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件11
南京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教材课件 傅献彩 沈文霞主编

W. Ostwald (1853-1932)
J. H. van’t Hoff (1852-1911)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前期迅速发展 胶 体 化 学 物理化学 形成了许多 新的分支领域, 如:
新测试手段和
新数据处理方法不
断涌现。
溶 液 化 学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中叶后发展趋势和特点:
(1) 从宏观到微观
(2) 从体相到表相
(3) 从静态到动态
(4) 从定性到定量 (5) 从单一学科到边缘学科 (6) 从平衡态的研究到非平衡态的研究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 从宏观到微观 只有深入到微观,研究分子、原子层次的运动规 律,才能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宏观 (看得见的物体) 介观 (纳米材料) 粒子 膜 丝 管 微观 (原子、分子)
实际意义。自196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非平衡
态热力学这个学科分支。 Prigogine对非平衡态热力学有突出贡献,这个 学科分支成为当前理论化学的研究前沿之一。
§0.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研究所有物质系统的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 和方法的学科。 涵盖从宏观到微观与性质的关系、规律、化 学过程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 物理化学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8世纪开始萌芽: 从燃素说到能量守 恒与转化定律。
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
夫(М. В. Ломоносов
1711-1765)最早使用 “物
理化学”这一术语。
М. В. Ломоносов
§0.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1887年德国科学家W.Ostwald和荷兰科学家J.H. van’t Hoff 合办的《物理化学杂志》建立与发展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学习建议
积极参与学习,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合作,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掌握物理化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1 参加讨论
积极参加课堂和在线讨论,与他人分享想法和观点。
2 预习课文
提前预习课文,增加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3 多练习
多做练习和习题,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件
欢迎来到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课程的世界!本课程将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并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该领域的知识和应用。
课件介绍
课程大纲
了解本课程的组织结参与课程所需的先决知识和 能力,确保学习顺利进行。
教师团队
认识负责本课程的教师团队,了 解他们的专业背景和教学风格。
学定律。
3
动力学
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如反应速率和平 衡常数。
学习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文本、参与实验和讨论,以及完成作业和项目,建立扎实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系。
学习小组
参与学习小组,与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物理化学的 各个方面。
实验室
亲身参与物理化学实验,锻炼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 力。
教学资源
教材
借助教材深入理解物理化学的知识和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电子资源
利用电子资源,如在线教学平台和学术期刊,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
实验设备
享受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设施,为实验学习提供支持。
学习评估
期末考试
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物理化 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项目报告
完成项目报告,展示对物理化学 理论和实践的应用能力。
课堂讨论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对物理 化学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课程目标
建立基础
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
物理化学(南京大学.傅献彩)多组分系统热力学PPT123页

物理化学(南京大学.傅献彩)多组分系 统热力学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南大 物理化学 傅献彩 第四版 课件全

U Q W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2-9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 热力学概论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1.4 焓 1.5 热容 1.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1.7 实际气体 1.8 热化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绪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2-9
绪论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0.4 近代化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2-9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物理化学 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 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探求化学变化中具有普 遍性的基本规律。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物理 学中的方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2-9
0.1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物理化学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 和科学实验中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揭示 化学变化的本质,更好地驾驭化学,使之为 生产实际服务。
2011-2-9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5)从研究平衡态到研究非平衡态 经典热力 学只研究平衡态和封闭体系或孤立体系,然 而对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体系的研究更具有 实际意义,自1960年以来,逐渐形成了非平 衡态热力学这个学科分支。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1-2-9
0.5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2)综合应用微观与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热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
南大物化PPT00章绪论-精选文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大缩短了数据处理的时间,并可进行人工模拟
和自动记录,使许多以前只能 做定性研究的课题
现在可进行定量监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28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4) 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
化学学科与其他学 科以及化学内部更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形成了许多极具生命力的交叉科学,如生物化 学、地球化学、天体化学、计算化学、金属有 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等。
(1)从宏观到微观
(2)从体相到表相
(3)从定性到定量
(4)从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
(5)从研究平衡态到研究非平衡态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28
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1) 从宏观到微观 单用宏观的研究方法是不够的, 只有深入到微观,研究分子、原子层次的运动规
律,才能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和结构与物性的关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2/28
0.3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形成:1887年俄国科学家W.Ostwald
(1853~1932)和荷兰科学家
J.H.van’t Hoff (1852~1911)
合办了第一本“物理化学杂志”
(德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分别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即从众多实验事实
概括到一般, 再从一般推理到个别的思维过程。 (2)综合应用微观与宏观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热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考试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物化试卷(一)1.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 活化能降低(B) 碰撞频率提高(C) 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D) 碰撞数增加2. 在碰撞理论中校正因子P小于1的主要因素是:(A) 反应体系是非理想的(B) 空间的位阻效应(C) 分子碰撞的激烈程度不够(D) 分子间的作用力3. 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A) 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B) 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C) 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D) 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4. 设某基元反应在500 K时实验活化能为83.14 kJ/mol,则此反应的临界能为:(A) 81.06 kJ/mol (B) 2.145 kJ/mol(C) 162.1 kJ/mol (D) 4.291 kJ/mol5. 简单碰撞理论中临界能Ec有下列说法:(A) 反应物分子应具有的最低能量(B) 碰撞分子对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差值(C) 反应物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联心线方向上分量的最低阈值(D) Ec就是反应的活化能以上说法正确的是:6. 在过渡态理论的速率方程中,因数 RT /Lh或kBT/h对所有反应都是一样的。
其值约为∶(A) 1000 s-1 (B) s (C) s-1 (D) 1000 s7. 某双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k,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k=Aexp(-Ea/RT),若指前因子的实验值很小。
则说明:( A) 表观活化能很大(B) 活化熵有绝对值较大的负值(C) 活化熵有较大的正值(D) 活化焓有绝对值较大的负值8. 对于气相基元反应,按过渡态理论,不正确的关系式是:(A)Ea=+RT (B)Ea= +nRT(C)Ea=E0+ RT (D)Ea=E0+mRT9. 过渡态理论对活化络合物的假设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A) 是处在鞍点时的分子构型(B) 正逆反应的过渡态不一定相同(C) 存在着与反应物间化学平衡(D) 生成的过渡态不能返回反应始态10. 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多原子分子被振动激发后(A) 立即分解(B) 有一时滞(C) 发出辐射(D) 引发链反应11. 受激物的磷光光谱是由于下述哪种原因所致:(A) 单重态到三重态的跃迁(B) 三重态向基态的跃迁(C) 振动模式不同(D) 核自旋跃迁12. 在光的作用下,O2可转变为O3,当1 mol O3生成时,吸收了3.01×个光子,则该反应之总量子效率φ为:(A) φ=1 (B)φ=1.5(C) φ=2 (D) φ=313. 如果碰撞理论正确,则双分子气相反应的指前因子的数量级应当是:(A)(B)(C)(D)14. 某双原子分子分解反应的临界能为83.68 kJ/mol,在300 K时活化分子所占的分数是:(A) 6.17× % (B) 6.17× %(C) 2.68× % (D) 2.68× %15. 简单碰撞理论属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 B) 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C) 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D) 反应的判据之一是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16. 某反应具有一个有助于反应进行的活化熵,使反应速率常数比 = 0时大1000倍,则反应的实际为:(A) 57.43 J/(K·mol) (B) 25.34 J/(K·mol)(C) 120.2 J/(K·mol) (D) 无法求解17. 298 K时两个级数相同的反应Ⅰ、Ⅱ,活化能E(Ⅰ)= E(Ⅱ),若速率常数k(Ⅰ)= 10k(Ⅱ),则两反应之活化熵相差:(A) 0.6 J/(K·mol) (B) 10 J/(K·mol)(C) 19 J/(K·mol)(D) 190 J/(K·mol)18. 实验活化能Ea,临界能Ec,势垒Eb,零度活化能E0概念不同,数值也不完全相等,但在一定条件下,四者近似相等,其条件是:(A) E0很小(B) E b很小(C) 温度很低(D) 基态振动频率大19. 稀溶液反应 CH2ICOOH + SCN- ---> CH2(SCN)COOH + I-属动力学控制反应,按照原盐效应,反应速率k与离子强度I的关系为下述哪一种?(A) I 增大 k 变小(B) I 增大 k 不变(C) I 增大 k 变大(D) 无法确定关系20. 下面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在具有速控步的反应历程中,达到稳态后,速控步后的各个步骤的反应速率都等于速控步的反应速率,速控步前的各步骤均处于平衡状态(B) 根据微观可逆性原理,在反应历程中不可能出现2A → C + 3D 这样的基元反应(C) 在光化学反应中,体系的Gibbs自由能总是在不断地降低(D) 在采用温度跃变的驰豫法来研究溶液中的快速反应时,该反应必须是放热或吸热反应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物化试卷(二)1. 对于双分子反应 A + A --> A2,设。
理学南京大学物理化学PPT课件

2021/7/1
第22页/共205页
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U = Q + W
对微小变化: dU =Q +W
因为热力学能是状态函数,数学上具有全微分性质,微小变化可用dU表 示;Q和W不是状态函数,微小变化用表示,以示区别。
也可用U = Q - W表示,两种表达式完全等效,只是W的取号不同。用该 式表示的W的取号为:环境对体系作功, W<0 ;体系对环境作功, W>0 。
2.等外压膨胀(pe保持不变)
We,2 pe (V2 V1)
体系所作的功如阴影面积所示。
pe 0
2021/7/1
第25页/共205页
功与过程
2021/7/1
第26页/共205页
功与过程
3.多次等外压膨胀
(1)克服外压为 ,体积从p '膨胀到 ; V1
V'
(2)克服外压为 ,体积从p "膨胀到 ; V '
2021/7/1
第6页/共205页
体系分类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体系分为三类:
(1)敞开体系(open system) 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2021/7/1
第7页/共205页
体系分类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体系分为三类:
(2)封闭体系(closed system) 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第10页/共205页
体系的性质
用宏观可测性质来描述体系的热力学状态,故这些性质又称为热力学变 量。可分为两类:
广度性质(extensive properties) 又称为容量性质,它的数值与体系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如体积、质量、
《物理化学第十一章》PPT课件

精选PPT
2
第十一章 分销策略
本章主要内容
1、分销渠道的概念与结构 2、中间商的类型与特点 3、分销渠道的设计 4、分销渠道的管理 5、物流决策与管理
要求重点掌握: 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分销渠道决策和调整; 中间商的各种类型和物流及策略。
精选PPT
3
第一节 分销渠道概念与结构
分销渠道的概念
多渠道营销系统 即对同一或不同的分市场,采用多条渠道的分销体系。 随着细分市场和可能渠道类型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 采用多渠道分销方式。
两种形式:一种是制造商通过两条以上的竞争性分销渠道 销售同一商标的产品;另一种是制造商通过多条分销渠 道销售不同商标的差异性产品。
精选PPT
9
第二节 中间商
定义:中间商是指介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参与商品交易业务,促
精选PPT
7
渠道结构(类型)
垂直式营销渠道系统
垂直营销渠道系统可由生产者、批发商或零售商所共同主宰。
垂直渠道系统的三种形式
形式
特点
所有权式 由同一投资系统,把相关的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联合起来, 垂直营销渠道 成为一个有效的营销渠道结构。其特点在于所有权单一,统
一掌握和控制渠道。
管理式 由于某企业规模大、实力强、声誉高而吸引了大批零售商合 垂直营销渠道 作而形成的渠道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不是以所有权为基础,
使买卖行为发生和实现的经济组织或个体。
类型:
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经纪人,前两者是基本类型。
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功能
一是提高销售活动的效率:如果没有中间商,商品由生产厂家直接销售给消费 者,工作将非常复杂,工作量也特别大;同时消费者也要花费大量时 间购买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2013-8-17
11.2 过渡态理论
过渡态理论 势能面投影图 势能面剖面图 三原子体系振动方式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
能曲线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势能面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
系数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系数
势能面的类型
反应坐标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1 RT Ea Ec 2
Ea≈ Ec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
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
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2 d
2 AA
N A 2 RT 1/ 2 ( ) ( ) 2 d 2 L2 ( RT )1/ 2 [A]2 AA V MA M
A
回主目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返回
2013-8-17
硬球碰撞模型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mA 和mB,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u A 和 u B , 总的动能为 E 1 m u 2 1 m u 2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g 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r ,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 间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 有关的常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 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r0时,有斥力。
0 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碰撞参数用来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通常 用字母b表示。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 和B两个球的连心线 d AB 等于 两个球的半径之和,它与相对 速度 u r 之间的夹角为 。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 u r 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就是碰撞参数b 。数值上: d b
sin bmax dAB AB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1.1 碰撞理论
11.2 过渡态理论
11.3 单分子反应理论 11.4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11.5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11.6 快速反应的测试 11.7 光化学反应
11.8 催化反应动力学
返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2013-8-17
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 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 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 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有效碰撞分数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返回
2013-8-17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与热力学的经典理论相比,动力学理论发展 较迟。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 世纪后建立起来的,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理论的共同点是: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 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 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 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返回
2013-8-17
b值越小,碰撞越激烈。b 0 迎头碰撞,最激烈.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 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 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 是无效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11.1
碰撞理论
反应截面
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反应阈能 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
A与B分子互碰频率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的公式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
硬球碰撞模型
碰撞参数
关系
概率因子
2
A A
2
B B
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 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1 1 2 2 E g r (mA mB )ug ur 2 2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 u g 对化学反
返回
2013-8-17
碰撞参数(impact parameter)
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Ec q exp( ) R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反应截面(cross section of reaction)
反应截面
r 的定义式为:
式中br是碰撞参数临界值,只有 碰撞参数小于br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c r b d (1 ) r
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
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
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
验活化能Ea计算。
1 RT Ec Ea 2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d[A] AB P 有 r k[A][B] dt c 8k BT 1/ 2 2 k d AB L( ) exp( ) (1) k BT 则: 8RT )1/ 2 exp( Ec ) 2 k d AB L( (2) RT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原子分子 的活化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坐标的函数:
EP EP (rAB , rBC , rCA ) 或 EP EP (rAB , rBC , ABC )
这要用四维图表示,现在 令∠ABC=180°,即A与BC发 生共线碰撞,活化络合物为线 型分子,则EP=EP(rAB,rBC),就 可用三维图表示。
(1)(2)式完全等效,(1)式以分子计,(2)式以1mol计算。
2A p
上一内容
Ec 2 8RT 1/ 2 2 k d AA L ( ) exp( ) 2 MA RT
回主目录
(3)
下一内容
返回
2013-8-17
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Ec 8RT 1/ 2 k d ( ) exp( ) RT
2 AB
d ln k Ea RT dT
2
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
Ec 1 有 ln k ln T ln B RT 2 总结: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 d ln k Ec 1 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Ea dT RT 2 2T 计算。在温度不太高时,
回主目录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 相对速度为:ur (2 8RT )1/ 2
M A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 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Z AA 2 N A 2 8RT 1/ 2 2 d AA ( ) ( ) 2 V MA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 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 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 近,接近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 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 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 粒子在质心 体系中的碰撞轨 线可用示意图表 示为: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8-17
势能面 对于反应:
A BC [A B C] AB C
令∠ABC=180o, EP=EP(rAB,rBC)。 随着核间距rAB和rBC的变化,势能也随之改变。 这些不同点在空间构 成高低不平的曲面,称 为势能面,如图所示。
2 r 2 AB
为反应阈能,从图上可以 看出,反应截面是相对平动能的 函数,相对平动能至少大于阈能, 才有反应的可能性,相对平动能 越大,反应截面也越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c
r
c
返回
2013-8-17
r
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
马鞍点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返回
2013-8-17
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和波兰 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 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 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态就称为活化络 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 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系数,所 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absolute rat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