒙、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分,新疆的最北部(地形抬升)(4)200mm以下)新疆大部分、内蒙、青藏高原部分区域
3.中国雨带的推移规律(锋面气旋)
南岭四五江淮六(梅雨),两北七八九回头,七八伏旱十退出
雨带的进入是渐进模式,退出很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