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 复习教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图穷而匕见 、 余闻而愈悲 、 庄宗受而藏之 、 温故而知新 、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 徐而察之 、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既而儿醒,大啼
师生 互动 进行 探讨 完成
教师明确:
—连词,表承接“来”“就”;—连词,表并列“和”“并且”;—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递进“而且”;—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如
果”;—连词,表因果“因而”;代词,通“尔”,“你”“你的”;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探讨 —动词“到……去”;—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指示代词“这”;—
完成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定语后置的标志;—
宾语提前的标志。
规律总结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2. 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文言虚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1. 掌握文言虚词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2. 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
教学准备:
1. 教材:相关文言文课文和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练习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文言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讲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包括“乃、其、者、焉、所、之”等虚词的
用法和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第三步:练习(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等,
帮助学生巩固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步: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古文课文或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的文言虚词,并讨论其运用和意义。
第五步: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灵活运用,鼓励学生
在阅读和写作中多加练习。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学习文言虚词,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
学生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及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用法。
3. 举例:通过具体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文言文虚词,体会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测试:进行文言文虚词运用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内容。
2. 课件: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用于课后练习和测试。
六、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多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加强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4. 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时间:1. 授课时间:45分钟2. 课后练习时间:课后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完成。
3. 测试时间: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文言文虚词运用测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常见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练习使用文言文虚词。
4. 测试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难点:1.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讲解清楚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 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十、教学准备:1. 教材和课件:准备相关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内容和课件。
超完整高中文言文虚词练习_复习教案(1)新选

四、复习“以”
成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Hale Waihona Puke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你的”;2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立完成
规律总结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例如: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 曰:“诸君 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 胜其父。婉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 抗敌之大捷。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
师生互 动进行
5 / 185
教学要点:
第二课时
探讨完 成
掌握“乃”“因”“于”“所”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 典型例题
学生总 结规律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用来”;31 表承接;32 副词,通“已”,已经。
规律总结 A 动词,认为;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 介词,表动作与对象间的多种关系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对象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C 连词,与“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关系。 D 副词,通“已”,已经。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

文言综合文虚词复习教案及测试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文章表达。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文虚词的练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进行文言文虚词的练习和运用。
4. 总结:回顾和总结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1. 文言文虚词的PPT课件。
2. 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和答案。
3. 文言文虚词的教学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练习完成情况:学生能够完成练习题并正确运用文言文虚词。
3. 学生作品: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虚词进行句子构建和文章表达。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战演练。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文言文,尝试运用所学虚词进行翻译。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doc

文言虚词(一)【学习目标】1. 了解虚词的概念、类别与特点;2. 了解连词的概念及其类别;3. 掌握虚词“而”、“以”、“则”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难点)【考纲要求】1. 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 要求掌握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链接】装一、虚词的概念和类别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
二、文言虚词的特点1. 用法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2. 使用频率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3. 语法功能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4. 发展变化大。
三、学法指导1. 分清虚实订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第一个“为”是词,可译为;第二个“为”是词,可译为。
2. 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一个“其”是词,可译为;第二个“其”是词,可译为。
3. 通晓古今线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4. 注意特殊现象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如:投诸渤海之北。
诸:。
.(2)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2.掌握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教学难点:1.掌握文言虚词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2.区分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用法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文言文阅读》教材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利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让学生感受文言虚词的存在和作用。
2.提问: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遇到过哪些文言虚词?请举例说明。
Step 2:概念解释1.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上下文中有一定作用的词语。
2.引导学生思考文言虚词与实词的区别,并总结其特点。
Step 3: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教师通过对《文言文阅读》教材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筛选和整理,讲解其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不同作用。
Step 4:多义性和灵活运用1.教师提供一些文言虚词的多义词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灵活运用。
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同语境下文言虚词的词义变化规律。
Step 5:实例演练1.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原文或句子,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文言虚词,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句子,并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1.教师提供一些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练习,总结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Step 7: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特点、常见用法和意义。
2.教师提问和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掌握。
Step 8: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并分析其用法和意义。
2.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作业。
Step 9: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乃”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文言文虚词的辨析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用法和例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练习法:提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回顾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常用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分析:分析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搭配。
4. 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虚词用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2. 掌握“之”、“乎”、“者”、“也”、“乃”等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3. 学习虚词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作用,如倒装、省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2. 难点:虚词在复杂句子中的辨析和运用。
八、教学准备1. 教案、PPT及教学辅助材料。
2. 相关文言文虚词的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例证和分析。
九、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复习已学的虚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4.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测对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总 结规律
学生独 立完成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1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 曰:“诸君 2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 3 而青于蓝,更 胜其父。婉贞博学 4 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5 而思也。三思 6 而后行,故有抗 敌之大捷。非 7 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8 而。
教师明确: 1—5 连词,表承接“来”“就”;6—9 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 连 词,表转折“却”;13—15 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 连接状语和动词,表 修饰;19—20 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 连词,表因果“因而”;23 代词, 通“尔”,“你”“你的”;24 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规律总结 1、 作 第 二 人 称 代 词 , 通 “ 尔 ” , 你 、 你 的 。 2、 也 可 作 连 词 , 表 并 列 , 递 进 , 转 折 , 相 承 , 假 设 等 。 例 如 : 3、 助 词 , 副 词 词 尾 课堂训练
规律总结 1.用 作 代 词 , 又 分 几 种 情 况 :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他 们 ) 、 "它 "( 它 们 ) 。 作 宾 语 或 兼 语 , 不 作 主 语 。
( 二 ) 指 示 代 词 , 表 近 指 。 可 译 为 "这 ", 通 常 作 复 指 性 定 语 。 2.用 作 助 词 , 也 分 几 种 情 况 :
答案: 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
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
同“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
“啊”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教学课题
《 文 言 文 —虚 词 》 复 习 教 案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 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概括等, 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15 个范围内:而、何、乃、其、且、 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成
1
教师明确: 1—2 动词“到……去”;3—7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
9 指示代词“这”;10—1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 用在中心语和补语
中间;14—16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
18—20 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 宾语提前的标志。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 温故而知新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成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3
师生互
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 自以寿不得长
动进行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 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 7、 宫之奇以其族行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 农民以鬻子者
探讨完 成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生互 动进行 探讨完
22、夫晋,何厌之有。
至南海,夸 5 之于唐僧:“此何难 6 之有?”唐僧曰:“汝 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
佩。然汝 8 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 9 之乎?”
答案: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动进行 探讨完 成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学补 充
一、考点阐释
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以人物传记为主,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或信息筛选、分析与
概括等,实词以常用、多义为主;虚词增加了 3 个,限制在以下 15 个范围内:而、何、
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师生互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 3 用作动词(实词)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学生总 结规律
学生独 立完成
一僧欲 1 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 2 之应。久 3 之,此僧以箪食瓢饮 4 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