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合集下载

四年级写人张仲景的故事

四年级写人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的故事
“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

那时期战事频繁,瘟疫流行,人民病死的很多。

张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不到10年,死了2/3,其中因患伤寒而致死的占7/10。

张仲景为了战胜各种疾病,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他总结和整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的验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16卷。

后人把这本书分别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伤寒论》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医学名著。

张仲景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主要是在诊断和两个方面。

在诊断方面,他结合病人的症状与脉象综合考虑,确立了中医治病“脉症并重”的原则,以使诊断能更准确、全面。

在治疗方面,他充实和发展了《内经》的温病学说。

张仲景在辨别症状时,首先分析是阴症还是阳症,凡寒症、虚症、显症一般是阴病,凡热症、实症、表症一般是阳病。

其次由阴阳而辨明表里,再辨明虚实、寒热。

这就是今天中医诊断学的八纲,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舍药的故事

张仲景舍药的故事

张仲景舍药的故事摘要:一、张仲景简介二、张仲景舍药的背景三、张仲景舍药的故事四、故事背后的启示五、张仲景舍药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正文: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名字叫张仲景。

他出生于公元150年,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正直,充满仁爱之心。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他舍药的故事。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

许多人家因病致贫,甚至卖掉家中财物以求一线生机。

看到这种情况,张仲景心中充满怜悯。

他决定将自己的医术发扬光大,为广大百姓提供免费的治疗。

于是,他开始在街头巷尾免费为患者看病,并用自己的积蓄购买药材,免费发放给患者。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治愈。

张仲景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他的名声也逐渐传遍了天下。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相反,他更加谦虚谨慎,始终将自己的使命视为救死扶伤的天职。

有一天,一位名叫李密的年轻人来到了张仲景的诊所。

他患有严重的新冠病,家境贫寒,无钱医治。

张仲景二话不说,立刻为他诊治,并免费提供了药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密终于康复了。

为了表达对张仲景的感激之情,他赠送了一幅对联:“良医良相,救民救世。

”这幅对联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张仲景一生的写照。

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传承医学知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典籍。

而他的舍药故事,更是成为了千古传世的佳话。

故事背后的启示是,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高明的技艺,如果不能用于造福他人,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贤者。

张仲景用他的医术,为广大百姓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他的事迹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今天,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许多人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张仲景这样的先辈,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类谋福祉。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品质,将自己的才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张仲景舍药的故事教会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个人的成就,而是来自于帮助他人。

仲景治未病的故事

仲景治未病的故事

仲景治未病的故事
张仲景(150-219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

他主张预防疾病,提倡“治未病”的医学理念。

以下是关于张仲景治未病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名叫王实甫的年轻人前来就诊。

年轻人面色苍白,身体虚弱。

张仲景询问了他的病史,了解到他长期患有咳嗽、哮喘等症状。

张仲景经过仔细诊断,发现病因是肺部虚弱,痰湿阻滞。


张仲景告诉王实甫,
他的病情已经发展成了肺痨,如果及时治疗,还有挽救的余地。

但他需要严格遵守医嘱,改变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多吃有益于肺部的食物。

王实甫听从了张仲景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故事告诉我们,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张仲景通过早期发现病因,及时治疗,帮助患者避免了病情的恶化。

这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即在人体没有出现明显病症之前,就要关注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张仲景还提倡养生的观念,强调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调养。

他主张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总之,张仲景治未病的故事传达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以及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医学观念。

这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预防为主的医疗理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伤仲景的故事

伤仲景的故事

《医圣张仲景》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张仲景的故事哟!
张仲景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医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人生病了却没有好的医生治疗。

张仲景看到大家这么痛苦,心里很难过。

于是他决定努力学习医术,帮助大家。

小朋友们,你们说他是不是很善良呀?
《张仲景的医术》
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呀!
张仲景为了学好医术,读了好多好多的医书。

他还到处去拜访其他的医生,向他们请教。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的医术变得非常高明。

不管是多难治的病,他都能想办法治好。

大家都很尊敬他,叫他医圣呢。

《张仲景的贡献》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说一说哦!
张仲景不仅治好了很多人的病,还写了一本很有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里有好多治病的好方法。

后来的医生们都从这本书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因为张仲景,很多人的病都能被治好啦。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这位伟大的医生哟!。

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

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

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开创了中医药学的先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也是中国医药文化中的一个传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个传奇的故事。

据传说,在古代的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张仲景在一座小山村里行医。

这一天是冬至,天气特别寒冷,村民们一个个都在家里生火取暖,谁也不愿意出门。

却有一位少女却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奄奄一息。

她的家人急得不知所措,听说了张仲景的医术高明,便急匆匆地找到了他。

张仲景接到求助后,毫不犹豫地立刻赶到了少女的家中。

一走进屋子,张仲景就感受到了室内的火炉很热,而少女却冰冷得不住发抖。

他略微仔细地查看了少女的脉搏和舌苔,发现她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危重感冒。

张仲景当即开出了一副药方,并派人到村外的草地上采集了一些药材。

他亲自煎煮了这副药,并嘱咐少女的母亲每天按时喂药服用。

后来的三天,少女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张仲景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用心地调整药方,每次采集药材都是在日暮之前,以保证药材的新鲜度。

并且,他每日都亲自为少女煎煮药物,不厌其烦地为她调理。

就在第七天的夜晚,少女突然出现了大汗淋漓的情况。

她的母亲吓坏了,连忙找来张仲景。

张仲景劝慰了母女俩,说这是少女身体中毒的表现,并不是坏事。

少女的母亲听了张仲景这番话,才稍稍安下心来。

就在第九天的清晨,突然传来了少女睁开眼的消息。

张仲景欣喜不已,立刻将药物调整了一下,并亲自喂给少女。

在经过了几天的调养,少女终于痊愈了。

张仲景被少女的母亲感动,笑着说:“这是冬至的太阳普照了!”少女的母亲对张仲景感激不尽,连声道谢。

张仲景却说:“这是我医者的职责,无需客气。

”然后在村民愿意帮助下,他把药方送到了村里,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村民。

从此以后,张仲景冬至舍药成了当地的一句俗语,形容他医术高明,舍己救人的精神。

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传诵千年,成为了医者仁心、医术高明的象征。

在中国医药文化的长河中,这个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者,把医者的职业精神发扬光大,以医者的慈悲之心,舍己救人,助人为乐,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治病的帮助。

张仲景救人的故事

张仲景救人的故事

张仲景救人的故事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医学生涯中,他不仅创造了许多医学理论和疗法,还救助了许多病患。

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下张仲景救人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张仲景年轻时。

当时,他在家乡经营一家药铺,每天忙碌于药铺之中,接待着来自各地的病患。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子来到药铺,她的脸色苍白,身体虚弱,显然是患了重病。

张仲景立刻询问了女子的病情,发现她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

然而,这种药物并不容易得到,而且价格昂贵。

女子的家庭贫困,无法负担这种药物的费用,只能无奈地回家等待死亡。

张仲景心中十分难受,他深知医者仁心的道理,也深知救死扶伤的责任。

于是,他决定自己炼制这种药物,帮助女子治疗病情。

他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终于成功地炼制出了这种药物,并将其赠送给女子。

经过张仲景的精心治疗,女子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

女子感激涕零,对张仲景表达了自己最真挚的感谢之情。

张仲景也感到非常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医术和仁心已经帮助了一个人,这让他感到非常的充实和满足。

这件事情之后,张仲景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病患来到他的药铺求医问药。

张仲景不仅悉心治疗每一个病患,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医学疗法。

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也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中。

张仲景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医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无论是在医疗实践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和温暖。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医学知识,为更多的病患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冬至张仲景的故事

冬至张仲景的故事

冬至张仲景的故事
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药物发明家,名叫张仲景。

他生活在东汉时期,被人们尊称为“医圣”。

据传,张仲景在冬至这一天有一个与他名字相对应的故事。

据说,在冬至这一天,张仲景正在外出采药,突然遇到了一位大夫。

大夫告
诉他他身患急病,急需一种名为黄芪的药物才能得到治愈。

张仲景心生同情,立刻决定帮助这位大夫。

然而,冬至这一天是
严寒的,寻找黄芪并不容易。

但张仲景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奔赴千里
之外的山区,亲自采集黄芪。

他背起行囊,穿越雪山和寒风,一路苦行。

最终,他找到了黄芪
并采集了足够的草药。

正当他准备返回时,他突然遇到了一只受伤的
麻雀。

张仲景心存慈悲,用他的医术为麻雀治疗了伤势,并将剩下的
黄芪给了它作为恢复的药物。

终于,张仲景带着采集到的黄芪回到了大夫身边。

大夫服用了黄芪,不久后,他康复了。

这天正是冬至,这一天人们庆祝冬季的转折点,希望来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人们传扬着张仲景献黄芪救人的事迹,他所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
品质和对医学的深厚造诣也为后人所钦佩。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特
意纪念张仲景,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感谢,同时也希望学习他的精神,努力追求医学的进步,造福人类。

这个关于张仲景的冬至故事,被后人传颂至今,成为了一段令人
感动的传奇。

正是由于他的贡献和奉献精神,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
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医学成就和伟大事迹也在历史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医圣”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医圣”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医圣”张仲景的传说故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中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张仲景的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 张仲景出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邓州市穰东镇),民众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南阳民间祭拜张仲景自汉代延续至今,“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将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仲景的墓葬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墓现存完好,成为了人们拜谒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一、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

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

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

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

越来越重了。

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

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

”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

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二、巧“治”府台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

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

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

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

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

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

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她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去!”家人一拥而上,把他痛打一顿,赶出了府门。

晚上,张仲景回来听了,心里十分气愤,他问儿子:“你果是看得真?”
儿子说:“确确实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啦!”
张仲景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府台,干尽了坏事,明天找他出气去!”
第二天,张仲景吆喝着邻居,带着礼品,来到府衙,正赶上全城绅士和名流在那里议事。

张仲景见府台施一礼,说:“不肖之子医理不明,口出不逊之言,望大人海涵!今天,一来赔礼道歉,二来我要亲自给令爱诊脉医病!”
府台一听大喜,忙说:“贱女区区小痒,何劳先生大驾呀!”说着就要设宴款待。

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

”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

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姐抚脉。

张仲景一抚脉,果然此妇向孕六七个月啦!就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刚张开嘴,他就弹动右手小姆指,把药弹进小姐嘴中,又叫端来开水,小姐喝了。

张仲景这才笑呵呵地对府台说:“药到病除,送令爱到耳房观察,一会儿就会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摆上酒宴招待。

他刚端起酒要敬张仲景,耳房边传来了小
姐的呻吟声,府台有诧异,张仲景说:“这是药力到了,你放心,令爱顷刻就会痊愈的!”
话音未落,只听哇哇的婴儿哭声从耳房传来。

府台和夫人猛地惊呆了,一时羞得面红耳赤,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那些绅士名流也惊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头接耳暗暗发笑。

张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说:“现已真相大白你们口口声声礼义廉耻,干的却是男盗女娼呵!”府台和夫人听了,气得晕了过去。

张仲景为百姓们出了气,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三、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

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

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

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

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

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

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四、“堂”的来历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

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