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初二上册)

合集下载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

《陋室铭》原⽂翻译及注释(⼈教版初⼆上册)《陋室铭》原⽂翻译及注释(⼈教版初⼆上册)) 陋室铭(刘锡 译⽂ ⼭不在于⾼低,有仙⼈(居住)就出名;⽔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

这是间简陋的屋⼦,只是我的品德⾼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映⼊⽵帘⾥。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乐扰乱双⽿,没有官府公⽂使⾝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云的亭⼦(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说:“(既然君⼦住在⾥⾯),⼜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 题⽬:选⾃《全唐⽂》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来警戒⾃⼰或称述功德的⽂字,多⽤韵。

后来发展成⼀种⽂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指因...⽽著名,名词⽤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作动词,有灵⽓。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间简陋的`屋⼦。

斯:这。

是:表⽰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这⾥指作者⾃⼰的屋⼦。

5.惟吾德:好在我(室主⼈)的品德⾼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是指住屋的⼈⾃⼰。

德:德⾏⾹。

《尚书君陈》:“⿉稷⾮,明德惟。

”:⾹⽓,这⾥指品德⾼尚。

6.苔痕上阶绿,草⾊⼊帘青:苔藓的痕迹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映⼊⽵帘,⼀⽚青葱。

7. 鸿儒(hóng rú):这⾥指博学的⼈。

鸿:⼤。

8. ⽩丁:百姓,这⾥指没有什么学问的⼈。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指弹奏(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经:这⾥指佛经。

11.丝⽵: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指奏乐的声⾳。

“丝”指弦乐器,“⽵”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

⽤在主谓间,取消句⼦的独⽴性。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赏析引言:《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陋室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和赏析等,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

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2〕注释: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10〕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1〕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o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2〕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多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

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能显得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我的陋室就像那)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逐句)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之吉白夕凡创作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在:在乎、在于,动词.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山不在于凹凸,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②陋室:简陋的屋子.③惟:只有,只要,唯独.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⑤德馨:品德崇高.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崇高.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这是所简陋的屋子,只因为我的品德崇高(就不感应简陋了).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①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葱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崇高的人.②鸿:同“洪”大.③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苍生,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崇高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②金经:泛指佛经.(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7.无丝竹之乱耳,无文案之劳形.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记.③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④案牍(dú):官府的公函.⑤劳形:使身体劳累.⑥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函使人劳累.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⑤芦,简陋的小屋子.(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9.孔子云:“何陋之有?”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完全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标明了作者高洁立崖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初中现代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初中现代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初中现代文】《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陋室铭》是刘禹锡的文章,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整理了
《陋室铭》原文及《陋室铭》翻译,我们赶紧一起来学习和分享《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吧,祝大家的文言文的学习和把握更上一层楼!
《陋室铭》原文:
山无此低,存有仙则名。

水无此浅,存有龙则灵。

斯就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进帘青。

谈笑存有鸿儒,往来并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并无丝竹之乱耳,并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
山不是多寡,存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水不是厚薄,存有了蛟龙就变得存有灵气。

这就是所破旧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深感破旧了)。

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
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望著竹帘,一片青葱。

在这里谈笑的都就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跟我往来的没科学知识肤浅的人。

(闲时)可以用以(可以:可以用以。

)弹奏不提装饰的琴,写作佛经。

没管弦乐弹奏的乐声破坏双耳,没官府的公文并使人劳累。

(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老师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道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
又存有什么破旧呢?”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于大家学习和理解《陋室铭》这篇文章有所帮助,祝
大家学习进步,加油!。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

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在(zài):在于,动词。

2. 名(míng):出名,著名,这里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

斯:这。

是:表示判断。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

德馨:德行馨香。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蔓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7. 鸿儒(hóng rú):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大。

8. 白丁: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

《陋室铭》文言文译文及注释

《陋室铭》文言文译文及注释

《陋室铭》文言文译文及注释《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文言文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参考!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人教版初二上册)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

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
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

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
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