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重难点】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知识梳理】一、传统文化面面观(A级)1.含义:____________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______________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就没有文化的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1)。
________________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指在一定___________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它对人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产生持久的影响。
(2)。
_________,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___________组成部分。
(4)。
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____________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A级)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_______________,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四课 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 和中国的社会
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继承性。 (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 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精神 _纽__带__。
3.明确其作用。 (1)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就 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 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 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尊重 其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5.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 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统思想
包括在长期历 史积淀中形成 的理论观点、 学术思想和道 德观念
对今天中国人 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 国的社会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地 位
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 之一
是展现中 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 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 已经成为中华文
烂文化的重要 化中一个非常重
D.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习俗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它是传统文化
的基本形式之一。A 项正确。
答案:A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里的许多
做人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
师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杨瑷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及其影响;培养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作用的能力;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和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难点: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引导结合讲授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大家已经学习了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这是从空间上、横向上来讲文化。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文化由什么构成?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有不同,也就是说文化具有多样性,所以需要文化传播,即文化横向交流的过程。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大家想想这应该从什么方面讲文化?生: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对,这是从时间上、纵向上讲文化。
文化继承就是文化从古到今纵向积累的过程,文化发展是讲文化未来走向,是文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的过程。
这节课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
新课讲授: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探究一:1.汤姆从美国来昆明,你想介绍他一些什么昆明传统文化?生:略2.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生:略3.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在老师启发下,引导学生回答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稳定性、民族性。
文化生活第4课第一框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236 233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①④7.材料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三大传统佳节。
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
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增寿”变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材料二 在不知不觉中,西方的愚人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一些年轻人的欢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有人认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华文明特点的传统节日受到冷落,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冲击。
请回答:(1) 材料中提到的“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圣诞节”属于传统文化的哪一方面的内容?(2) 作为传统文化,这些节日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当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 对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是应该一改保留,还是全部抛弃?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No.05——传统文化的继承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8.30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知识自主探究】一.传统文化的继承【预习提示:阅读课本39-4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1.传统文化的概念:(能够结合这一概念,从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形成中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四个):(1)传统习俗的继承:能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传统习俗,感悟文化的继承性。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教案: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年级:初中学科:语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和方法;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文化继承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 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3. 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分析;4. 学生自主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答方式复习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继承方式和方法- 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如传师、逐字逐句学习、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
4. 传统文化案例分析- 分组讨论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继承方式。
5. 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动,例如设计传统服饰、制作传统乐器等。
6. 总结和反思- 结合课堂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 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方式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创新活动成果展示- 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拓展1. 培训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培训活动,如书法、舞蹈等。
2. 社区实践-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和传承本地的传统文化活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语文教科书》第X册;2. 多媒体设备;3. 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和案例。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和方法。
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文化案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继承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共48张PPT)

易错易混
1.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X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X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 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 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国家、社会)
➢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 新生活。(个人)
5.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 (P43第一段)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文艺
④传统思想
含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 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地位
是传统文化的 基本形式之一
中秋节赏月、端 例子 午节吃粽子、春
节放鞭炮吃饺子
建筑,是凝固的 艺术
以古典文学、传 统戏曲、传统绘 画为代表
是展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 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文化发展的含义: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 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 代精神的新文化,即 “推陈出新,革故鼎 新”。
32
2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区别
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 [P43-44]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 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文化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

《文化生活》单元名称、课题名称、框题名称、目题名称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滨城区一中张永强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2、文化是什么3、文化的力量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1、互相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2、互相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2、潜移默化的影响3、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2、增强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2、透视文化多样性3、尊重文化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面面观2、传统文化在今天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中华之魁宝,民族之骄傲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2、永远高攀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当代文化生活素描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1、阳光下的阴影2、提高眼力,拒绝污染3、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3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2、抓紧中心环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2、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组织依存于顾客。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高中政治3学案:第四课_第一框_传统文化的继承缺答案

高中政治必修3学案:第四课_第一框_传统文化的继承【目标导航】1.讲解并记忆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说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问题导学】带着问题,研读教材,落实知识1.阅读上述图片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讲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并进行比较。
形式含义影响和地位读教材并例举实例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3.对比教材P43的观点一和观点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说明理由。
【知识构建】嘉兴市秀州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技能训练学案【基础题组】1.文化大师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传统文化就是指优秀的民族文化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发挥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民族兴旺发达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阶级性2。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和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和建筑B。
传统思想和文学艺术C.传统思想和传统习俗D。
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3。
下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A。
①②④B。
②③④ C.①③④D。
①②③4.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关于这种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①这种变化与生产力的发展无关②传统文化的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④这种变化对人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5.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一些几岁的孩童开始诵读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中庸》《论语》《大学》《老子》等在内的古文(书)。
有人认为,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笼统地提倡学习传统文化是很危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某中学开展 “常怀感恩,力行孝道”活动
力行孝道六个一活动: 1、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2、利用五一假期做到: 为家长做一顿感恩饭 为父母洗一次衣服 为父母洗一次脚 为父母捶一次背 3、在校双休时间给父母打一个感恩电话
孝
在世界文化遗产——安徽省 西递村的敬爱堂中悬挂着一个 “孝”字。“孝”是一个象形文 字,即是一个跪拜之“子”的意 思,不孝则是“猴”,即非人也。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
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难点:
对待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了解)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形式 含义 (区别) 地位
传统习 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3月28日,青州市召开 “孝德工程” 推进以孝治市工作
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组织与会人员到山东省孝文化教育基地青州王府游 乐园及王坟镇侯王村、逄山中学和弥河镇张家洼村等三 个孝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现场考察; 第二阶段召开工作会议,并下发《中共青州市委办公室 青 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孝德工程”推进以孝治市工作 的意见》。为推进以孝治市工作进程,打造好青州孝文 化品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忠礼亲自挂帅 督办,市妇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交 通局等有关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落实,充分体现了青州市 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这将为加快推进老龄事 业的创新发展打牢坚实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群众基 础和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家乡美-------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
家乡美-------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
家乡美-------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
家乡美-------寻找家乡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补充:继承性)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含义)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纽约会见华侨华 人时满怀深情地说,中国已解决了香 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洗刷了百年耻辱, 现在剩下一个台湾问题,“这一湾浅 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乡愁、最大的 国殇”。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 么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 的乡愁”?
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继承其合理 成分。(2 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承了大同 理想中重视引导社会价值观、保障民生、稳定社会 等合理的思想成分。(2 分)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必须去其糟粕,剔除其消极成分。(2 分)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剔除了大同理想中男女有别等带有 封建制度烙印的消极思想成分。(2 分) ③正确对 待传统文化,还应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丰 富和创新。(2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继承 大同理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当代 中国特色的新内容。 (2分)
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家庭和 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在因素,我们应该继承。
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孝”文化容易使人们往往屈 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 我们应该抛弃。
辩论:如何认识孝文化?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 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 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 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传统思想
举例
我们青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地位
略略略略来自举例(青州)传统文化 展示中国传 中华民族灿 中华文化 的基本形 统文化的重 烂文化的重 中一个非 要标志 式之一 要组成部分 常重要的 组成部分 春节、清明、 真教寺、昭 武术、花键、先天下之忧
端午、元旦 德古街 、宋 城、东关街 青州满族八 而忧,后天 角鼓艺术 等 下之乐而乐 等
判断: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大力弘 扬传统文化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3分钟)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对民族 对个人
2、正确态度 总结句:
具体做法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体系
是什么
含义: 继承性的表现: 特点
传 统 文 为什么 化
怎么办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的态度
参考答案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 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 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台湾海峡之所以会引起 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 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 强烈认同感。
“孝”是一个象形文字,即 埋儿奉母 是一个跪拜之“子”的意思,郭巨,汉朝人,家庭贫困。后与妻子 不孝则是“猴”,即非人也。生一男孩,养到三岁,郭巨的母亲经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 常减少自己饭量,省给小孙子吃。郭 巨担心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子商议: 文化之精髓。 “我们家贫穷的已经不能供养母亲, 现在儿子又分吃母亲的食物,不如埋 掉儿子,节省些粮食,毕竟儿子可以 再生,母亲不能再得”,妻子不敢违 抗。郭巨挖坑挖到三尺多深的时候, 忽然见到地下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 “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 以兼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