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3_5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1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

汽油机的结构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点火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阅读P106喷气发动机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点火 做功冲程 排气冲程
在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中,哪个冲程使汽车
获得动力?在哪个冲程中汽车排出了尾气?
尾气都有哪些? SO2、NO2、CO2、CO
课时83页课堂作业
巩固习题:
4.下列物理现象中,哪些利用做功改变物体
物体越容易升高或降低温度, 即吸收一定的热量温度升高越多 或放出一定的热量温度降低越多。
什么是比热容(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 1千克酒精完全燃烧时,
(B)物体吸收热量,分子的热运动一定加剧 Q吸 = cm(t – t0)= cm△t
升高到30 ℃ )时要吸收多少热量?
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 1、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要吸收多少
解: 水银吸收的热量:
Q = c水银m(t – t0) = 140J/(Kg·℃)×3×10-3Kg ×(45 ℃ – 25 ℃ ) = 8.4 J
质量为2千克的砂石和水,它们都吸收了 7.36×104焦的热量,升高的温度各是多少?
详见P104
燃料燃烧时能量如何转化?
思考
为什么火箭用的燃 料是氢而不是汽油?
内能的? A D E F 哪些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B C
A、锯条在石块上摩擦,锯条发热; B、热铁块投入冷水中,铁块温度降低; C、一壶水放在地上,开水变为温水; D、用锤子反复击打一个铁片,铁片温度升高 E、用打气筒往车胎内打气,打气筒变热; F、水从高山上落下,水温稍有升高。
对于热运动的认识,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九年级科学上册3.5物体的内能(1)学案(新版)浙教版

3.5物体的内能(1)【点击要点】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的运动。
温度,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做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
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1)内能的单位:(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
但物体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3.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热传递总是由直到4.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
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1)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
(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就;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就会。
【典题分析】例1如图所示,给试管里的水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活塞迅速冲出试管口,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A.内能减少,温度不变,在试管口液化成小水滴B.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在试管口变成白色的热空气C.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在试管口变成白色的烟雾D.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在试管口液化成小水滴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一个管壁很厚的玻璃管中,用活塞密封着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快速向下压活塞的过程中,玻璃管内的气体()A.密度不变 B.内能增大C.分子热运动变缓 D.温度降低例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巩固训练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C.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D.正在沸腾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增加,内能不变【跟踪演练】一、选择题1.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B.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能发生热传递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的内能是不能改变的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C.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D.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3.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将烧红的铁块投放到冷水中,水温升高B.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的温度升高C.夏天,柏油路被阳光晒热D.用电热壶烧水,水温升高4.下面的例子中,属于物体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流星与空气摩擦生热发光 B.用火炉加热壶中的水C.两手相摩擦手心变热 D.气体膨胀做功,把管口的软木塞推出5.下列生活情景中,属于通过热传递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锯木头时锯条会变热B.冬天,人们常常搓手使手变暖C.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D.铁丝被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变热6.关于热量和热传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B.比热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C.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有热量少的物体D.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7.用锤子反复击打铁块,铁块的温度升高。
浙教版科学九上《物体的内能》word教案

第五节物体的内能(2课时)教学目标:1.描述克服摩擦做功与物体内能改变的关系,2.知道内能改变的两种途径,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用热量来亮度热能的变化;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4.认识燃料的热值,说明生物体能量的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
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
并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概念,从热量联系到燃料,又引出了燃料的热值概念。
教学过程:一、内能1、引入:(1)滚摆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下运动,机械能如何变化;有阻力情况(现实情况下)下的机械能如何转化?(2)自行车刹车时,原来的动能是消失了呢?还是转化成了其他的能,它称为什么能?2、红墨水扩散实验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表明分子运动越剧烈。
由此可以推知,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从温度的高低来间接反映。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能跟温度直接相关,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热运动。
同时,物体内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叫做内能。
我们以前所说的“热能”是内能的俗称。
教学中要提示注意“大量”两字,指出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对单个分子谈热能、温度等是没有意义的。
学生讨论:物体的温度高低只反映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无论是高温、低温物体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过渡:内能与机械能能相互转化吗?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先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实例:为什么搓掌可以保温?为什么钻木可以取火?为什么滑梯而下会发烫?2、演示克服摩擦做功实验:把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子上之后,注入约1/4容积的乙醚,立刻塞上塞子。
用稍宽一点的布带,绕在金属管外,然后迅速地来回拉布带,一会儿塞子就被冲起。
现象解释:迅速来回拉绳子,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气体膨胀,橡皮塞被弹起,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浙江省温州市九年级科学上册 3.5物体的内能教案 浙教版

3.5物体的内能教案【教材分析】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
在学习机械能后,有必要来了解这种常见的能量。
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热能和内能的关系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
本节的重点在于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然后再学会热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和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热量和燃料热值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⒈了解内能的概念。
⒉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这两种方法中能量变化的实质和方法的等效性。
⒊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内能的变化。
4 、学会热量的计算5知道燃料的热值。
技能目标:⒈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
⒉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⒊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⒋学会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
情感目标: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
⒉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
【教学难点】⒈内能的概念。
⒉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热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人: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量?1、运动中的物体2、飞流直下的瀑布3、杯中静止的水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种能量的形式:内能。
新课学习:一、内能【回忆实验】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现象。
提问1:这是什么现象?(扩散现象)提问2: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提问3: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相应的能叫什么能?(内能)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粒子做热运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习题)《物体的内能》

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5节物体的内能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2.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
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温度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正确使用各种温度计。
温度计等。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一)温度1.引出温度的概念;2.提出自学要求,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1.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二、温度计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
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4.温度有哪些种类?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6.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7.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说明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符合“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T=273+t。
3.5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上科学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2)知道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4)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系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学生用材料: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受?再问:夜晚为什么沙子变凉,海水却暖和呢?【提示引导】那么:同一时刻,相同的阳光下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同呢?(教师对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生提出表扬。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坚信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求知欲。
)生?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
【教学过程】物质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猜想与假设2、设计实验方案一:取等质量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议一议】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和()有关.【猜一猜】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问题情境设置】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铁粉,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设置问题突破难点】师选择几种典型的猜想板书到黑板上。
3.5 物体的内能(二)—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3.5 物体的内能(二)一、比热容1、比热容(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J/(kg·℃ )。
(2)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
,其表示的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1 ℃时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3)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下表列出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容。
从表中可见,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大得多。
在质量和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的条件下,水的温度的变化比砂石要小得多。
因此,在同样的阳光照射的条件下,一天之内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
2、热量的计算(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 热量 ,用Q 表示。
物质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少多少。
(2)热量的计算公式:Q=cm (t-t 0)或t cm Q ∆=(c 为物质的比热容,m 为物体的质量,是t 0初温,t 是末温)。
二、热机1、热机:是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有多种类型,蒸汽机、内燃机、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等都属于热机。
2、内燃机就是燃料在机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叫做汽油机,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叫做柴油机。
3、汽油机工作示意图(如图3-70):汽油在汽油机的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
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汽缸的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大多数的汽油机都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循环往复来保证机器正常工作。
在一辆汽车的发动机中有多只汽缸,如四只、六只或八只汽缸,每一只汽缸都循环往复地重复“四个冲程”。
4、汽油机工作具体过程:(1)在图3-70甲中,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上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吸入汽缸,这就是吸气冲程。
3.5.2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 进行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力学实验装置,观察物体内能的改变。
- 参与科学讨论小组:建议学生加入科学讨论小组或俱乐部,与其他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一起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
- 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学生观看一些科普视频,如YouTube上的科普频道,了解物理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八年级学习了“力的作用”和“温度的概念”,对力的作用和温度有一定的理解。本节课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并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同时,学生也将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具体包括:
- 进行科学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项目研究,如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比赛或研究项目,将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七、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明确突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结构清晰:板书应具有一定的结构,分为引言、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实践活动、讨论和总结等部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跟随教学思路。
在素质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素质特点,创设探究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习惯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内能(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知道燃料的热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有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渗透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
三、教学难点
燃料的热值。
四、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物体的内能”的第二课时,在前一堂课里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热运动、做功、热传递。
本堂课由热传递过度到利用公式Q=cm(t-t0) 进行一些定量的计算。
本堂课的重点是燃料的热值,由于是第一次遇到“热值”这一概念,所以符号、单位、物理意义都要逐一讲解,使学生能理解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并且能运用公式Q=mq进行相关计算。
计算时若学生清楚地理解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能在题中准确找到相关的数据,则计算难度不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前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那么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什么?
生:热量。
师:今天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疑问:如何定量地计算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的热量有多少呢?
(二)新课探究
1.热量的计算
师: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八年级时学过比热容的概念,水的比热容是多少?
生:4.2×103焦/(千克·℃)。
师:这表示什么含义?
生: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多少?(4.2×103焦×2= 8.4×103焦)
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 ℃时所吸收的热量为多少?(8.4×103焦×10= 8.4×104焦)师:请同学们学生小组讨论,推导由比热容来计算物体吸放热量的公式。
教师引导:Q吸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质量,t0表示加热前的温度,t表示加热后的温度。
在同学们讨论回答后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物体吸热的公式Q吸=cm(t-t0)、物体放热的公式Q 放=cm(t0-t)。
演示课本例题的计算:一块质量为5千克,温度为10℃的铁块加热到200℃,铁块吸收了多少热量? 查表得铁的比热为0.46 ×103焦/(千克·℃)
强调每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正确寻找所对应的数据。
学生练习: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里装有20℃的水20千克,若发动机工作时放出1.26×106焦的热量并全部被水吸收,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
2.燃料的热值
新闻链接: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时16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中国全新研制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师:火箭升空过程中,燃料燃烧时的能量如何转化?(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为什么火箭用的燃料一般是液态氢而不是汽油?(由于成分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不同。
)
引出燃料的热值。
(1)定义: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强调是“完全燃烧”
(2)符号: q
(3)单位:焦耳/千克(J/kg)
(4)热值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热值一般不同。
详见表格“常用燃料的热值”。
(5)科学意义:以汽油为例q汽油=4.6×107焦耳/千克,表示每千克的汽油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4.6×107焦
(6)计算公式:Q=mq
学生练习:完全燃烧1.4kg烟煤放出的热量是多少?这些热量让氢气完全燃烧放出只需氢气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热量的计算,它的公式是什么?
什么叫做热值?它的单位是什么?
(四)课后巩固练习
五、教学反思
由于比热容是八年级上时学习的内容,所以学生可能遗忘较多,需要复习,尤其是水的比热容的数值和含义。
在用Q=cm(t-t0)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并会在题中正确寻找所对应的数据。
对于“热值”,由于是第一次遇到这一概念,所以符号、单位、物理意义都要逐一讲解,尤其是要强调是“完全燃烧”,最后都要通过具体的计算和练习来熟悉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