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主备赵德霞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诗的诗情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1、朗读感悟法2、讨论法、点拨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音韵美,,把握诗歌意象美。

2、领会作品蕴涵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储备读课文,把你不认识,不明意义的字、词语,通过查找工具书把它们整理积累出来。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多了雄健质朴、浑厚有力的骨感,如《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

三、这首诗和前面的《沁园春长沙》不同,是现代诗歌,请同学们查资料,初略的了解其特点。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

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

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

《雨巷》教案八篇《雨巷》教案八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朗读、背诵全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日本著名作家青冈卓行披文入里,从独特的视角欣赏到了维纳斯雕像的神韵之美,也学会了如何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欣赏艺术的美;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眼光,走进戴望舒先生朦胧优美的诗境,沐浴诗的光辉,接受诗歌艺术的陶冶吧!【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戴望舒1.请一位同学根据预习简要介绍戴望舒,另一位同学予以适当补充2.教师精要简评(屏幕显示)二、走进“雨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情调,理清思路,1.教师明确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重点字音检测(课件展示)2.个性化朗读(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安排两位同学读全诗)(2)阅读评议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3)学生在评议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展示阅读。

3.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学生观看视频,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诗歌4.交流视听感受,学生结合预习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1)从诗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2)从诗文朗诵及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调?(朦胧、忧伤、凄婉动人)(3)理清诗文思路[找出体现思路的语词](教师依次逐步屏显下列内容)我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我(追求)飘过我身旁到了篱墙(照应)走尽雨巷……我希望飘过丁香姑娘(继续追求)思考讨论诗歌意象虚幻性。

问题:诗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样德方式出现的?[学生答问]:“希望”一词自始至终,表明诗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状态下的虚幻追求“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雨巷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雨巷

《诗两首》导学案《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5.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难点、重点
1. 学习象征的用法。

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六、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 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 通过细节进一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1. 进一步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2. 深入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3.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4. 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诵才华,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七、课后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语言和意境。

2. 分析文中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雨巷”、“油纸伞”等。

3.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自己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

《雨巷》导学案共3篇《雨巷》导学案1导学案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工具,它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深入探究一个文学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本篇文章以《雨巷》为例,将介绍一个完整的《雨巷》导学案。

1. 感受雨巷的气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雨巷》的世界,我们可以先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片或者其他艺术形式来感受雨巷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一下雨巷的样子,用形容词或诗句来描述它的氛围。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雨巷》的主题。

2. 理解《雨巷》的主题在讨论《雨巷》的主题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雨巷》是一首描写什么情感的诗歌?”“作者在《雨巷》中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和思想?”等等。

通过让学生自主发挥和讨论,让他们理解《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学习诗歌技巧学生还应该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比如韵脚、节奏、修辞手法等等。

通过让学生了解这些技巧,可以提高他们对《雨巷》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写出自己的诗歌作品,加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4. 探讨诗歌的背景《雨巷》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柳永之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雨巷》时,我们应该将这首诗歌放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背景下来看待。

就这首诗歌的产生、作者、风格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懂得诗歌也是依附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5. 拓展阅读学习《雨巷》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选择一些与《雨巷》相关的作品,比如“越女剑”、“春江花月夜”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雨巷》导学案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雨巷》这首诗歌,包括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学习一些诗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雨巷晨读在线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赏析】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渴望和他想见,眺望远处,发现玉梯横断,被阻隔而无法相会。

眼前芭蕉顶部长出的新叶还未舒展开来,丁香的花蕾仍然含苞待放。

它们在清冷的春风里,样子就像各怀心事一样,各自愁眉不展。

就像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含蓄委婉的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

原名戴梦鸥。

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我残损的手掌》。

背景介绍:《雨巷》创作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热的革命高潮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出现新的希望,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预习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彷徨.()寂寥.()彳亍..()凄婉.()颓圮.()..()惆怅巷:雨巷.()巷.道()悄:悄.悄()悄.然()结:结.实()结.构()欣赏诗歌一、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思考一下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二、鉴赏形象: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诗歌中的意象总结意象的意蕴: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般的姑娘: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雨巷》 导学案

《雨巷》 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韵律、节奏、语言等方面。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如“雨巷”“丁香姑娘”等。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其音乐美和绘画美。

2、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内涵。

(2)探究诗歌的现代性和传统性的融合。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 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2、写作背景《雨巷》写于 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意象分析(1)“雨巷”: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巷?它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她象征着什么?(3)“我”:“我”在诗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艺术特色(1)韵律与节奏:分析诗歌的押韵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音乐美。

(2)语言特色:探讨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表现力。

(3)象征手法:诗歌运用了哪些象征手法?其作用是什么?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雨巷”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是否存在多种解读?2、交流分享:诗人的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六、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将《雨巷》与其他现代派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2、诗歌创作:模仿《雨巷》的艺术特色,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七、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雨巷》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诗歌通过独特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通用6篇)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吟咏品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把握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案中自学导引部分,整体感知诗歌 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读”——反复吟读,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三、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品味,感悟) “品”——分析意象,赏析语言;“悟”——把握形象,加深理解: 1、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的作用 (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低沉,迷濛,凄美的氛围) 2、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本诗的意境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暗淡朦胧凄迷的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3、品味下列诗句中划线词语或短语的好处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d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e她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例句分析a:反复辞格的使用好处是起强调作用,强调雨巷的幽深和深邃,和哀怨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形式上使语调舒缓) 4、诗歌中的姑娘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诗句来赏析 (这是一位清新淡雅,楚楚动人,轻盈空灵,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的形象) 5、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其他的姑娘? (结合丁香花的特点和本诗的感情基调分析;结合本诗的意境来分析;结合诗人内心的情感来分析;深化到本诗的主旨) 四、拓展提高: 任选《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小节改写为散文,要求符合本诗的意境,字数100字左右 (要求:语言优美,意象全面,意境吻合,符合感情基调) 五、小结: 在这梦一般的叹息中,在那幽幽的眼神里,我们欣赏完了戴望舒的雨巷,在诗歌的王国里我们深刻的体悟到了凄美的哀怨,在缪斯的殿堂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迷惘的时代,走出这种迷濛的忧郁,在生活中只要用心,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再次聆听专家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试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反复诵读两首诗歌,来体味两首诗的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一苇之航):①品读《诗经蒹葭》体味诗歌的节奏美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背诵《再别康桥》第一节和第七节,体味诗歌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将下面的一段散文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要求符合情境,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往何处? 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审编2013、8、31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维,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丁香意象:丁香的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彷徨()寂寥()惆怅()颓圮()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3、总结该诗在语音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4、背诵《雨巷》
合作探究
一、再读,读出感情,理解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2、听名家读,交流感受
3、探究: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2)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4、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5、多种美好的意境的组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雨巷》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氛围?
疑难突破
一、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个性的解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那为什么戴
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
巩固提升
品析《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