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 附答案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雨巷【学习目标】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1.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wǎn ch?u liáo 彷( ) 凄 (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 )惜 ( )傥 ( )廓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颓圮:.【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1【课堂探究】1.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仔细读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雨巷:悠长寂寥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我:孤独、彷徨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雨巷

《诗两首》导学案《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晨读在线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
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
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
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原名戴梦鸥。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结:结.实()结.构()欣赏诗歌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二、鉴赏形象: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总结意象的意蕴: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般的姑娘: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高中课内阅读】 雨巷学案及答案

【高中课内阅读】<< 雨巷>>学案及答案雨巷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 .介绍作者,了解诗歌内容(知识目标)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及其展示的对追求的态度(情感目标)【知识链接】1 .作者和背 <<雨巷>>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介绍作者,了解诗歌内容(知识目标)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及其展示的对追求的态度(情感目标)【知识链接】1.作者和背景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梦鸥,中国三十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即月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飞廉即风神).1929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73月,因宣传geming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保释后又遭通辑,他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
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
《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2.意象和意境: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它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
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意象离不开意境【走进课文】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分层次,试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 .)2.再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最主要的这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3.“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雨巷是一首政治诗,有人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还有说它是一首哲理诗,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4.从节奏音韵等方面说说这首诗美在何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

戴望舒《雨巷》导学案(2)戴望舒《雨巷》导学案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雨巷》参考答案:预习:2、押韵、节奏缓慢、反复(反复手法的运用巧妙拉长诗歌的内在情感,使情感的表达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增添诗歌的音乐美) 课堂探究1、惆怅2、浓浓的愁绪笼罩3、意象分析:她穿着……她……走着她的容貌……她的神情……她的声音……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总结特征:如花般美丽,满带着忧愁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特征:幽深、寂静、朦胧“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特征:孤独迷茫忧愁寂寞有追求三个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明确:“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思路: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 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 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油纸伞特征:复古、怀旧、神秘、迷蒙4、示例:雨巷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窄窄长长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的历史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如蛇般蜿蜒向前,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静默的站着,站着……雨,越发的细密了评价: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小巷,一条条纵横交错,像埋在衰老肌肤下的血管,深嵌在高高山墙和翘起的屋檐下,演绎一股苍凉之气很少有阳光直射进巷子里,被摩挲得溜光的青黑石径终年湿漉漉的,似抹了一层油,斑斑苔藓从砖缝中冒出,在巷壁上抹上一层暗绿姑娘一袭紫裙,默默的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太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5、长长的青石板路,悠长、悠长的巷子,它是如此的幽深,如此的空寂,加上蒙蒙的细雨,更平添了几分凄清、几分朦胧;油纸伞,一件普普通通的灰色的雨具,本来就是复古、怀旧、神秘、迷离的象征,它和雨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又是那样的自然;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一个年轻人正是撑着这样的油纸伞独自在风雨中彷徨,他是那样的孤寂又是那样的迷茫;雨巷的尽头是篱墙,颓圮的篱墙,它是如此的破败又是如此的荒凉;一个美丽的面带愁容的姑娘,像梦一样,轻轻的向我走来,可是却与我擦肩而过,又像梦一样的轻轻的走了,直至消失在雨巷(说明:要注意语气的低沉、舒缓,要带有强烈的感情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特征:凄清、忧愁、朦胧更主要的是一种凄美二、赏析1、结合背景:诗人一直追求着美好的理想,并积极的投入战斗,但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对自己的追求与拯救时代的希望产生了质疑旧的奋斗失败了,而新的希望又在哪里?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在这种迷惘和探寻中,新的道路尚不明确,因此,象征他追求和理想的丁香姑娘也不会很明朗、阳光,而是笼上了忧郁、飘忽、迷离的特色本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诗人内心的沉郁和彷徨反映在笔下的物象上,就形成了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忧郁美丽的丁香姑娘结合诗歌、诗人年龄:表现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愁绪诗歌本身情感的不确定性使读者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使得本来就朦胧的情感变得扑朔迷离,增添了诗歌的朦胧美,诗歌在情感方面也就具有了独特的美感三、课内练习:“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四、课外拓展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5、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何理解这句话①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②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③ 另外,语言上用叠句的手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增强诗的节奏美,强调突出描写对象,加强氛围,悦耳和谐的感觉。
《雨巷》自制学案带答案.doc

《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意境。
2、品味艺术,探究内涵,。
3、背诵本诗。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自主学习】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写出相应汉字。
寂寥()彷徨()()彳亍()( )惆怅()()颓圮()( )chou yuan ( )( )qTwan ( )()mi ma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寂寥:彷徨:彳亍:颓圮:【文本探究】1、朗诵诗歌,划分层次,试用第一人称简单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2、说说这首诗有哪些意象?最主要的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3、诗歌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雨巷是一首政治诗,有人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还有说它是一首哲理诗,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延伸】(参看课后练习第四题)【课后练习】1、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2课诗两首《雨巷》狭长深邃的古巷老宅,由静默的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各家各户或紧闭或略张的木窗……有雨淅沥,击打了这条古巷如许经年。
这条雨巷,是如此的宁静幽远。
透过《雨巷》,我似乎看到一个对理想无比热切的青年在其中寻找,是雨巷中寂然清苦的丁香般的姑娘吗?抑或是理想的缩影,才如此稍纵即逝,可望而不可即?时间仿佛凝结于此刻,我看到,在生活的雨巷里,那个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希望,执着地立于雨中……《再别康桥》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的诗歌多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风明朗、真挚。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为《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2.徐志摩(1897~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人、散文家。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北京),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因而遇难。
在语言特色上,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充满浪漫色彩。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雨巷》导学案一、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有表达技巧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学习重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诗歌所用表达技巧【学习难点】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清单】1、辨识加点字音,关注画线字形:彷徨..(páng huáng)寂寥.(liáo )惆怅..(chóu chànɡ)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凄清2、词语释义:①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②哀怨:悲伤怨恨③静默:寂静,不出声;肃立不作声④凄婉:形容声音凄切婉转二、教材探究:1、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学习法文,在文学上受到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9年,其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一诗成为他的成名作,诗人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其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又因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所以诗歌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积极。
(2)了解背景《雨巷》产生于1927年夏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巅峰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出现。
《雨巷》就是他们这种心境的反映。
(3)信息链接A、丁香花,开在仲春,色白或紫,外形单薄细弱,易凋谢,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他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成为写愁的传统意象,是美丽、孤高、忧愁的象征。
B、丁香是愁品唐代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之父)用它来表现愁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
《雨巷》导学案答案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4、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
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
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
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5、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6、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
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
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
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
深的美感。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ǎng)枸杞(q 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
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
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
愁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