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合集下载

胃癌的知识点

胃癌的知识点

胃癌的知识点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常规疗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

了解胃癌的知识点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胃癌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1.胃癌的定义胃癌,又称胃恶性肿瘤,是指起源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

胃癌可分为多个类型,包括腺癌、黏液癌、平滑肌肉层肉瘤等。

2.胃癌的病因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习惯、菌群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烟草和酒精滥用等习惯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3.胃癌的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与基因突变、炎症反应、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等多个因素相关。

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持续性胃炎,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4.胃癌的临床表现胃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可出现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晚期胃癌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黑便等症状。

5.胃癌的诊断胃癌的诊断通常包括胃镜检查、组织活检、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组织活检可以确定是否为癌组织。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和胃泌素释放肽(GRP)等。

6.胃癌的治疗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部分胃切除、全胃切除等方式进行。

放疗和化疗主要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7.胃癌的预防预防胃癌的关键在于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同时,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滥用,保持适量运动,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

总结: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了解胃癌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菌群感染、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预防胃癌主要从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入手。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通过胃镜检查、组织活检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以进行准确诊断。

胃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胃癌课件: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分析

胃癌课件: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分析

四、胃癌的分类和分期
胃癌根据病理学特征和分期系统进行分类和分期,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五、胃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早期胃癌
一般无明显症状,常通过胃镜 检查发现。
晚期胃癌
消化不良、腹痛、体重下降等 症状常见。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 活检等方法对胃癌进行诊断。
六、胃癌的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
胃癌课件:胃癌的病因、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分析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 种常见疾病。
一、胃癌的定义和概述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二、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等与胃癌发生相关的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
胃癌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的选择,合理摄入养分,同时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十一、胃癌的社会影响和心理 问题
胃癌对患者和家庭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重视相关 问题的帮助和支持。
十二、未来胃癌治疗的发展方向
胃癌的治疗领域正不断发展,包括个体化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有望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
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 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
2 放疗和化疗
通过放疗和化疗药物来杀 灭胃癌细胞。
3 靶向治疗
针对胃癌细胞中的关键分 子进行治疗。
七、手术治疗胃癌的注意事项和常见并发 症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包括评估患者的手 术风险、营养支持等。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饮 食调理、并发症预防等。
常见并发症
吸烟、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环境因素对胃癌的影响。

胃癌科普小常识

胃癌科普小常识

胃癌科普小常识胃癌在我国属于比较高发的一种癌症。

由于胃癌早期的时候,症状比较隐蔽,并且和胃炎等胃部疾病的症状比较类似,因此很多患者容易忽视,会认为是单纯的胃不舒服。

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处于晚期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胃癌一、常见病因1、爱吃油炸食品由于其质地坚实,油炸食品不易咀嚼或难以搅拌均匀,这将影响其在胃和小肠中的消化。

食物油炸后,大多数颗粒都被脂肪和油包裹,这减少了与蛋白质或淀粉接触的可能性,因此难以消化,这增加了胃的负荷并导致胃酸反流和恶心等症状。

这都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率。

2、吸烟成瘾吸烟者认为尼古丁只能“输送”到肺部。

众所周知,烟雾可以通过胃肠道进入胃部,直接刺激胃粘膜,引起粘膜下血管收缩和痉挛。

胃的粘膜会出现缺血和缺氧的症状,从长远来看,它很容易形成胃溃疡。

3、经常喝酒适量饮用低度酒精饮料会增加胃内的血液流量,但长时间或过多饮用重酒会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充血,肿胀,糜烂,甚至出血。

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感染是由不洁饮食和交叉感染引起的。

喝中等低酒精度的葡萄酒,如米酒和葡萄酒,避免饮用大量白酒,可以有效地保护胃黏膜。

在喝酒之前适当地吃一些食物,以减少胃肠道中酒精的直接刺激。

食物摄入系统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家庭中的某人患有胃溃疡时,营养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经过研究发现患有胃溃疡的人,得胃癌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

4、经常吃太热食物人体的粘膜非常脆弱,只能在50-60℃的温度下才能处于正常情况,也是为黏膜最大的承受范围。

在这个温度下,粘膜会被破坏。

像刚煮好的茶一样,温度可以达到80-90°C,很容易灼伤消化道。

如果经常吃热的食物,粘膜的损伤不会得到很好的恢复,反复被破坏,长期恢复会导致粘膜的变化,进一步发展为癌症。

5、用药不严谨许多药物,如解热药和抗炎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镇痛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可的松),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胃粘膜,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就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论述。

一、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前期病变,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演变为不同程度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病变,最终进展为原位癌和浸润性胃癌。

对于慢性胃炎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病因之一。

通过侵袭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粘膜慢性炎症,损伤胃黏膜细胞,进而诱导癌变。

二、膳食因素膳食因素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亚硝胺是一组强致癌物质,常见于腌制、熏制等加工食品中。

长期摄入过多的亚硝胺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盐腌制食品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此外,缺乏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

三、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E-cadherin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内黏附下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增加,从而促进胃癌的恶性发展。

四、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如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直接暴露在胃黏膜上引起损伤。

饮酒也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五、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胃黏膜长期受到损伤和炎症刺激,会导致慢性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免疫紊乱也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病机制相关,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得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从而导致癌变。

综上所述,胃癌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

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膳食因素、遗传因素、吸烟和饮酒、炎症反应和免疫紊乱等因素都与胃癌密切相关。

了解这些病因和机制对于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文章目录*一、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胃癌发生的前兆*三、如何预防胃癌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1、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饮食因素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资料认为在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是胃癌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通过大量人群的回顾性调查并对许多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胃癌与多吃腌酸菜、咸鱼、咸肉及烟熏食物有密切关系。

相反,牛乳、新鲜蔬菜、水果、维生素C以及冷藏食物却能降低发生胃癌的危险陛。

过多摄人食盐也可能与胃癌发病有关,流行区调查示患者每日摄人量大多超过10g。

2、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亚硝胺动物实验已证明该物质确可致胃癌。

亚硝酸是从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而成。

硝酸盐与亚销酸盐广泛存在于食物中,特别是咸菜、咸鱼、咸肉等。

有病人的胃液中也证明有高浓度亚硝酸盐的存在。

3、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免疫因素近年来发现,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从而表明机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对癌肿的免疫监督作用降低,是发生癌肿的因素之一。

4、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5、胃癌病因和发病机制之癌前病变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

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

胃癌发生的前兆1、上腹部出现饱胀不适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闷胀感,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诱因,在患者安静的时候出现,在活动以及精神分散的时候一般会消失,通过饮食调节一般也不会有明显改善作用。

胃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哪些

胃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哪些

胃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哪些胃癌,给我们的生活和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带来的恶心、呕吐等多重症状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患者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

其主要是因为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熬夜、抽烟酗酒等因素有关。

为了避免遭受胃癌的侵害,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产生胃癌的原因都有哪些,才能针对性的做好预防。

那到底产生胃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跟随专家一起来认识下这个问题吧。

专家详解胃癌的发病机制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是由原始新生细胞(干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分化而来,何时生长何时死亡都是受机体控制的,不会疯狂失控生长。

干细胞都有各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原癌基因的特性不表达出来,不会形成致癌物质,因此也就不能发育成胃癌细胞。

有胃癌家族史者原癌基因可能更容易表达出来,这就是族聚集倾向的因素。

除了族聚集倾向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致癌因素,如上述高危人群面临的各种非遗传因素,也可直接诱发或长期破坏胃粘膜屏障使促癌物质更易诱发干细胞癌基因表达或基因突变而产生致癌物,使新生不成熟的原始细胞不能分化成具有正常功能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而是变成各种分化程度不良且生长失控的非正常细胞。

胃癌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董某,女,65岁。

有胃脘痛病史7年余,2008年1月因胃脘痛加重及进行性消瘦就诊。

经胃肠钡餐透视及纤维胃镜诊为胃体管状腺癌,按国际抗癌联盟的胃癌新TNM分期法属Ⅲa期。

患者症状:感谢胃脘部胀满不适,隐痛与剧痛程不规则的交替出现,食后胀痛加重,时恶心呕吐,泛酸,纳呆,头晕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柏油样大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弦。

于3月到上海上海张学俊主任处就诊。

采用“中医扶正清毒抗癌疗法”的处方:黄芪、白术、茯苓等药材为主,在服用4个疗程后,胃脘痛大减,乏力明显减轻,大便黄色,仍时泛酸,之后再服用2个疗程,其症状明显减轻,无复发现象,在2012年回访中仍存活。

产生胃癌的原因都有哪些?专家介绍产生胃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1、遗传因素:也是常见的导致胃癌病因的因素,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胃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致死性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复杂且多样化。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胃癌的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胃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1. 环境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环境因素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等环境因素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疾病,如不加以控制和治疗,易发展为胃癌。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和饮酒被证实与胃癌的发生有关,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饮食结构方面,高盐、含亚硝胺物质较高的食物,以及不够多样化的饮食,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 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某些家族胃癌与遗传基因有关。

如CDH1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的发生相关,具有该基因突变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极高。

此外,其他与胃癌发生相关的遗传突变也被逐渐发现,这些突变可能影响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等关键信号通路,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

3. 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或影响突变的发生来影响胃癌的发病。

另一方面,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对环境因素的胁迫更加敏感,在特定环境下更易患胃癌。

因此,综合考虑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胃癌发生的影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胃癌的发病。

4. 胃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胃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肿瘤组织的基因组学变异、表观遗传学变异以及转录组学变异等数据,鉴定出多个与胃癌发生相关的致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

这些研究不仅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助于揭示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5. 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在胃癌的病因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胃癌临床研究最新研究

胃癌临床研究最新研究

胃癌临床研究最新研究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发展,胃癌临床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将围绕胃癌临床研究的最新发现进行详细探讨。

一、胃癌的发病机制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不合理、吸烟和酗酒等因素都可以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基因突变、遗传倾向以及环境因素等也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有助于深入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

二、胃癌的早期诊断胃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

近年来,医学界在胃癌早期诊断方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尝试。

例如,内镜技术结合狭窄带图像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基因检测以及血液标志物的检测等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胃癌的检出率,也有助于减少虚假阳性和阴性结果。

然而,这些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应用。

三、胃癌的治疗策略胃癌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旨在发现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例如,一项名为“TOILO”(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的研究显示,全新的术前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并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此外,免疫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等新兴疗法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四、胃癌的预防措施胃癌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减少盐和烟熏食品的摄入、适量运动、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预防策略也正在研究中。

例如,一项名为“EPIC-EURGAST”(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uropean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表明,绿茶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姓名:孟慧佳学号:2011013281 班级:生物工程111
正文:
胃界于食道和十二指肠之间,是消化道最宽大的部分,它的形状和位置随内容物的多寡和体位变化而改变。

胃分4个部分,靠近食道的部分是贲门部,胃上部膨大部分是胃底部,自胃底部往下是胃体部,靠近十二指肠的部分叫幽门部。

在胃内壁上覆盖着一层厚约0.3-1.5毫米的胃黏膜,胃黏膜上生长着三种腺体:即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

三种腺体加起来的数量是惊人的,每天分泌的胃液的数量约有1500-2500毫升,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胃酸的强刺激和胃蛋白酶的强消化力,都不能破坏胃黏膜,主要就是因为黏液总是先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出来,并均匀地布散到胃壁上的缘故。

胃黏膜的这种巧妙的自我保护功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的杰作之一。

胃的功能有:1.存放食物。

液体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很短,油脂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混合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约4-6个小时。

2.胃蛋白酶可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3.制造内因子及吸收维生素B2。

4.胃酸可杀灭随食物进到胃里的细菌。

胃内有食物时,胃的蠕动方向是由贲门向幽门进行,当胃内容物排空后、血糖也消耗到较低水平时,胃会由幽门向贲门方向逆性蠕动,这叫饥饿蠕动,使人产生饥饿感。

胃癌介绍:
恶性肿瘤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

癌灶局限在粘膜内或粘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侵犯肌层以深或有转移到胃以外区域者称为进展期胃癌。

肉眼或胃镜观察胃癌有多种形态,如表浅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癌(为慢性胃溃疡癌变)。

显微镜放大观察癌细胞有多种类型(组织学分类),如腺癌(占约90%,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

更细微的癌细胞内部的分子结构也有很多差异,因此,虽都称为胃癌,即使肉眼和显微镜下所见类型是相同的,但个性仍有很大差异,目前并不知晓究竟有多少个性独特的胃癌。

胃癌的发病机制:
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是由原始新生细胞(干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分化而来,何时生长何时死亡都是受机体控制的,不会疯狂失控生长。

干细胞都有各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原癌基因的特性不表达出来,不会形成致癌物质,因此也就不能发育成胃癌细胞。

有胃癌家族史者原癌基因可能更容易表达出来,这就是遗传的因素。

除了遗传等内在因素外,还有很多外在的致癌因素,如上述高危人群面临的各种非遗传因素,也可直接诱发或长期破坏胃粘膜屏障使促癌物质更易诱发干细胞癌基因表达或基因突
变而产生致癌物,使新生不成熟的原始细胞不能分化成具有正常功能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而是变成各种分化程度不良且生长失控的非正常细胞。

若机体的免疫监测功能正常,往往可以清除少量的异常细胞,但当长期心里状态不佳引起内分泌系统异常及免疫功能长期低下、或异常细胞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逃逸了机体的免疫监测,则异常细胞最终发展成机体无法控制其生长的胃癌细胞,完成癌变过程。

癌变过程很漫长,可达数十年,常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胃癌这样一个缓慢过程。

一旦癌细胞形成且能对抗机体免疫监测后则会爆发性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胃癌病灶,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生长代谢速度,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半年到数年。

局部癌灶不断生长,就占据正常胃细胞的空间导致胃正常功能减弱,甚至直接侵润性生长到邻近组织和器官上继续生长。

不断流经癌灶内部的淋巴液和血液会将癌细胞带到机体各个部位的淋巴结(最终再汇入血液)或全身各组织器官导致癌细胞广泛转移。

局部癌灶疯狂生长突破胃浆膜后散落到腹腔内,种植在腹腔各部位。

随着体内各处癌细胞疯狂无控制地生长、不断抢夺了正常细胞的营养物质,最终使正常组织器官因营养极度不良而功能衰竭,导致胃癌患者死亡。

高危人群:
目前比较肯定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的是:
1、患有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0%;(2)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3)胃息肉,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者癌变率高;(4)胃部分切除者,残胃癌变率可达0.3%-10%;(5)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6)胃镜活检病理类型:①异形增生,也称不典型增生,由慢性炎症引起,如发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可认为是癌前病变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癌;②胃间变则癌变机会多;③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2、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规律、吃饭快速、喜高盐/热烫食品,喜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隔夜菜,喜食烧烤的红肉、常食用霉变食物、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酒精可使粘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

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长期心理状态不佳:如压抑、忧愁、思念、孤独、抑郁、憎恨、厌恶、自卑、自责、罪恶感、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生闷气等,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

6、某些特殊职业: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工人,胃癌风险明显升高。

7、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地质为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钴含量高。

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粘膜。

硒和钴也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群患胃癌。

胃癌疾病预防:
首先,预防胃癌发生,减少或消除高危人群所面临的各种致癌因素,降低发病率。

其次,早发现、早治疗。

应注意身体不适变化,定期胃镜检查,一旦发现早期胃癌,尽早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增加治愈率。

第三,在治疗胃癌时,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复发和转移。

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胃。

参考文献:
/view/44100.htm
/yi/ks/nk/201206/251919.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