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冰城》

合集下载

冰城(教学设计)..

冰城(教学设计)..

10 冰城(第十册)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的字音,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3、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4、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理解“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运用字典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景、历史等。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景色迷人,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由于哈尔滨是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所以冬季长,夏天短,一年中有很长时间都比较寒冷,因此又有“冰城”之称。

(板书课题:*10 冰城)2、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课文,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请根据你对哈尔滨的了解完成填空我最喜欢哈尔滨的(),因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建筑、太阳岛、松花江、冰灯、冰雕……)3、是呀,在中国的版图上,黑龙江省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只天鹅的项,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说明:对于这座城市的风光、历史等介绍,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这一填空设计,既让学生交流书本与课外的已知信息,又让学生留下整体感知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2、个别生读2——9节,注意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音3、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4、师小结: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10《冰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

10《冰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

10《冰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编制者复旦中学陆增堂*10 冰城1 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2 圆顶的俄罗斯大教堂,华丽的“马迭尔”餐厅,典雅的日本民宅,精美的民族建筑,装扮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夏天,迷人的太阳岛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那绿草如茵的岸边,是孩子们的乐园,高大整齐的树林枝繁叶茂,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季,也会使你感到格外清爽。

一处处江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

水中,健将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岸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伞装点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在繁华的市区,有这样一块安静、清爽的休息场所,怎能不令人神往。

3 然而,我更爱哈尔滨的冬天。

一到冬季,哈尔滨就变成了冰的王国、雪的世界。

地上、树上、各式的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到处是一片银白,远远望去,好壮观,好气派。

4 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常常玩得汗流浃背,不仅把帽子扔到了一边,甚至连棉衣都脱掉了。

5 这时的松花江上,仍然是游人不断。

冰封的江面上修起了一座座高大的滑雪道,游人们驾驶着爬犁,从十几米高处飞奔而下,没有一点勇气的人是决不敢尝试的。

远处,冰帆点点;近处,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入,引起阵阵赞叹声。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你绝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也会跃跃欲试。

这不仅锻炼了人的意志,而且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

哈尔滨人就是在这种环境的陶冶下,养成粗犷、热情的性格,变得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就连外国朋友也翘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哈尔滨人勇敢,了不起!”6 哈尔冰的冰灯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的“嫦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别致;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7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真使人有一种置身仙境之感。

8 不只是公园内,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五年级语文下册10《冰城》 精品优选PPY课件2沪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10《冰城》 精品优选PPY课件2沪教版

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前夕,为什么是 人们最兴奋、最繁忙的日子?
我最喜欢哈尔滨的(
),
因为(
)。
下着梅雨的季节,令人心浮动,生活烦躁起来。尤其是上下课时,捧抱着大叠教材讲义,站立在潮湿的街头,看着呼啸如流水奔涌的大小车辆,却拦不住一辆出租车;那份狼狈,无由地令人沮丧。 也是在这样绵绵密密、雨势不绝的午后,匆忙地赶赴学校。搭车之前,先寻觅一家书店,影印若干讲义给学生,因为时间的紧迫,我几乎是跑进去的,迅速将原稿递交从未谋面的年轻女店员。 那女孩有一双细白的手掌,铺好原稿,开动机器,她先影印了两张尺寸较小的,而后将两张影印稿并排成一大张。抬起头,她微笑地说: “这样不必印八十张,只要四十张就够了。好不好?” 我诧异地看着她继续工作,复印机一阵又一阵的光亮闪动里,也诧异地看着她的美丽。 原本,她的五官平凡无奇,然而,此刻当我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这样宁谧的气氛中,她不再是个平凡女孩。 我看着她仔细地把每一张整齐裁开、叠好,装进袋子,连同原稿还给我。付出双倍劳力,却只换来一半的酬劳,她主动做了,还显得格外光采。 离开的时候,我的脚步缓慢了些。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心情。 第二次去澎湖,不再有亢奋的热烈情绪,反而能在阳光海洋以外,见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根本就不屑于嘲笑小娅,所以连看她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他叫凉茶,直升进了这所历史悠久荣誉无数的全国重点中学。凉花习惯光脚穿球鞋,凉茶做难题时喜欢咬自己的胳膊,凉茶从来不吃冷饮,凉花专门在校门口的书报摊买 《体坛周报》,凉茶骑的车喀嚓喀嚓每个零件都在歌唱 ……
小娅买了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凉茶的每个细节,着了魔。可凉茶笔直的身体从未朝她倾斜半度,眼珠始终没有在她身上停留过半秒。 也许她真的是一个非凡(非常平凡)的女孩,她有点沮丧。

10《冰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共15页word资料

10《冰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编制者复旦中学 陆增堂共15页word资料

*10 冰城1 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2 圆顶的俄罗斯大教堂,华丽的“马迭尔”餐厅,典雅的日本民宅,精美的民族建筑,装扮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夏天,迷人的太阳岛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那绿草如茵的岸边,是孩子们的乐园,高大整齐的树林枝繁叶茂,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季,也会使你感到格外清爽。

一处处江滨浴场,吸引了许多游客。

水中,健将们劈波斩浪,享受着中流击水的快乐;岸上,一顶顶遮阳伞、小花伞装点着绿茵茵的草地,黄澄澄的沙滩,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在繁华的市区,有这样一块安静、清爽的休息场所,怎能不令人神往。

3 然而,我更爱哈尔滨的冬天。

一到冬季,哈尔滨就变成了冰的王国、雪的世界。

地上、树上、各式的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到处是一片银白,远远望去,好壮观,好气派。

4 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常常玩得汗流浃背,不仅把帽子扔到了一边,甚至连棉衣都脱掉了。

5 这时的松花江上,仍然是游人不断。

冰封的江面上修起了一座座高大的滑雪道,游人们驾驶着爬犁,从十几米高处飞奔而下,没有一点勇气的人是决不敢尝试的。

远处,冰帆点点;近处,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入,引起阵阵赞叹声。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你绝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也会跃跃欲试。

这不仅锻炼了人的意志,而且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

哈尔滨人就是在这种环境的陶冶下,养成粗犷、热情的性格,变得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就连外国朋友也翘起大拇指,连声夸赞:“哈尔滨人勇敢,了不起!”6 哈尔冰的冰灯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

用冰块堆砌的冰塔巍峨高大;冰雕的“嫦娥奔月”栩栩如生;雪塑的小兔、小鹿精巧别致;充满乐趣的迷宫,令人眼花缭乱。

7 晚上,冰雕中那五彩的霓虹灯一亮,冰光、灯光映在一起,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真使人有一种置身仙境之感。

8 不只是公园内,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9 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前夕,是人们最兴奋、最繁忙的日子。

第10课《冰城》模板复习进程

第10课《冰城》模板复习进程

10 冰城(第十册)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赵美红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的字音,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3、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4、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理解“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运用字典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景、历史等。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景色迷人,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由于哈尔滨是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所以冬季长,夏天短,一年中有很长时间都比较寒冷,因此又有“冰城”之称。

(板书课题:*10 冰城)2、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课文,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请根据你对哈尔滨的了解完成填空我最喜欢哈尔滨的(),因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建筑、太阳岛、松花江、冰灯、冰雕……)3、是呀,在中国的版图上,黑龙江省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只天鹅的项,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说明:对于这座城市的风光、历史等介绍,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这一填空设计,既让学生交流书本与课外的已知信息,又让学生留下整体感知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2、个别生读2——9节,注意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音3、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4、师小结: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第课《冰城》

第课《冰城》
板书设计:
冰城
夏天 建筑 太阳岛
哈尔滨 堆雪人 打雪仗
冬天
(冰天雪地) 玩爬犁 游冬泳
看冰灯 看冰雕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冰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描写了我国著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
4、怪不得作者会感到自己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说明:
此环节设计中摒弃了详细分析,逐句品读的方法。而以学生讨论,质疑,交流为主,帮助学生归纳主要问题,通过解疑,达到完成教学基础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双重目标。
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ﻫ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并试着背诵
2、 哈尔滨的景色迷人,引来无数的游客,也使多少人流连忘返。如果你去冰城游玩,你最想去哪里? 并谈谈你的感受。【课后练习】
三、领略美景,深入学习
(一)默读第二小节,学生质疑
1、归纳学生问题:哈尔滨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它的冬季而著名,这里为什么还要写哈尔滨的夏季的景色呢?(学生交流)
2、结合学生交流,学生课外资料的补充。师出示课件,深化理解:
的确,哈尔滨人文历史悠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于一身,融合中外文化精要于一城。各种建筑将市区装扮得多姿多彩,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哈尔滨的夏天气候宜人,绚丽多姿,别具迷人魅力,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美丽的松花江宛如一条彩带,给城市增了无限风光。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东北虎林园,以及以全国第一条儿童铁路而出名的儿童公园更是远近闻名。幽雅静溢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引得中外著名歌唱家,音乐家纷来献艺,使哈尔滨赢得了“北方音乐城”的美誉。难怪同学们觉得哈尔滨的夏天值得一写。

冰城说课稿

冰城说课稿

冰城说课稿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冰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描写了我国着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

 文章紧扣了哈尔滨最富有特色的冬天娓娓道来。

文章第3—9节具体描述了冰雪世界中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

最后一节对全文做了总结——“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识字,在课堂中也可结合朗读反馈加以检测。

当然一些字词,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重点指导。

部分词语还需联系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

 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冰城》课件【三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冰城》课件【三篇】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冰城》课件【三篇】【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记忆字形、理解词语,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

2、在学习任务单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习体会阅读景物的文章,不仅要关注作者看到的,听到的,还要关注作者的感受。

4、继续学习写景课文的阅读方法,感受哈尔滨景色的迷人和对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的赞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写景的文章。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冰城哈尔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出示中国地图,这里就是哈尔滨为什么称哈尔滨为冰城呢?请你结合预习时对补充材料的了解说说原因?学生交流补充材料:哈尔滨是中国的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北部地区,这里冬季漫长寒冷,冬长夏短,四季分明。

极端气温为36.2℃,最低气温为-41℃。

结冰期长达190天,素有“冰城”之称。

二、检查预习、理清结构。

师——这样一座特别的城市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相信大家通过预习一定有所了解了,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

1、学习第1节师引读——在作者眼里哈尔滨是一座人尽皆知的美丽城市,被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出示黑龙江省地图哈尔滨是一座像明珠一样美的城市2、我们发现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第1节,第一小节实际就是全文的总起句,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围绕“美丽”,作者先介绍了哈尔滨夏季的美景,这对应的是课文的第2小节,接着介绍了哈尔滨冬天的美景,这是在课文的3---9小节,那第10节起什么作用呢?总结,呼应第一节。

▲总结——现在我们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结构顺序就是总分总,写景的课文一般都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条理比较清楚。

三、研读课文、学习2----9节师——(指板书)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哈尔滨夏天和冬天的景色,作者更爱哪个季节?从哪发现的?交流——然而,我更爱哈尔滨的冬天。

1、学习第2节(1)既然这么爱冬天,为什么作者还要花笔墨来描写夏天的哈尔滨呢?我们先来看看哈尔滨的夏天是什么样的?(2)引读课文的第2小节,用一、两个词概括你对哈尔滨夏天的印象?▲总结——是啊!夏天的哈尔滨都如此令人神往,这么美好,可作者却不满足,说他更爱哈尔滨的冬天,说明这哈尔滨的冬天在作者眼里美上加美,更有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冰城(第十册)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赵美红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的字音,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3、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4、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理解“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运用字典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的风景、历史等。

[教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位于中国东北的城市——哈尔滨,历史悠久,景色迷人,历来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由于哈尔滨是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所以冬季长,夏天短,一年中有很长时间都比较寒冷,因此又有“冰城”之称。

(板书课题:*10 冰城)2、课前同学们自读了课文,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请根据你对哈尔滨的了解完成填空我最喜欢哈尔滨的(),因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建筑、太阳岛、松花江、冰灯、冰雕……)3、是呀,在中国的版图上,黑龙江省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只天鹅的项,它被人们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说明:对于这座城市的风光、历史等介绍,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的一开始就运用这一填空设计,既让学生交流书本与课外的已知信息,又让学生留下整体感知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2、个别生读2——9节,注意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音3、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4、师小结: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说明:理清文章脉络,使学生学习文本的同时,了解作者写作的方法,也为学习文章重点环节奠定了基础。

三、领略美景,深入学习(一)默读第二小节,学生质疑1、归纳学生问题:哈尔滨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它的冬季而著名,这里为什么还要写哈尔滨的夏季的景色呢?(学生交流)2、结合学生交流,学生课外资料的补充。

师出示课件,深化理解:的确,哈尔滨人文历史悠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于一身,融合中外文化精要于一城。

各种建筑将市区装扮得多姿多彩,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的夏天气候宜人,绚丽多姿,别具迷人魅力,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美丽的松花江宛如一条彩带,给城市增了无限风光。

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东北虎林园,以及以全国第一条儿童铁路而出名的儿童公园更是远近闻名。

幽雅静溢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引得中外著名歌唱家,音乐家纷来献艺,使哈尔滨赢得了“北方音乐城”的美誉。

难怪同学们觉得哈尔滨的夏天值得一写。

3、引读第二节。

(二)师:夏季的冰城真是令人神往,但作者更爱哈尔滨的冬季。

1、出示:“不只是是在公园,就连街道上、院门口,也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使严寒的冬季也变得温暖热闹。

”2、读句子,质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为什么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严寒的冬季变得温暖热闹呢?”3、抓住“温暖热闹”,默读课文3-9小节,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说说。

4、师生交流并朗读,来体味冬季哈尔滨冰天雪地之中,儿童玩耍的快乐,热闹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温暖和热闹。

(随学生交流,板书)5、小结:勤劳智慧的冰城人民进一步挖掘冰雪热能,开发冰雪资源,以蜚声中外的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了以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把让人畏惧的冰雪变成了宝贵的自然资源,给冰城之冬增添了盎然的春意。

哈尔滨之冬不再寂寞,哈尔滨的冬天热了起来。

(三)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1、主要问题:作者说他生活在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哈尔滨的人们勇敢又体现在哪儿呢?2、生交流。

2、读课文第五小节,想像一下松花江上人们驾驶着爬犁从十几米的高处飞奔而下,冬泳的人们破冰而出的情景。

3、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说什么。

师:滑雪、冬泳和冬浴,冰灯与冰雕,成为哈尔滨人性格与智慧的组成部分,它展示了哈尔滨人崇尚勇敢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及生活情趣儿。

4、怪不得作者会感到自己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说明:此环节设计中摒弃了详细分析,逐句品读的方法。

而以学生讨论,质疑,交流为主,帮助学生归纳主要问题,通过解疑,达到完成教学基础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双重目标。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并试着背诵2、哈尔滨的景色迷人,引来无数的游客,也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去冰城游玩,你最想去哪里?并谈谈你的感受。

【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冰城夏天建筑太阳岛哈尔滨堆雪人打雪仗冬天(冰天雪地)玩爬犁游冬泳看冰灯看冰雕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冰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以“总——分——总”的结构,围绕着第一节“我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尽人皆知的美丽城市,它被誉为‘天鹅项上的一颗明珠’。

”描写了我国著名的城市哈尔滨的美丽景色,让人阅读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对这座城市的优美恋恋不舍。

文章紧扣了哈尔滨最富有特色的冬天娓娓道来。

文章第3—9节具体描述了冰雪世界中玩耍的孩童,热闹的松花江畔,栩栩如生的冰灯、冰雕,这一切尽现了冬日哈尔滨的迷人。

最后一节对全文做了总结——“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骄傲!”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主识字,在课堂中也可结合朗读反馈加以检测。

当然一些字词,也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重点指导。

部分词语还需联系上下文,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

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学会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品词析句等方法理解课文的中心,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教学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不论是情境创设,激发问题意识,还是学生合作交流,都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列举讨论中思考感悟文章主题,在彼此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技能的建构和生成。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犷、迭、犁、栩、霓、浃”等字的字音,在语言环境中积累“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跃跃欲试”等词语的含义。

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能读准““犷、迭”等易错的字音;注意“霓、袖”等几个易写错的字的写法;在语境中理解“典雅、袖手旁观、栩栩如生”等词语的含义。

生字教学不可忽视,即使在高年级也是如此。

教师可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有针对性地指导。

解决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更好理解文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标二:学习按“总分总”的结构理清课文脉络。

入选小学课本的作品,文字均经过反复推敲,很多都是名家名篇,几代人诵读,堪称经典。

因此我们不仅要仔细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家笔下流淌着的感情,学会“批文入情”,更要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

目标三:继续提高默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学期第一单元,就要求学生提高默读速度,养成“读与思”相结合的习惯。

这一训练要求仍将在第二单元贯彻落实。

本课作为阅读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后,合作深入学习,从而达到自主阅读,自我感悟的目的。

目标四:欣赏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文章字里行间彰显的是哈尔滨夏冬的美丽景色,使人感受它的迷人和壮阔。

通过交流,感情朗读,学生体会着冬季哈尔滨虽是冰天雪地,但儿童玩耍的快乐,美丽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是无尽的温暖和热闹,从而也更能理解“生活在这些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我感到非常骄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无比的自豪与骄傲之情。

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一)抓住文中的主要写作结构,整体进入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们注重的是研读文本,要求学生读懂作者写的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长期以往,学生只知写什么,而不知怎么写,一旦自己落笔作文便无从下手。

因此在课堂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笔下流淌的人间真情,感受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还要带领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顺序,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长期训练,学生不仅知道作者写什么,还知道了怎么写,这样就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了。

本课教学中,我以“课文描写哈尔滨美丽风光的是那几小节”?1和10节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两个小问题自然地带领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结构。

并使学生明白在写景文中,常常会运用总、分、总的写法,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部分更加详实。

(二)抓住学生质疑的关键问题,突破重点。

作为阅读课文,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摒弃了详细分析,逐句品读的方法。

而以学生讨论,质疑,交流为主,帮助学生归纳主要问题,通过解疑,达到完成教学基础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双重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本文有三个学生较为集中的问题。

问题1、哈尔滨被称为“冰城”,是因为它的冬季而著名,这里为什么还要写哈尔滨的夏季的景色呢?问题2、为什么处处可见冰雕雪堆的春景,严寒的冬季变得温暖热闹呢?问题3、作者说他生活在勤劳、勇敢的人们中间,哈尔滨的人们勤劳、勇敢又体现在哪儿呢?通过问题1的讨论交流,及教师的媒体资料交流,学生了解了哈尔滨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更感受到哈尔滨的夏天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过问题2的提出,学生将课文3—9节细读,体会着冬季哈尔滨虽是冰天雪地,但儿童玩耍的快乐,热闹的松花江畔,那栩栩如生、形态万千的冰雕、冰灯都给冬日的哈尔滨带来的温暖和热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