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地理产业转移-精选文档

2019高考地理产业转移-精选文档

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促进了美国产业升级;促进了美国产业布局调整;促进
企业在全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许多跨国公司;推动美国经 济的全球化步伐。(任答两点即可)加强科技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
位,增加产品附加值。任答两点即可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同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3)自1985年至2019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D )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纠错分析:(1)读本题图中的左图可知1986~2019年间①线
代表的产业在三次产业重心变化中表现出产业重心向西转
移的特点,②线代表的产业,产业重心表现出向东转移的 特点,③线代表的产业重心东西振荡,但总体变化不大。 结合我国三大产业发展方向。综合判断①线代表第二产业, ②线代表第三产业,③线代表第一产业。
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廉价的 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台商有很大 的吸引力。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 时间 转移方向 转移产业 转移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 由香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 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第二次产业转移 20世纪90年代 由珠江三角洲向邻近地区转移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部分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哉协调发展
第2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经济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产业转移的背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

事实上,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其背后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推动。

1.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经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采取了一些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2. 劳动力成本。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出现了转移的趋势。

此外,在全球经济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明显下降,吸引了一些中国企业的转移。

3. 环境因素。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一些产业开始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严重问题,因而也加速了中国的产业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影响中国的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影响着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看,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

1. 促进地区发展。

中国的产业转移既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也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升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促进了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一些行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些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税收等各方面的成本优势确实很大。

企业通过转移产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成本优势和效益提升。

3. 加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转移,不仅是企业本身的行为,也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趋势。

中国企业为了抢占国际竞争的先发优势,及时转移产业基地,完成国际化布局,提高产品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三、展望未来中国的产业转移正在加速,对于整体经济的影响也会更为深刻。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

区域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与政策适用性研究靳卫东;王林杉;徐银良【摘要】Many empiric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re has not been a large-scal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heory and the expectation of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y . In order to discriminate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on, on the one hand, we will use a single index to measur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change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ing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heory is not completely applicable to analysi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based on part of the experience fact about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we u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actors, which also shows that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y can retain some similar reform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butit is essential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region. At presen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t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intensive industrial transfer policies, which is lack of sufficient experience to prove. Thu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ubstantial results.%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至今都没有发生大规模产业转移,这与传统产业理论分析和产业转移政策预期形成了巨大反差。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二 、产 业 转 移 推 动 区域 协 调 发 展 的 诱 因 分 析
随着 国家 中西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实施 ,尤 其 是 中央新 疆 工作 座谈 会 召开 以后 ,中西 部进 一 步加快 开 放 .基础设 施条件 L趋完 善 ,承接东部 和境外 产业转 移的能 力增强 。在 国家宏 观调控 的大趋 势下 ,东部 t
2本文采用ces法偏离一份额法等数学模型和方法从产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产业争能力和集聚效应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了产业转移的具体门类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参考文献11akamatsuk1961
作者简介
赵峰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经 济 学 院教 授 ;姜 德 波 , 南京 审计 学 院教 授 ( 苏 南 京 ,2 】 1 ) 江 l85
62较 少能将 产业转 移 与我 国区域协 调发 展的实 际 联 系起 来 。研 究长 三角地 区的产业 转移为N i “ T 十二五 ”时期 国家 区域 协调 发展规 划 、产业发 展计划 提 供 理论 支撑 。 “ 十二 五”时期 长三 角地 区产 业转移 有加速 的趋势 ,科学 预测 和把握 这个趋 势 ,在产业 政 策 、区域协调 发展 政策方 面进行调 整和变革 ,进 而推动东 中西部 的协调 发展 ,是 理论 界的重要 任务 。
发 展 现 状 的 评 价 , 总 结 出 引起 这 个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的诱 导 因素 ;并 结 合 产 业 梯 度 转 移 理 论 和 边 际 产 业 扩 张 理
论 .在 确 定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梯 度 高 于 国 内其 他 地 区 的前 提 下 ,分 别从 产 业 的 生命 周 期 、产 业 的 竞 争 能 力和 产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劳动力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共同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为企业提供销售收入,收入减去支出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不断地变化区位来寻找“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区位。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此外,还有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其他因素。

一、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因素特点如下:劳动力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性很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产业转移或企业迁移受诸多因素影响,成本只是其中之一。

即便从成本角度而言,企业成本又包括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中,除劳动力成本外,还有水、电、资源、土地等诸多成本。

因此,劳动力价格上涨并不是影响产业转移或企业迁移的决定因素,甚至有可能不是主要因素。

劳动力价格上涨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不仅要分产业来看,还要看该企业在产业中的层次与状况。

如深圳富士康,它处于信息产业中的加工装配环节,是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这类企业,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会很大;即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企业也不会仅因为劳动力价格而进行迁移。

2005年开始对广东东莞的一项跟踪调研显示,除了劳动力成本,企业还很看重迁移中的沉没成本。

比如一个企业在东莞经营了10年,人脉、渠道等各环节经营得很顺畅。

经营这些网络资源付出的成本,无法随企业转移,到了新的地方还要重新建立。

当一个企业算账,发现迁移成本比劳动力成本上涨还要大,便不会转移;此外,产业转移,尤其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出口加工型产业的转移,还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影响。

例如东莞的高埗镇,全世界1/5的NIKE鞋都在此生产。

随着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这些产能是否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是当地企业说了算,要看NIKE公司的订单怎么下。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产业转移及其现实依据和特点
业 的转 移 ; 另 一方 面 , 产业 转 移 同时又 促 进 了各 个 地 区 的产 业

方面, 中西部 地 区的 优势 存 在 于未 被 充分 利 用 的原材 料
升 级优 化 。 在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背景 下, 我 国地 区间产 业 结 构 的 和 自然资源,以此为基础发展 资源密集 型产业 符合该地 区的
促进本地 区经济增长 。 在这种条件下, 产业结 构优化和升级的 径 , 而这种途径就是产业转移。
完成 一般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 , 因此产业转移 与产业结 产 业转移 既使 东部发达 地 区的产业 摆脱 了本 地资源 约 构 的优化 和升级又具有很 强的一致性。由于 自身生产要素条 束 的困境 , 又 为 中西 部地 区资源 的充 分利 用和 开发寻 找了

另~方面, 我国东部地 区经过多年 的快速发展后, 能源、 资源、 土地供应的紧张已经使资源密集型产业举步维艰。 近几
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产 业 结 构 的 优 化 和 升 级 来 自两 个 方 面 : 一 是 落后 、 欠 发 年来更是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扰。 东部 达 地 区急 需 产业 结 构 优 化 和 升 级 , 因 为 通 过 优 化 和 升 级 能 够 发达 地区资源密集 型产业要 想进一步发 展, 必须寻求新的途
升级调整不可避免会面 临一些 问题 , 比如劳动力的供给变化 问 基本情况。 另外, 产业基础 、 区位优势、 中西部大发展战略的实 题; 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问题 ; 经济发展、 结构调 施 也迫切需要 中西部欠发达 地区通过利用自身优势的发展来 整与资源环境污染 问题等 。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处理好产业结 摆脱面临的困境, 寻找新的出路。 构 的优化与升级, 科学规 划与承接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 就是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研究——基于发生势差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Zh n n hi, Ch n F i a gXi z e e
(1 S h o f ia c ,in x r l ies y Na c a g3 0 2 , hn ; . c o l n n e Ja g i ma Unv ri , n h n 3 0 2 C ia oF No t
di e e c n h e h c lpoe ta fe e c n tr o v e p c ,ma e c mpr h nsv v h to fidu tilta f c ure f r n e a d t e t c nia t n ildi r n e i e m ff e rs e t f f i d o e e ie e a m in o n sra r nsero c rd
f m h c n mi o e t l i e e c , h n u t a o e t ld f r n e h o t oe t ld f r n e r n a to o t o e ta r o t e e o o c p t n i f r n e t e i d sr l t n i i e e c ,t e c s t n i i e e c ,t s ci n c ssp t n i l a d i p a p a f a
A bsr c : t a t Thi p rdrws0 hec n e ta d prncp eo o e ta ifr n efo p sc , t wor gon li usr r n frmo e , spa e a n t o c p n i i l fp t nildfe e c r m hy is wi t e i a nd ty ta se d l h
lO 0
中国科技论坛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①。

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国或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

由于这种产业梯度②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

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

跨国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

在加入WTO后,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协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国产业外迁研究: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
的测算依据
目录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3)
1.1.中国台湾 (4)
1.2.韩国 (7)
1.3.日本 (8)
1.4.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模式的共性 (10)
2.当前的中国制造位居全球产业链何处? (11)
3.产业转移的触发条件与转移规模的测算依据 (14)
4.产业外迁是否一定意味着行业走向衰落? (18)
5.中国产业转移未来10年或达2万亿以上,占比当前工业增加值
6.5%左右 (21)
1.东北亚地区产业转移进程概览
产业转移的背后是产业链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

我们试图通过观察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产业转移的过程,来判断中国产业转移的规模、路径与影响。

关于产业转移,经典经济学理论从国家间比较优势、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入手对产业转移进行了理论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转移由产品的成熟程度所致。

产品的在不同阶段分为创新产品、成熟产品与标准产品,三者依次递进,创新产品的生产集中在国内,成熟产品的生产开始逐步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转移,标准产品的生产则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图1产品生命周期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变化


量与



创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
时间
(2)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国际间产业转移首先从本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地区国家采用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相结合(雁阵模型),通过进口提升本国技术水平,再进而通过改善生产,并通过开发国外市场,以出口进一步拉动增长,当产业比较优势消失后,再度进行产业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