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雨巷》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

《雨巷》导学案学生版《雨巷》导学案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展示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把握“丁香”这一意象,体会本诗情感。

2、欣赏本诗,把握反复、排比两种修辞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小组研讨——展示评价——总结点拨——训练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样的心灵看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

三、自主探究:1、作者背景:戴望舒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出身于职员家庭。

《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叶圣陶送给他“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诗歌,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加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1928回到上海,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

曾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抗日战争、太平洋战争,辗转漂泊,但从未放弃过译、著工作。

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

”,这首诗约作于风云动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2、“知人论世”是诗歌的一种鉴赏方法,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的经历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诗歌情感。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一个诗人情感的载体——意象,作者运用这个意象,也就是想借它来传达自己相同的情感。

意象:“丁香”的代表意——孤高、美丽、忧愁。

3、请你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情感。

4、情感探究:(1)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和这个特定的意象的含义后,再来品味这首诗。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2)作者到底想借助“丁香”这个意象表达什么情感呢?并结合书后第二题与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

体会本诗情感。

(自由朗读后小组讨论并记录)(3)请把你对本诗情感的体会与你全班同学分享。

《雨巷》通过对的描写,创设了一种的意境,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四、内化巩固:1、明确以下手法:①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②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学生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判断出诗歌的意象,能理解意象传达出来的意思2、能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人蕴含在诗中一情感。

3、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背景简介】《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戴望舒在抗战时期他从事革命文艺工作,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在这首雨巷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个人经历】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疤痕,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

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爱情之花终未结果。

【作品简介】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诗人,翻译家。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浙江省杭州人。

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与20世纪20年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丁香】丁香它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代表,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百合象征着和平,莲花意味着高洁。

丁香又名“百结”: 极为耐旱,不娇惯,即使长时间不下雨,照样也能存活。

性喜沃土,但要植于贫瘠之地,照样也能茁壮生长,生命力可谓强矣。

丁香花开于仲春时节,呈百色或紫色,花形为结状。

颜色都不轻佻,美丽/高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们的青睐。

淡雅清丽,坚韧顽强。

丁香花姿娇好,却极易凋谢,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不已,说它是愁品。

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体验、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分析解读“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1、意象的深刻内涵2、作者的情感解读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疏通字词,诵读全文。

2、“雨巷诗人”戴望舒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雨巷课文预习导学案

雨巷课文预习导学案

雨巷课文预习导学案雨巷这篇课文是同学们即将要学习的文章,那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事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宗旨?一起来看看店铺整理的雨巷课文预习导学案,希望对您有用。

雨巷课文预习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知识的回顾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三:新课讲解1、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雨巷》学案(精品)【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

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

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

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1、作者生平简历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着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着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朦胧的情境美。

自主认知:1.字词积累,给下列词语注音并释义。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2.诗句积累芭蕉不展丁香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鸟不传云外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_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

合作探究:1.诗歌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你认为主要意象是哪些?2.诗人笔下的“雨巷”是什么样的呢?有着这些特征的“雨巷”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受?“雨巷”这一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诗人并没有对“油纸伞’做过多具体的描写,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意象的?4.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而不说成梅花姑娘或菊花姑娘呢?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5.“我”为什么会忧郁、孤寂、彷徨、哀怨、惆怅、迷茫?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巩固·练习1.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下面问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②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2.对于《雨巷》一诗中的“丁香姑娘”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我”;有人说是“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关于《雨巷》教案(通用12篇)

关于《雨巷》教案(通用12篇)

《雨巷》教案关于《雨巷》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案篇1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重难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导入课文一、朗读体会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

上单元的“点击链接”里提到了“朗读的要领”,请尝试一下,揣摩朗诵的技巧,读出美感来。

①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②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③学生再读;(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一)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
设计:宋长生审核:高一语文组时间;2011.9.2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知识链接
一、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如月亮、寒蝉、鲜花等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

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雨巷》。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全诗赏析
1;有表情朗读并背诵这一首诗
A;读准加点字注音
彷徨()寂寥()彳亍()()惆怅()()颓圮()撑着()
B、理解词语
(1)彳亍:慢步走,要走不走的样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寂寥:寂静、空旷。

(4)惆怅:伤感、失意。

(5)颓圮:毁坏、倒塌。

C、读准节奏,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

2、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3、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 不是一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4、“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5、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7、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8、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9、试概括本诗的特点,(先分组讨论,再归纳总结)拓展研究
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作业设计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学习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