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根据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西气东输为例进行说过程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层层递进、互为关联的问题探究活动,说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归纳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趣味论坛贴吧模拟活动,以西气东输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将要教与学的内容通过顺次开展的体验式、生成性、多样化的成块活动来实施和完成,让学生在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关心我国油气资源国情,增强因地制宜、区域共谋发展的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西气东输工程。
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对河流、绿洲分布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一起来看,图片所示的是人体的哪个器官?生:眼睛。
师:我国四大盆地中有一个盆地的轮廓形似眼睛,你知道是哪一个盆地吗?生:塔里木盆地。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理区域就是塔里木盆地。
【设计意图】将塔里木盆地的轮廓与眼睛的轮廓进行比拟,通过差距甚大的两种事物的视觉冲击,引出课堂主题,在新奇和趣味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讲授新课】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绿洲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一)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师展示一系列新疆城镇的景观图片,学生在地图资料当中一一找到它们,并标注出来。
图一喀什地区是中国最西部的行政区,古称疏勒,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其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环境;3.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4.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境内五省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四川、西藏,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盆地。
2.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2.1 气候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毫米左右,全年气温差异大,平均气温为13℃左右。
盆地内荒漠、草原和半沙漠地形交替分布。
2.2 地形地貌塔里木盆地由山地和盆地构成,南部是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东部是祁连山和达昆山,北部是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
盆地南缘为昆仑山余脚,形成平行弯曲山脉;北缘为沙漠、戈壁和半戈壁地带;中部地域发育干草原,盆地西南部则为沙漠。
2.3 水文环境塔里木盆地主要河流有塔里木河、库车河、黑河等,属于内流河,河流大部分时期都是断流状态。
干旱的气候和缺乏河流水源,导致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
3. 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3.1 资源塔里木盆地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属资源区,地下原油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然气资源也相对丰富。
此外,盆地内还有许多矿产资源如铁、铜、锌、铝等。
3.2 经济发展塔里木盆地是新疆的经济中心,盆地西南部的库车县是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盆地东部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葡萄、瓜果、香料产业的重要基地。
此外,盆地内还建有多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如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推荐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引领学生阅读地图、统计和分析数据等方式,辅助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究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3.塔里木盆地重要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里就是位于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它是一个干旱的宝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这片土地的地理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地理背景。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5.结合课堂所学,与家长分享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知识,了解家长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和看法,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分享的内容。
6.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地图、气候资料等分析简单的地理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塔里木盆地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充满好奇。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干旱气候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尚需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干旱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案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3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一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增强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2.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任务。
3.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等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地区。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影响。
人教版八下第八章第2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1.出示塔里木盆地地图,读图,描述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2.引导学生说出印象中的塔里木盆地景观是这样的?总结:沙漠、戈壁广布,人迹罕至。
3.出示塔里木盆地气候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追问:为什么?4.合作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出示图片:5.我们还能见到这样的塔里木盆地景观6.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读教材图8.18,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镇,说出它们的分布特点。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3)图8.18中有两条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猜测修建这两条公路的原因。
追问:这些公路是不是很快就会被流沙呢?出示塔里木盆地中公路实况图片。
提供图片: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长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气候严酷,交通不便,丰富的油气资源一直沉睡在地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万股荒原开始焕发生机。
塔克拉玛干两条沙漠公路的陆续建成,为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引导学生合租探究:了解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1)找一找西气东输一线的起点和终点,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并能读图找出经过的地形区。
(2)找一找西气东输二线的起点和终点,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级行政区。
4.提出问题:西气东输工程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归纳: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
对东部: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油气开发和运输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呢?归纳总结:经济效益:大量的天然气输出,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生态效益:用天然气取代了当地的主要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中,保护好生态环境。
在塔里木盆地,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对绿洲的环境保护。
2.下面所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说明塔里木盆地( )丰富 B.是“丝绸走廊”C.降水稀少读“西气东输线路图”,回答3~4题:3.西气东输线路不经过( )A.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工程运送到我国东部地区,对新疆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

地理《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生态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提高地理素养。
3.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3. 塔里木盆地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5. 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特点、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
2. 难点: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资料,加深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保护塔里木盆地的措施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拓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条件允许,可前往塔里木盆地进行生态考察。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
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一、认识塔里木盆地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盆地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二、开发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沙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干旱地区的特点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如何理解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理解干旱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2.能够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3.能够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说明我国开发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条件及在开放过程中保护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油气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
塔里木盆地中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用GE卫星地图展示塔里木盆地,导入新课。
揭示学习目标。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认识塔里木盆地
1.位置范围:位于新疆南部,天山以南,
昆仑山以北,
2.地形: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3.地貌:本区沙漠和戈壁广布,有我国
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盆地
边缘和河流沿岸,分布着绿洲,它们
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4.气候特征:降水量在50㎜以下,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
5.主要河流:塔里木河
二、开发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总储量的1/4。
为开发本区天然气资源,国家开展了西气东输工程。
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绿洲的环境保护。
【预习反馈】(略)
【合作探究】
P80活动:认识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的分布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主要城镇及分布特点
分布在绿洲上,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
布。
2.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
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城镇主要分布在有水的绿洲上,交通线串联起各座城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3.修建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的原因。
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
P81活动: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的益处。
西部:(资源优势)油气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增加西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东部:(市场优势)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环境质量。
西部地区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如何体现的?
活动拓展:
涪陵页岩气田(焦石)、武陵山旅游开发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P38~39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