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练习册1.2故都的秋
新人教版必修2_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作业与测评含解析

课时练习2 故都的秋语言文字运用限时:15分钟1.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②,通过美俄两国的核裁军,可以洞见未来国际社会中政治观念的走向。
③在转作风过程中,不放过具体“小问题〞,并能,从“小问题〞出发解决普遍性问题,不断取得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A.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因小见大B.见微知著因小见大一叶知秋C.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因小见大D.因小见大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答案 C解析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开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侧重于能预先发现问题,符合①处中“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语境。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开展的趋向。
符合②处中“可以洞见……的走向〞的语境。
因小见大:从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突出由小知大,符合③处中“从‘小问题’出发解决……〞的语境。
2.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他不拘小节,这是人所周知的;但是对于大节,他是宁死不屈的。
B.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C.郁达夫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D.他的散文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富有才情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
答案 B解析A项,“这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中主语指代不明,“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前面加上“爱国〞一词,并删掉“这〞字。
C项,搭配不当,“具有〞与“成就〞不能搭配,应将“和〞字改成“并取得了〞。
D项,语序不当,应为“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
3.填入下面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中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2.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嘈.杂/散文钞.折.本/折.冲樽俎秋蝉./细雨缠.绵B.开拓./潭柘.寺缘.由/一椽.破屋落.寞/息列索落.C.思念./廿.四桥歧.韵/器.宇轩昂颓.废/推.三阻四D.凋.谢/钓.鱼台混.沌/鱼目混.珠驯.鸽/循.规蹈矩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本名人传记中有很多内容纯属无中生有,真是令人不忍卒读....,据说这样的书居然还获过奖。
B.曾几何时....,美国的两颗核弹就使桀骜不驯的日本帝国屈服了,但这毕竟都已成为遥远的历史。
C.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的学识人品永远激励着我们。
D.李老汉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住进去没几天就驾鹤西游了,这总算死得其所....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全新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弱势群体多出实招,多办实事。
B.季羡林的晚年,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富于思考,写下了如《病榻杂记》这样的佳作,这正是其“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布雷加距离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目前处于反对派控制下的班加西市约170公里左右,是利比亚石油输出港之一,该城自交战以来数度易手。
D.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______________①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②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③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④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形”“神”兼备。
1.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

2.2《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详解)(新人教必修2)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ī)韵一椽.(y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解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解析】A、黄—皇C、圆-园D、蓑—衰【答案】B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解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
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同步练习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语文:1-2《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自我检测一、基础知识(22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9分)混沌()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颓废()普陀山()一椽破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3分)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A、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B、作者运用白描式的语言,凭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把秋天槐树的特征,有动有静地表现出来,文字像轻轻飘浮的白云,感情热烈明快。
C、作者用简洁清丽的语言,从自己的主观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
文字细腻清新,充满诗情画意,使读者忘却了悲秋的心理。
D、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感觉上描写了槐树的落蕊,“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表达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4..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4分)(1)A融化 B熔化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 B幽远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5.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楚江怀古唐•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2故都的秋习题2+Word版缺答案.doc

《故都的秋》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索落混沌触觉萧索B、赏玩悠闲严历疏朗C、领略橄榄椭圆羁留D、喇叭啼叫陪衬笼罩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银灰色的死》。
B、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清、静、悲凉”,有着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C、“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笔下。
D、“二十四桥明月夜”语出杜甫《寄扬州韩绰判官》。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根草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我们打从它的身边走过,倏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春藤么?长春藤没有它这样绰约;是短牵牛么?牵牛花没有它那样的旖旎;是灵芝牡丹?铁骨凌霄?飞燕划?金银花?让人认不出,更猜不透。
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个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
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
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
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
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根。
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躲进这古堡的石缝里,扒不得这座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有人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一部书,“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挫折时有,软弱时有,迷失时有。
”(注)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还有那个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1)写出文中“我们打从它的身边走过,……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这一段落所运用的修辞手法:(2)文中写的是藏根小草,为什么还要提及长春藤、牵牛花呢?(不得超过10个字):(3)文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一句的意思是:(4)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人教版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选同步习题(含答案)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阅读(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哥儿俩凌叔华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Word版含答案

2故都的秋秋天,北京的天是最蓝的,蓝得好似澄澈的海,如果天上有几朵白云,白云就像海上的白帆。
如果再有一群白鸽在天上盘旋,鸽哨声声,欢快中蕴涵着几丝悲凉……走在北京秋天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满目的黄叶迎风飘舞,其中,钓鱼台的银杏大道最为知名。
一叶知秋,北京城里的秋叶,可谓是秋天最美的“信使”。
1.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诉说的一个通道,郁达夫写他对北平的秋的感怀时表达出的是只属于他自己的那份独特体验。
在他看来,恰恰是挟着清清爽爽的悲凉的这份秋味,让他记住了曾经生活过的这座城市——北平。
他爱北平,他的爱已经和秋味混杂在一起,黏着在一起,无法分开,每每品读、把玩,情感世界里便会拥有一份馨香,这份馨香原本只属于他自己,当他用笔复原这份秘密的时候,我们才有幸获得了他的这份情感。
当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时,落寞、悲凉就是一份情感体验,它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因为它不是伦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情感层面的审美体验问题。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运用角度]“眷恋故乡”“情感体验”“深沉与奔放”等。
借得清秋一缕魂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顿时就感觉凉爽了许多。
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取了个名字,叫秋魂。
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尝一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
秋风过后,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
这些朴素而轻微的生命,那么美丽,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眼间,杳无踪迹。
如黛玉言:花飞花谢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物质充裕的年代,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呵护这些深沉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呼唤着人的良知。
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昂,没有冬雨的哀伤。
它虽是沉默,但不屈服;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懦弱。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2《故都的秋》 精品教案.pptx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 构成了呼应。
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 种 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
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 可 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
学海无涯
(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 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
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 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 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
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 的昆明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 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 )
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 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 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故都的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散文钞(chào)一椽.(ch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jiá)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2.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苦涩屋檐萧索碧绿B.幽远悲谛领略平仄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教材的难易程度是评判教材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整体素质。
B.打击和防范暴恐活动,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另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的态势。
C.在组织今年科技周活动的过程中,在展览内容、活动形式和宣传推广等多方面都力求出新出彩,以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力。
D.某人才招聘网近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以上的用人企业不会优先录用“海归”。
成本太高、容易跳槽是用人者拒绝“海归”的主要原因。
5.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③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对偶、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排比、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比喻、对比、拟人)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7.作者为何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8.“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来住着……”一..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句中,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9.第二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10.第三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三、同步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平的四季(节选)郁达夫①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
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②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筋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
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尤其会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暖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
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
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③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
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
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
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④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夜。
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用言语来形容。
直到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得打一个寒战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⑤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
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平,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
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
有几宵因为屋外面风紧天寒,到了后半夜的一两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到天亮的话来。
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如此得悠长。
⑥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1936年5月27日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写散文要寓情于景,纯客观的写景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但本文不是借景抒情的文章。
B.文中有些话和《故都的秋》近似,如“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但是本文的意境不如《故都的秋》深沉、邈远。
C.《故都的秋》对北平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沉、凝重的爱。
而本文运用真实自然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留恋和深彻肺腑的亡国之恨。
D.郁达夫写北平的冬季,运用白描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北平的冬季的景象,充分传达出北平冬季的精神品格,做到了形神兼备。
E.本文与《故都的秋》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写出了一个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中的苦闷心境。
12.“北方生活的伟大悠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13.作者说,北平郊外大雪时晴的夜晚,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
具体指哪些景物?14.由“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可知,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丰富的、深沉的,试简要概括。
四、语言运用15.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特点,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句式照应,修辞手法相同。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永远紧贴在流浪者的胸膛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都的秋1.A“钞”应该读chāo。
2.A B项,“谛”应为“啼”;C项,“训”应为“驯”;D项,“摔”应为“蟀”。
3. C“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这里应当用“周而复始”。
4.A B项,语序不当,“打击和防范”应为“防范和打击”或将:“高举法治旗帜,保持严打高压的态势”放在前面,“全面加强社会的整体防控,打一场反暴恐的人民战争”放在后面。
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D项,语意重复,“超过”“以上”,删去其一。
5.C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做题时,应理清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
6.B 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7.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而且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
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因而他认为淡红色的花“最下”。
而青、蓝、灰、白等冷色调能显示出故都秋景深沉、淡泊的特征。
8.不说“城市”,而说“皇城”,是为了扣住标题中的“故都”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