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2课 咏史诗三首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第10课酬赠诗四首 P34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 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 “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有《唐风集》.《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8.杜牧诗三首》教案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8.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三、咏史诗鉴赏步骤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四、学习《题乌江亭》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

题目,江东子弟。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9李商隐诗三首

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9李商隐诗三首

◆9李商隐诗三首都是聪明人严冬的清晨下着小雨。

马路上一个仅穿着背心、短裤的长跑者正艰难地冒雨前行。

路旁车牌下,三个穿着厚重的上班族男女在寒风细雨中缩颈跺脚,小声地议论:“瞧这长跑的,这样的早晨不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享福,情愿吃这份苦,真傻!”长跑者与另一位长跑者相遇。

前者说:“你刚才看到那三个等车的吗?我几乎天天看到他们在那里乘车上班,其实才三站地的路程,他们情愿忍着寒冷等车,而不想走着或者跑着去,顺便出点汗、锻炼一下身体,真傻!”后者颔首称是。

长跑者、不长跑者都从与对方比较中享受到做聪明人的乐趣。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赏读:瓜是甜的,却有个苦的瓜蒂;枣是漂亮的,却长在荆棘上。

比喻世上万物难以样样都好。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赏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赏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

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赏读: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一、作者视窗李商隐(约812-858),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Word版含答案

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0.酬赠诗四首》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酬赠诗鉴赏重点:鉴赏酬赠诗比兴艺术手法,感受委婉含蓄语言的魅力;难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委婉含蓄地传情达意。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鉴赏酬赠诗。

1、酬赠诗介绍: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

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2、酬赠诗的鉴赏(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考试时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粗读——你觉得像什么诗?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思考:(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女主人公受珠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年轻节妇形象。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熟读课文注释1▪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婉言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

诗人通过一位节妇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即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3)、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您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送我一对明珠。

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指出,李师道的别有用心。

▪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酬赠诗四首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34张籍(约766-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生长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国子博士,后为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

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十五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

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

”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名可久,越州 (今浙江绍兴)人。

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

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

有《朱庆馀诗集》一卷。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中博学宏词科。

顺宗永贞元年(805),与刘禹锡同为王叔文革新集团核心人物,时任礼部员外郎。

同年八月,宪宗李纯即位,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改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四年后病死任所。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又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

有《河东先生集》。

《节妇吟》节妇吟,乐府诗题,题下原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时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

中唐以后,藩镇日渐坐大,而朝廷积弱日久,已难控制,割据之势日成。

藩镇为增加实力,常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朝廷官员和文人。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第1 课王维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王维(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一)积雨辋川庄作1 .写作背景简介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

积雨,久雨不停。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炼字)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曰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9课 李商隐诗三首 含答案

对应学生用书P31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进士,曾××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无题二首(其一)》这首诗约写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当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依然是沉沦下僚。

诗人与自己所爱的一位贵族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夜相见,第二天自己就要匆匆走马兰台,开始寂寞无聊的校书郎生活。

一切美好,都将成为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情怀。

《贾生》晚唐时期,许多皇帝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加上诗人自己年轻时代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却终身潦倒,始终难以施展才能,心情很苦闷。

有感于斯,诗人借贾生之故事,写了这首诗。

《柳》这首诗大概写于大中五年(851)。

诗人的妻子刚刚病故,又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将要只身赴蜀。

诗人由于党争的倾轧,长期沉沦下僚,心情极为沉郁苦闷,悼念妻子,悲叹前路,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商隐诗歌的特点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猜测的风格,杜甫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情绪的朦胧美读李商隐的诗,感伤、低迷在其作品中或隐或现,但却是无处不在。

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于疏浅清丽的语言中寄寓了无限怅惘,透着一股一往情深的无奈,细细含咏又寄寓了一种深切的人生悲慨。

让读者与诗人一起体悟那份美丽的伤痛,回味一份意绪的朦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咏史诗三首对应学生用书P41刘长卿(709-约780),唐代诗人。

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有《刘随州集》。

李贺(789-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唐宗室郑王李亮裔孙。

李贺少有诗名,元和初年,游历江南,后到东都洛阳,以诗谒韩愈,受到赞誉。

元和五年,举河南府乡贡进士,但因为其父名晋肃,时议其应避父讳而不可参加进士考试。

后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以有病辞归故乡,抑郁而终,年仅二十七岁。

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奇特,词采瑰丽,炼字凝句,惨淡经营,后人称为“长吉体”。

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

有《昌谷集》。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吟”。

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

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

为《花间集》中首要词人,后人尊为“花间鼻祖”。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两次遭贬谪,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唐代宗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睽州(今浙江建德)司马。

从本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这首诗当写于诗人第二次被贬经过长沙时。

《金铜仙人辞汉歌》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面对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他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过陈琳墓》这首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

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管纪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

陈琳墓在今江苏省邳县,这首诗就是温庭筠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咏史诗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联系到一起,凭吊古代人或事,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后的沉思,蕴涵了作者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具有以下特点:(1)“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2)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咏史诗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P411.谪宦.(huàn) 2.栖.迟(qī) 3.天涯.(yá)4.潸.然泪下(shān) 5.眸.子(móu) 6.衰.兰(shuāi)7.飘蓬.(péng) 8.石麟.(lín) 9.惆怅..(chóu chàng)1.三年谪.宦此栖迟..谪:被贬谪栖迟:居留2.汉文有道恩犹薄.薄:浅薄3.寂寂江山摇落..处摇落:草木凋零4.怜.君何.事到天涯怜:怜惜何:为什么5.东关酸风..射眸子酸风:刺骨的寒风6.霸才..无主始怜君霸才:指盖世超群的才华1.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3.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4.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5.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6.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7.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温馨提示:不要把“涯”写为“崖”,不要把“亦”写为“宜”,不要把“麟”写为“鳞”等。

P42一、阅读《长沙过贾谊宅》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1.本诗的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提示:“秋草”“人去”“寒林”“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

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

“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

写出了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品语言]2.“万古惟留楚客悲”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何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①“悲”用得好。

②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了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悟情感]3.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同情,同时又从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以及对当时昏暗现实的不满情绪。

二、阅读《金铜仙人辞汉歌》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赏形象]4.“衰兰送客咸阳道”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请作简要分析。

提示:描绘的是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

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

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

[品语言]5.体会“东关酸风射眸子”中的“酸”字和“忆君清泪如铅水”中的“铅水”,在用词上有何独到之处?提示:用“酸”写风,写出风酸、眼酸、心酸,强化了心理感受力度;用“铅水”写铜人之泪,写出泪的质感、沉重感,突出哀思沉重。

[析技巧]6.《金铜仙人辞汉歌》大量使用移情手法,试分析具体体现在哪里。

提示:如移沧桑之慨于荒冢土花之上,移眷恋故国之情于铜人清泪、衰兰荒月,甚至无情之天,从而使人情、物情融为一个整体。

化无情为有情,本是铜人离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诗。

[悟情感]7.你认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对汉灭亡的痛心,对唐王朝衰败的痛心,对自己仕途不遇的悲伤。

三、阅读《过陈琳墓》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品语言]8.“词客有灵应识我”中“应”字是什么意思?提示:①“应”是“应该”之意,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

②“应”字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析技巧]9.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

在古诗词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客栈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柳永的“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对应学生用书P94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隋宫①李商隐紫泉②宫殿锁烟霞③,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注]①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

此外尚有隋苑。

②紫泉:即紫渊。

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

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

③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

(1)首联中一个“锁”字意蕴丰厚,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颈联说:“兴在象外,活极妙极,可谓绝作。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一联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宫殿被烟霞所锁,足见其巍峨壮丽,高耸入云;可是这样雄伟壮丽的宫殿却被芜城所代,几被遗忘。

一个“锁”字折射出隋炀帝穷奢极欲、贪图享乐的本性。

(2)①今昔对比。

现今隋宫衰草遍地,萤火全无,暗寓昔日逸游之胜况;现今杨柳垂老,暮鸦栖息,暗寓昔日之繁华。

②借景抒情。

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衰败景象,引发读者思考亡国之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