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推荐】《春到沂河》教案
春到沂河说课稿

春到沂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春到沂河》。
一、说教材《春到沂河》是一首柳琴曲,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春到沂河》被安排在这个阶段,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乐曲中丰富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方面,我设定了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感受《春到沂河》的音乐情绪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聆听、分析、哼唱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在于:重点: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特点和风格,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难点:分析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变化。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音乐学习的成长阶段,他们对音乐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在音乐鉴赏和分析方面还相对欠缺。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三、说教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沂河岸边,感受春天的气息,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
2、聆听法:让学生反复聆听乐曲,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
4、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哼唱、演奏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聆听音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春到沂河说课稿

春到沂河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到沂河》。
一、说教材《春到沂河》是一首柳琴曲,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复苏的动人景象。
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山东民间音乐风格。
这首乐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还能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可以让学生了解柳琴这一民族乐器,拓宽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具体年级的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感知能力,但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但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柳琴的构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能够准确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感受其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哼唱、分析、演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春景,理解乐曲的音乐内涵;准确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体会乐曲中音乐要素的变化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柳琴演奏技巧的掌握。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沂河之畔,感受春天的美景,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柳琴的实物、演奏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柳琴的构造和演奏方法。
3、聆听分析法:引导学生多次聆听乐曲,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聆听乐曲,感受音乐的魅力,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
春到沂河音乐教案

春到沂河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春到沂河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沂河文化元素。
2. 能够演唱《春到沂河》这首传统民歌。
3. 学习和运用简单的乐器伴奏。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乐器:古筝、二胡、笛子等。
3. 课件或图片展示沂河的相关内容。
4. 歌曲《春到沂河》的歌谱和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沂河的美景,向学生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与沂河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沂河音乐的兴趣。
主体:1. 听歌学唱:播放《春到沂河》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教授歌词:将歌词分段逐句教给学生,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词语。
通过反复朗读和模仿,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发音和语调。
3. 合唱练习:分为小组或全班,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合唱《春到沂河》。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加入适当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4. 乐器伴奏: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筝、二胡、笛子等,并演示如何运用这些乐器进行歌曲的伴奏。
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尝试演奏乐器,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巩固:1. 分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进行伴奏,再加上合唱,进行歌曲的小组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才艺。
2. 评价和反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同时,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拓展:1. 学唱其他沂河音乐:介绍其他与沂河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沂蒙山小调》等,鼓励学生自主学唱,并进行比较和欣赏。
2. 制作沂河音乐手工:引导学生用纸、画笔等材料制作与沂河音乐相关的手工作品,如沂河的画卷、乐器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沂河的背景和音乐,激发学生对沂河音乐的兴趣。
通过听歌学唱、合唱练习和乐器伴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春到沂河》这首歌曲。
通过小组表演和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春到沂河》|苏少版

(4)听 辨演奏乐器。
(5)多维感悟 ,体验新知
修改意见
教
后
记
长乐镇小学音乐课时教案纸
学校:小学班级:三年级姓名:第册第单元
课题
春到沂河
第1课时
实施时间
月日
类别
教具
教法运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和学唱《沂蒙山小调》,让学 生熟悉歌曲旋律,从而加深对《春到沂河》的理解与感受。
2、通过欣赏《春到沂河》并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提高音乐感受和音乐 表现能力。
重难 点
欣赏并感受《春到沂河》所表现的内容。
通过师生欣赏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板 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过Leabharlann 程1.教唱歌曲激发兴趣
(1)教师表演,创设情境:
教师现场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创设音乐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现场演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交流听 后感受,回答歌曲 情绪。
(3)教唱歌曲。
(4)初步演唱 歌曲的第一段。
2.欣赏乐曲 多维感知
(1)初听乐曲《春到沂河》利用课件进行展示。(点击课件,只有音响,没有图象)【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聆 听乐曲,充分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和 想像力】
(2)感受情绪
春到沂河教案

春到沂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春天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沂河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3.学习沂河风俗、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春天与沂河春天是大自然的一个美丽季节,也是沂河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们将通过学习春天与沂河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主要内容包括:•沂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沂河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沂河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2. 沂河风俗与民间艺术沂河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我们将重点介绍沂河的风俗和民间艺术,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主要内容包括:•沂河的传统节日•沂河的民俗艺术表演•沂河的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3. 沂河的传统习俗沂河的传统习俗是沂河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和学习沂河的传统习俗,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社会传统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主要内容包括:•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清明节的扫墓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三、教学方法与步骤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片和地理位置介绍,激发学生对沂河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讲解,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风俗特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探讨和总结沂河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民俗艺术或传统习俗作为主题,进行调研和展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点评,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沂河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和活动的质量以及学生的课后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变化,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灵活调整。
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听:春到沂河 美丽的村庄 晓风之舞》教案

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听:春到沂河美丽的村庄晓风之舞》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春到沂河美丽的村庄晓风之舞》选自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和学唱这三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中国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欣赏和学唱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乡村生活和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渗透。
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注重个体表现和集体协作,对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充满好奇。
三. 教学目标1.感受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理解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欣赏和学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感受和理解乡村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2.学会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和学唱。
3.运用音乐元素创作具有乡村特点的短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乡村春天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乡村美景。
2.示范法:教师示范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音乐欣赏和学唱,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创作法:引导学生运用音乐元素创作具有乡村特点的短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音乐教材、钢琴等教学设备。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4.乡村特点的短曲创作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乡村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氛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春到沂河》、《美丽的村庄》、《晓风之舞》三首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纠正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表演,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苏少版音乐四下第二单元春到沂河说课稿

苏少版音乐四下第二单元春到沂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春到沂河》是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歌曲采用了2/4拍,节奏明快,旋律起伏,富有感染力。
歌词中描绘了沂河两岸春天的美景,如柳絮飘飞、桃花盛开等,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于歌曲的演唱、欣赏和分析都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音乐表现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如音准、节奏、感情等方面。
此外,学生对于家乡的美景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歌曲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春到沂河》。
2.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态度。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能够流畅地演唱《春到沂河》。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力的处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想象和感受春天的美景中学习歌曲。
2.运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意识。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采用示范法、引导法等,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歌曲学习: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和音乐表现力的处理。
分组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3.歌曲分析:讲解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4.歌曲演唱:学生进行歌曲演唱,鼓励他们大胆表现,提高音乐素养。
5.音乐活动:结合歌曲内容,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如舞蹈、朗诵等,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春天的美好和家乡的热爱。
小学音乐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听:春到沂河 美丽的村庄 晓风之舞》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苏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听:春到沂河美丽的村庄晓风之舞》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新设计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体验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去郊游的欢乐心情,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用轻盈、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歌颂大自然的美景。
并自主为歌曲的旋律设计力度、音色的变化。
3.知识与技能:认识顿音记号(▼),重音记号(>),以及对弱起和休止节奏的正确把握与演唱。
3学情分析
歌唱教学最大的目的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感染。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他们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田野在召唤》这首歌中同音反复、八分休止符以及切分节奏的运用,极富动感,但是要想表达的非常完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课从横向的谈话律动入手,紧扣纵向的“情感”二字,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已触发的内容出发,在无痕的活动中得到美的体验。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难点:附点、休止符、歌曲前后力度、情绪的变化。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田野在召唤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律动体验快乐的心情
师: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大家去园博园郊游,请说一说当时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到沂河》教案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是一首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蕴含希望的季节。
这首柳琴独奏曲正是描绘位于山东的沂河两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万物生辉的动人景象;表现了在田间愉快劳动的人们对丰收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
乐曲采用了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素材,加以提炼和发展而成的。
民歌音调分别在引子和第一部分中作节奏拉开和紧缩的处理,描绘了沂河两岸的大好春色,以及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
第二部分的旋律由中板转慢板,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为基调,加以演变发展。
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润饰曲调,使音乐更富韵味,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一优美如歌的段落同其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热烈、快速,以活跃、强烈的音响,表现了欢腾的场景。
柳琴在乐曲尾部充分发挥了“夹扫”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强而有力的和音衬托下,渲染了异常热烈的气氛。
2、本课学习认知了高音弹拨乐器——柳琴,它外形如琵琶,略小。
是山东、江苏、安徽一带流行很广的民间乐器,也是柳琴戏及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柳琴的音色清脆、明快,音域广,音量大,效果热烈、粗犷,在乐队中担任主旋律声部,有很佳的效果。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欣赏课,根据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学设计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音乐需求,采用了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的赏析之中。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欣赏内容丰富,需要视听结合完成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学唱《沂蒙山小调》,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从而加深对《春到沂河》的理解与感受。
(二)通过欣赏《春到沂河》并认识民族乐器柳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
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提高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欣赏并感受《春到沂河》所表现的内容。
(二)通过师生欣赏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教唱歌曲激发兴趣——欣赏乐曲多维感知——创设情境了解沂河——复听乐曲划分段落吹奏竖笛熟悉主题——知识拓展理解标意——课堂反馈自我评价——课堂小结深化德育(二)教学过程设计。
1、教唱歌曲激发兴趣:
(1)教师表演,创设情境。
教师现场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创设音乐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现场演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交流听后感受,回答歌曲情绪。
(3)教唱歌曲。
(4)初步演唱歌曲的第一段。
2、欣赏乐曲多维感知:
(1)初听乐曲《春到沂河》利用课件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聆听乐曲,充分发展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
(2)感受情绪。
(3)根据乐曲的快慢、强弱,发挥想象。
(4)听辨演奏乐器。
(5)多维感悟,体验新知。
①为乐曲命名。
教师:你们能根据乐曲所表现的情景为它起个曲名吗?(学生回答)刚才大家起的曲名与乐曲的意境都很贴切,这首乐曲作者起名为《春到沂河》,你是怎样理解春到沂河的?这个春不仅表示四季中的春,还表示一种喜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
【设计意图:充
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②认知柳琴。
在刚才的欣赏中谁听辨出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生略)它是用弹拨乐器柳琴演奏的,为了让大家对柳琴有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就请到我的乐器收藏室来认识认识柳琴吧!(进行课件展示)【设计意图: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认知柳琴。
】教师提问:柳琴的音色是怎样的?有几根琴弦?你能模拟演奏一下吗?(生略)
③实物展示,丰富体验。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柳琴)今天教师为大家带来一把柳琴,请同学们近距离的来观看、触摸。
【设计意图:通过近距离接触弹奏乐器,丰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
3、创设情境了解沂河:
刚才我们联想的这么多的美景,下面我们就听着《春到沂河》这首乐曲到沂河去看一看!(点击课件,观赏沂河风光,教师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是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
4、复听乐曲划分段落:
在了解沂河、认识柳琴的基础上,复听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并通过模拟弹奏、舞蹈、打击节奏、哼唱等表现形式来进行表演,充分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力度及音的高低变化,进行乐曲的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演,使学生的聆听、感受能力在体验、参与中得到提高。
】
5、吹奏竖笛熟悉主题:
教师让学生利用竖笛学习音乐主题,熟悉巩固乐曲主题,加深对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利用吹奏曲谱的学习方法,加深对音乐主题的熟悉。
】
6、知识拓展理解标意:
向学生讲解音乐的标意性。
【设计意图:向学生说明音乐的想像是多维的,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
7、课堂反馈自我评价:
(1)学生谈收获。
(2)师生谈感想。
(师)2005年天津民族乐团还走出国门,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了这首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并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风采,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生略)【设计意图: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所巩固,一方面是对所学知
识的一种梳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
8、课堂小结深化德育: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民族音乐及民族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希望大家不仅是民族音乐的欣赏者和表演者,更应是它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民族音乐文化,让我国的民族音乐之树永远常青。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