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镜PPT课件
2024年1放大镜课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4年1放大镜课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究》教材第五章第三节“光的折射与应用”,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光的折射现象、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运用。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幻灯片、投影仪、实验器材。
2. 学具:放大镜、白纸、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放大镜的神奇之处,引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光的传播:引导学生回顾光的传播特点,为学习光的折射打下基础。
(2)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3)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让学生知道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观察题,让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2. 光的折射现象3.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成像特点: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4. 放大镜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简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答案:(1)观察到的现象:物体放大、正立、虚像。
(2)放大镜成像原理: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应用:观察微小物体、辅助阅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光学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2. 光的折射现象的教学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1. 成像原理的讲解:强调放大镜成像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
第1课《放大镜》

)
放大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 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 而清楚。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
判 断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资料2-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资料2-1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另一种方法是将放大镜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置在放大镜之下(靠近放大镜),然后沿着肉眼与放大镜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物体,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资料2-2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1.取送方法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的,所以它们很容易滑落而受到损害。
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
另外,也不允许学生取下反光镜和目镜到处乱照。
2.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
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如果擦拭后仍不干净,可蘸一点二甲苯再擦。
注意,绝不能把镜头直接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导致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
否则,有可能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显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要及时检查和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
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
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资料2-3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束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
工作原理为在一个高真空系统中,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穿透被研究的试样,经电子透镜聚焦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一放大的物像,称为通用式电子显微镜;而用电子束在试样上逐点扫描,然后用电视原理进行放大成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上的,称为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成功研制了80万倍电子显微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1课 放大镜

1微小世界世界不仅有我们眼睛看到的宏观的物体及现象,还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世界”。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同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共有7课,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
第1课“放大镜”和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引导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及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同一物体,真切地感受到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4~6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在较长时间内学习一个主题,学得更加深入。
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方面的认知。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
学生将在查阅资料的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与此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观察延续到课外,继续探索奇妙的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这样有趣而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非常浓郁。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只不过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时,学生需要边观察边把看到的图像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录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记录的内容多而复杂,另一方面需学生一心二用,边看边画。
因此,对于记录环节教师应给予较多关注和指导。
1.利用科学阅读丰富学生认知,打开学生视野。
人类在探索和利用微生物以及细胞方面获得的成就很多,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了解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服务生活的意识。
1、放大镜及使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任教老师侯知武年级六班次177班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室(一)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放大镜及使用
实验器材
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实验过程
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我认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科学课代表。
1-1放大镜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课题:放大镜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二、重、难点1、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2、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三、授课内容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1《放大镜》PPT课件

常见能放大物体的仪器
Page 4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 镜动或物动。
Page 5
放大镜与玻璃片、平面镜的区别在哪里?
Page 6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网点 显示器屏幕――由色彩点(红绿蓝三色)组成
Page 7
用放大镜观察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
Page 1
1-1
科学概念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 体图像的功能。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凸起)。
Page 2
放大镜的作用
放大物体的像--物体并未变大 聚光作用--聚太阳光点燃火柴 或纸张
Page 3
放大镜的用途——
工业、农业、公安等
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 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 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Page 8
放大镜能放大的秘密
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 大的秘密在哪里呢?
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
Page 9
其它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 能放大物体呢?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 有放大的作用 。
Page 10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 大,由此推断 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Page 11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Page 12
放大镜的用途与历史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是其 作用。
作用;可观察微小世界
早在
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Page 13
Page 14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课件

放大镜的特点
玻璃杯 广口瓶 烧瓶 烧杯
水滴
共同点:透明、凸起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保鲜袋
小知识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 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 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 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 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
昆虫的触角
棒状
羽 毛 状
丝 状
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 角,昆虫的触角像“电 视机上的天线”,可左 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 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 味。能感触物体,还能 平衡身体。
不同种类的昆虫,“天 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蝗虫的触角呈丝状;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 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鞭状 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
练习
1、(
C
)发明了眼镜。 B、牛顿 C、培根 )。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课件目录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微小世界和我们
1.放大镜
设计者:滨城区实验小学
张春华
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我们经常用到放大镜, 我们曾经用它观察过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和用肉眼观察有什么不同?
草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六分之一毫米 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 C )
A.凹面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玻璃片
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 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谢谢大家
再谢见谢
放 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
大 镜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清楚。
?
新课学习 镜动 目不动 物不动 镜不动 目不动 物动
观察方法一
观察方法二
新课学习
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新课学习
通过观察发现: 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新课学习
观察病虫害
取火
观察现场找到的 仪器镜头
用于考古研究
纤维和指纹等
查看地图比例
新课学习
考古研究
观察农作物
新课学习
精密仪器修理
放大镜取火
新课学习
公安人员查找证据
仪器镜头
新课学习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怎
样
正 确 观察方法一:
地 使 用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 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
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 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 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 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拓展延伸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 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 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 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电视机屏幕
计算机的屏幕
新课学习
通过观察发现: 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
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 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 组成的。
新课学习
结论: 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
发现物体的许多细节。
新课学习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 到了它的特点吗?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 凸透镜 ),( 凸透镜 )具有放大 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 3.( 眼睛 )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课堂练习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 A )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 B.五分之一厘米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
PPT教学课件
情境导入
谜语: 故古变成方, 一人无处藏。 金意心儿换, 又见能力强。 (打一工具)
谜底:放大镜
情境导入
放 大 镜
新课学习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新课学习
放大镜的用途
精密仪器 拆除危险物品 修理工
公安人员 放大镜
农业科 技人员
观察植物的花 或种子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新课学习
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
放大镜
玻璃片
平面镜
新课学习
镜片名称 平面镜 玻璃片 放大镜
比较后发现 特点
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 间凸起
新课学习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新课学习 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
新课学习
结论: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
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新课学习 水珠 塑料袋
广口瓶 烧杯
下
面
的
器
具
有
玻璃杯
没
有
放
大
功
能
烧瓶
?
新课学习
发现: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
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新课学习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 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 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 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