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例艾滋病人描述

合集下载

我国 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

我国 第一例艾滋病尸体解剖

• 想到这里,纪小龙一阵心酸,但还是很快赶到了那 家医院的解剖室。 • 解剖室里启动了烈性传染病解剖方案,纪小龙 穿上了厚厚的隔离衣,戴上了有机玻璃面罩,采用 的是干式解剖(整个解剖在塑料验尸袋里进行,不 用一滴水,不遗留一滴血,解剖结束后立即全部用 塑料布包裹送火化),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是 为了不让病人的体液或血液流入下水道。而在解剖 室外面,早就聚集了来自于其他医院各个科室的临 床及病理学专家,大家拿着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和 培养皿,紧张和焦急地等待着。
• 那天,纪小龙11点多才下班回家,身心疲惫的 他刚躺在床上,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唤了起来, 原来是医务部值班室来的电话,要他立刻赶到 一家医院去做一例紧急体解剖。电话中说, 死者是一位刚刚去世的艾滋病病人。 • 这是中国第一例在医院中死亡的艾滋病患者, 某医院的科室主任,40多岁,个子高高的,英 俊潇洒。纪小龙和他相识,几个月前还曾经和 他在一起讨论病例,可是转眼的时间,他就躺 在了解剖台上。
• 当时,蚊子和马桶是纪小龙最害怕的事情。 休斯敦的蚊子很大,大家害怕蚊子吸了艾 滋病患者的血,再叮自己时传染给自己, 于是每天躲避蚊子成了大家必须做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甚至因为担心蚊子的叮咬 而整夜不敢睡觉。”纪小龙说。但是这样 的情况仅仅过了不到半年,美国就有研究 表明,蚊子的叮咬并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这让所有人的神经都又放松下来了。
• 因此,纪教授坚定地认为,开展艾滋病宣 传比研究治疗药物来得更实际,“艾滋病 的传播途径就那么三种,性传播、血液传 播、母婴传播。浅吻、握手、拥抱、共餐、 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 电话,都不会传染艾滋病病毒,目前还没 有发现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吸血昆虫。因此, 大家没必要谈艾色变。”
• “那次解剖,我从始至终都不害怕,”回 忆起18年前的往事纪教授说,“因为我了 解艾滋病,只要我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 它就不可能威胁到我。”

传染病防治(艾滋病)讲义

传染病防治(艾滋病)讲义

前言:大卫生护航,引领健康中国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2017年十九大报告——实施健康中国策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重点内容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2021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2022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国逐渐从以治病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而艾滋病新发人数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艾滋病死亡人数仍居我国传染病首位,该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因此艾滋病防治仍任重而道远,但您是否以为艾滋病离你很遥远,其实不然。

真实案例一:检验科同事外请一名保姆照看小孩,在给保姆行常规体检抽血时,发生针刺伤,后保姆HIV检测阳性。

真实案例二:儿子6岁,从小体弱,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人,后到医院就诊,HIV检测阳性,随及母亲检测亦为阳性。

真实案例三:40岁男性患者,因腹泻、体重下降入院,经检测HIV初筛阳性,医生建议家属到院体检,其父亲HIV检测阳性。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一、艾滋病起源与流行病学(一)艾滋病起源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由来:最初在黑猩猩、绿猴体内发现了猿免疫缺陷病毒(SIV),这种病毒与HIV病毒基因序列极为相似。

推测人类感染HIV 是因为非洲人与黑猩猩或绿猴密切接触导致,如食用黑猩猩。

2.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1983年,法国研究者从一个淋巴结肿大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并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1986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此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

3.艾滋病的发现:1981年1月,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为一名美籍加拿大同性恋者,被美国疾控中心(CDC)确定为第一例艾滋病患者。

1985年6月,我国北京协和医院报告了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此人为来中国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发病5天后死亡。

4.艾滋病名字的由来:1981年在同性恋人群中陆续发现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出现的一组疾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AIDS”。

感动中国十位医生

感动中国十位医生

第一位:抗击SARS的第一功臣:钟南山从2003年年初,广东等地开始爆发不明肺炎的时候起,钟南山就在密切注视着疫情的发展情况。

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呼研所来”,他以66岁的高龄,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

第二位: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1996年,她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在6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

从2000年开始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艾滋遗孤的救助,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第三位:中国抗艾先锋:桂希恩河南上蔡县文楼村从“中国艾滋病第一村”变成“中国艾滋病关爱第一村”,桂希恩功不可没。

2004年6月,温总理看望桂希恩时握着他的手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的事迹,很感动。

”第四位:苗寨里的赤脚女医生:李春燕过去从江县大塘村没有医生,乡亲们热衷请鬼师。

但这一切被“赤脚女医生”李春燕改变了。

2004年10月,李春燕奋力抢救一位刚降生的婴儿,这一幕被新闻记者记录了下来,她的感人事迹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第五位:主政世卫的中国“铁娘子”:陈冯富珍陈冯富珍,1994年成为香港第一位女性卫生署署长。

2003年赴世界卫生组织工作,负责传染病防控事务,成绩卓著,受到许多国家称赞。

2006年11月9日,陈冯富珍正式当选为世界卫第六位:“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华益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

从医56年来,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心。

胡主席充分肯定了华益慰同志的贡献,要求全国全军卫生战线向华益慰同志学习。

第七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一则消息:中国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运用一种名为“短期联合化疗”的方法,经过两年的治疗,十年的观察,有近万名麻风病病人完全治愈。

消息一传出,震惊了世界麻风界。

第八位:草原神医:王布和他2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之苦,对待贫困的群众,不仅提供免费的食宿,还赠送回家的路费。

震惊全国的艾滋病第一案

震惊全国的艾滋病第一案

震惊全国的艾滋病第一案作者:筱禾来源:《检察风云》2014年第10期案件背景2005年末,19名因在黑龙江北安建设农场职工医院输血而被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向法院提起了3000余万元的赔偿请求,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时,记者亲赴北安,对这起号称中国艾滋病第一案的案件进行了采访。

今天重新回顾该案的来龙去脉,记者对其中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悲从喜生,生孩子顿陷病痛困扰黑龙江建设农场始建于1956年,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北安市境内。

记者从哈尔滨来到建设农场,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采访了当事人之一的于明贺。

28岁的于明贺和妻子李晓红都是农场职工,两人1997年结婚,不久,李晓红怀孕了。

于明贺喜上眉梢,对她照顾得更加无微不至。

李晓红快临产时,于明贺主张去农场以外的大医院生孩子。

李晓红认为,当地的建设农场职工医院也是一级甲等医院,连外科手术都能做,接生孩子应该没问题,去外面的大医院要花很多钱,有点犯不上。

而且,住在农场附近的女人都选择在这家医院生孩子,没见过有谁出过事。

再说,这家医院坐落在农场场部西侧,离他们家只有百米之遥,两三分钟就能走到。

于明贺见妻子的话有道理,妥协了。

1998年1月8日,李晓红住进了建设农场职工医院妇产科。

下午,她出现临产症状。

医生检查后说,她骨盆狭窄,子宫内羊水不足,顺产有困难,最好做剖宫产术。

于明贺同意。

下午2点,李晓红被推进了手术室。

随着手术室的门“咣当”一声关上,于明贺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直到40分钟后里面传出婴儿的啼哭声,他绷紧的神经才松弛下来。

不一会儿,护士把婴儿抱出来,说是男孩。

于明贺望着儿子粉嘟嘟的小脸,笑得合不拢嘴。

他问:“我妻子怎么样?”护士没有回答他,抱着孩子匆匆去了婴儿室。

于明贺顿时忐忑不安:孩子平安降生了,妻子却半天没有从手术室出来,这是怎么回事?手术室的门终于开了,一个医生走出来,表情严肃地告诉于明贺:“病人子宫和胎盘粘连到一块了,引发大出血,现在必须要做子宫切除术。

中国艾滋病源自146名吸毒者

中国艾滋病源自146名吸毒者
重 要 的作用
。 ,

媒体参

这个 过 程 是缓慢

们 怎 样 才 能 够 通 过 媒 体 向广 大 群 众 宣
起 着 非常
的 是 静悄 悄 发 生 的 是 在 不 知 不 觉 当 中发 生 的 感 染 的 人 不 知 道 他 感 染 了


传 让人们理 解 ?

但 是 艾 滋病 的 宣 传 和 其
大利亚 在 做的

19 8 7
年 通 过 全 国广 播 电视

毒 在 吸 毒 人 群 当 中传 播 ; 吸 毒 人 员 又
通 过性 行为把艾 滋病传染 给配 偶

病 艾 滋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用 分 子 流 行 病
学做 了

种群众性 宣传
到今 年 这个 宣


个 详 细 的关 于 中 国艾 滋 病 病
2%


达 到 总人 口 的近
我 的朋 友 把 这 个 报 告 报 到 泰 国


中 国艾 滋 病 最 初 源 自

这 个 时候 感 染 涉及 到 的人 群 已
、 、 、 、
卫 生 部疾 病控制 司 结 果没 有反 应 几
年 发 现 的 14 6 名 吸 毒 者 人 群
经 有工 人 农 民 干部 警察 教 师 其
个 复 杂 的 问题

所 以人 们 问: 滋 病病毒 在普通 环 境 当 艾
中究 竟 能 存 活 多 长 时 间 ? 这 需 要 我 们
怎 么 把 这些 问题 解 释 清楚
复 杂 的 问题


这是

深度报道:艾滋之祸 中国单采血浆30年史

深度报道:艾滋之祸 中国单采血浆30年史

中国单采血浆30年史2008-10-23 11:36:09 来源: 南方网2008年,单采血浆术在进入中国三十年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全国性法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

三十年里,这一特殊行业,曾因采血之乱引发中原的艾滋之祸,而令人闻之色变,也因随后惊心动魄的治理举措为人瞩目。

■2008年,单采血浆术在进入中国三十年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的全国性法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2008年3月1日施行)。

三十年里,这一特殊行业,曾因采血之乱引发中原的艾滋之祸,而令人闻之色变,也因随后惊心动魄的治理举措为人瞩目。

本报以一座贵州血浆站的真实变迁为缩影,试图还原这一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由乱及治的罕见图景。

■2008年,也是科学家刘隽湘逝世第9个年头。

1999年,公众视野里几乎忽视了他的离去,唯一的讣告刊登在一份发行千份的专业学术刊物《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上,他的单采血浆中国推广第一人的身份亦就此尘封。

彼时中原的艾滋之祸正盛,人们无从得知83岁的刘隽湘在弥留之际是否曾有一丝的后悔,最后的岁月里,唯见其以花甲之龄跑遍河北、河南、山东,奔走在各地血浆站间,身边的助手感觉到他的忧心忡忡。

这是一位科学家最无奈的悲剧。

1978—1992 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科学家的夙愿小心,小心,上面挂的是血瓶子,下面放的是手铐。

1963年,时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制剂室主任的刘隽湘与学生陈醒明合作研究绿脓杆菌的免疫血清,这种杆菌是烧伤病人的最大威胁。

“对烧伤病人而言,与输全血相比,输浆急救是更好的方式,因为不用配型,也没有用量控制。

”陈醒明回忆,刘隽湘当时感叹道:“我们应该发展人血浆。

”“他这个人很有超前意识,有时会提出些领导尚不能接受的观点。

我每次进他的办公室,他都在阅读各种材料,非常关心国外的先进技术。

”陈醒明说。

这种单采血浆术,是指将献浆员的血液抽出后,分离成血浆与血球两部分,红血球回输到献血员体内,血浆用于制作生物制品。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精)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精)

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
2000年的一项全国调查:
-20%没有听说过艾滋病 -26%的人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45.8%的人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 预防艾滋病” -62.5%的人不好意思到商店或药店买安 全套 -10.2%的大学生回答有婚前性行为
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江西省
2003年我省对南昌、九江和宜春城 市和湖口、武宁、宜丰和高安农村的812 名普通人群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 –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知识全对的知晓 率仅为2.3% –艾滋病病毒不传播方式知识全对的知 晓率仅为12.1%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 及防治对策
aaa
一、我国艾滋病流行 情况
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
•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 1989年发现经性途径感染HIV的国内感染 者
• 1989年从注射毒品者中发现HIV感染者
• 1995年发现经母婴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
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
1985 1995
1989
1990-2002年全国登记吸毒人数
年 199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登记吸毒人数 70,000 148,000 250,000 380,000 520,000 596,000 681,000 860,000 901,000 1,000,000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病人数 感染者数 1 5 0 1 2 9 0 7 0 2 3 5 23 29 52 38 126 136 230 233 714 1028 6120

[参考实用]曹韵贞访谈纪实

[参考实用]曹韵贞访谈纪实

纪实采访:曹韵贞访谈录,谈窗口期六周论曹韵贞被称为“中国治疗艾滋病第一人”曹韵贞背景:女,1941年出生,美籍华人,著名艾滋病临床病毒实验室专家,现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特邀外籍教授。

她作为中国艾滋病治疗与研究奠基人,培养了全国各个省份艾滋病治疗研究小组的“一把手”。

今天我们是有关艾滋病治疗的话题,我们请来的是美籍教授曹韵贞,1963毕业于上医科大学医疗系。

1981年6月应诺贝尔奖得主Dr.Blumberg之邀到FoGChaseCancerCenter从事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工作。

后回国服务,因成就突出获1986年卫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市巾帼奖一等奖。

同年,受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之邀前往美国筹建艾滋病毒实验室,从事艾滋病研究工作。

1990年转往著名华裔艾滋病专家何大一教授领导的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DARC)任研究员,并任教于洛克菲勒大学。

1998年应国务委员彭佩云、卫生部长陈敏章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之邀,回国出任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NCAIDS)副主任,临床病毒实验室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教授,国家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艾滋病基金会常务理事,随着合作研究范围的扩大,她还受聘为北京地坛医院、上海传染病总院、广州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医院顾问。

主持人:曹教授之前我们是久闻大名,在我拿到的简介里面,曹教授真是资深的专家了,现在因为是回国担任了预防艾滋病控制中心的副主任。

现在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还有宣传在各种场合。

包括今天来网站作客,她也想就艾滋病治疗很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大家很感兴趣。

曹韵贞:我是81年去美国的,以前搞肝炎与性病的关系,86年开始被纽约大学卫生站请去,从那儿以后就开始搞艾滋病工作。

曹韵贞:98年回到中国,当时因为中国艾滋病情况已经逐渐趋向于严重了,所以回来就参加了艾滋病中心的组建。

这是以前的预防科学院艾滋病防治中心,工作了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生回忆录:我第一个解剖艾滋病患者尸体
解剖静悄悄地开始了,没有费任何的力气,因为死者全身皮肤都薄如纸,轻轻一拎皮肤就破了,下面就是骨头,切开后一看,肌肉就像被水泡烂的纸箱壳一样,一夹就碎。

打开胸腔一看,胸壁萎缩成薄片状,而两肺却肿胀得大大的,就像两团烧过的烂棉花,提都提不起来了。

心脏也已萎缩了。

腹腔内整个肠子细如鸡肠,很多黑色的血便,这是因为伴发了严重的肠道疾病。

肝脏体积缩小,颜色发灰。

整个腹腔里面全都是霉菌。

解剖结果显示,患者去世前有全身性的卡波氏肉瘤,全脑隐球菌感染,各脏器功能衰竭。

抵抗能力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整个身体如同一个天然的培养病菌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