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伯牙鼓琴》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1500字《伯牙鼓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描写了中国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他的好友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才华。
下面为大家介绍《伯牙鼓琴》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伯牙好弹琴,闻钟子期琴音。
遂至楚阳江边岸,遥看钟子期在焉。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
伯牙*神游琴技动华夏,曲调凄凉酸而切。
钟子期剑指空中,右手按胸苦吟唱。
此谱珍而稀,惜不没于劲松节。
君何不学此调,两岸瞻看青山灭?【译文】伯牙善于弹琴,听到钟子期的琴音。
于是他来到楚阳江边,遥看钟子期在那里。
伯牙微笑着摇动琴弦,钟子期拔剑前来迎接。
伯牙的琴技奇妙精湛,音乐曲调凄凉而淋漓。
钟子期指着空中挥舞剑,右手按住胸口苦苦吟唱。
这首曲谱珍贵而稀有,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
先生你为何不学习这曲子,让两岸的山峰都俯首静听?【赏析】《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位音乐家的友情和才华。
这个故事以琴音为线索,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友情的珍贵。
整个故事贯穿一种怀旧的情怀,通过描绘伯牙听到钟子期的琴音后追寻的过程,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和对美好音乐的追求。
伯牙微笑摇琴,钟子期自拔剑以迎,这两个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两位音乐家的心境。
伯牙的琴技神奇,钟子期的剑舞动人,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了音乐和舞蹈的协调。
最后故事以钟子期激励伯牙学习自己的曲调为结尾,寓意着真正的友情是彼此的学习和帮助。
钟子期指出伯牙也能够将自己的琴技发挥得更好,这句话表达了钟子期对伯牙的赞赏和鼓励,也暗示了艺术家需要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
《伯牙鼓琴》通过琴音将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传递出来,表达了对友情和音乐的珍视。
它告诉我们,友情需要用心经营,艺术需要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美好的声音和生活。
小学文言文详解007伯牙鼓琴(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伯牙绝弦先秦:佚名原文:译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鼓:弹奏。
峨峨:高。
听:倾听。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
若:像……一样。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少选:一会儿,不久。
太山:泛指大山。
高尚。
一说指东岳泰山。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曰:说。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伯牙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终生不再弹琴。
衍生注释: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钟子期则是一个樵夫,但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悟性和欣赏能力。
赏析:这个故事表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伯牙的琴艺高超,通过他的琴声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而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悟,这种心灵上的契合是非常难得的。
故事也传达了知音的重要性,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作者介绍:关于《伯牙鼓琴》的具体作者已难以考证,它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知音的经典故事。
运用片段:例子 1:哎呀呀,你说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那可真是绝了啊!就像咱和咱最好的朋友一样,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啥!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懂,咱要是有这么个懂咱的人,那该多好呀!这世上能有几个像他们这样的知音呢?例子 2:嘿,你想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就能说像泰山在眼前,这得多厉害呀!咱平时说话有时候还得解释半天呢!他们这简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要是我也能遇到这么个知音,那我得高兴成啥样啊!例子 3:哇塞,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弹了,这是多么深的感情啊!这就好像咱失去了最最重要的东西一样,那得多伤心啊!真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份真挚的感情,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例子 4:你看那伯牙鼓琴多投入啊,心里想着啥都能通过琴音表达出来,钟子期也是厉害,啥都能听出来!这可比咱聊天有意思多了呀!咱有时候说话还说不明白呢,他们用琴就能交流,太神奇了吧!例子 5:哎呀呀,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真是让人感动啊!他们的知音之情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呢!咱啥时候也能遇到那么一个懂咱的人呢?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可得好好珍惜,绝对不能像伯牙失去钟子期那样遗憾终身啊!。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伯牙鼓琴体裁:文言文题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先秦描述:翻译: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原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原文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原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鼓琴的民间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二:思想内容“伯牙绝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谊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也是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赏析三:艺术特色《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伯牙鼓琴的注释

伯牙鼓琴的注释伯牙鼓琴的注释 1作品原文伯牙善鼓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作品注()释1、善:擅长,善于。
2、志:志趣,心意。
3、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4、峨峨:高耸的样子5、若:好像6、洋洋:盛大的样子7、所念:心中想到的8、必:一定9、得:领会,听得出10、之:代词或是结构助词"的“11、阴:山的北面12、卒(cù):通“猝”,突然。
13、援:拿,拿过来14、鼓:弹15、操:琴曲名。
16、穷:穷尽。
16、舍琴:丢开琴。
意思是停止弹琴。
17、逃:隐藏。
18、逃声:躲开。
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
逃,逃避。
作品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
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
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
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
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伯牙鼓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作品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作品注释1、鼓:弹奏。
2、听:倾听。
3、绝:断绝。
4、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5、曰:说。
6、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
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7、峨峨:高。
8、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9、若:像……一样。
10、少选:一会儿,不久。
11、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12、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13、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作品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作品鉴赏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作品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文言文】伯牙鼓琴翻译及中心思想

【文言文】伯牙鼓琴翻译及中心思想
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接下来分享伯牙鼓琴翻译及中心思想。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
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此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谊,以及知音难寻,珍惜知音的情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伯牙鼓琴》原文_文言文原文

《伯牙鼓琴》原文_文言文原文《伯牙鼓琴》原文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伯牙鼓琴》译文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
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
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
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
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伯牙善鼓琴重点字句子翻译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翻译: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翻译: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翻译: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翻译: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翻译: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翻译:。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译: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翻译:10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赏析:这个文言文是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指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伯牙是一个重义的人,钟子期是个重情的人,“伯牙绝铉”表达了两人的浓厚友情,也阐述了重情重义的道理。
反映了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再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朋友之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找到了一个好朋友不容易,我们要慎重对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人生在世,知音难得,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相互珍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作为一篇文化经典,探讨本文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习作业
1、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2、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导入。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3、作者简介(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
4、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板块二:自学指导,检查预习作业。
(一)展示预习成果
1、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板块三:感知文本,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板块四: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1、分小组讨论:伯牙三次弹奏的音乐里传达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俞伯牙
钟子期知音难得,知己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