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期末复习要点

八下语文期末复习要点
八下语文期末复习要点

期末语文复习

复习以下内容(语文总分150,课上讲到的内容大概会有35-40分,请认真复习)

1、看测验本、所有试卷上的错题,很重要,不能失分!!

2、完成以下两篇阅读,校对好答案。

3、看摘抄本上的所有阅读答题技巧,应用文格式。

4、分析摘抄本上的作文题目,并多看、背一些优美的开头结尾,环境描写的语段。

(阳光、雨露、微风、花香、雨声、月光等)

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9题(16分)

【甲】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俟其欣悦()(3)于是遂就书()(4)吾徒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2)等待(3)于是,就(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二、生命的烛光马亚伟

①看英国喜剧《憨豆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憨豆先生看到一个乞丐,心生同情,可是兜里没零钱了,而他又舍不得把大钞给乞丐。于是,他站在街头手舞足蹈扮小丑表演,终于有人给了他一个硬币。他立即停止了表演,把硬币给了乞丐,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②这个搞笑的情节,不由让人心生暖意。我们谁不是憨豆先生那样,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没什么社会地位,也没什么钱,不能兼济天下。但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别人有难,不会独善其身,袖手旁观,而是尽一点微薄之力,让自己心安,也给别人温暖。

③我想起小时候,那年麦收时节,来了一些外地的麦客,来割麦子赚钱。其中一个麦客还没开始干活,竟然晕倒在田头。父亲见状,赶紧把他搀回家。一问才知道,他因为身体不适,两天吃不下饭了。父亲看他的脸色不好,可能身体有病,说:“兄弟,你还是回家吧。”他面露难色,嗫嚅着告诉我们,他没有回家的路费,而且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等着他挣钱回家呢。

④父亲也被难住了,他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很是犹豫的样子。终于,父亲走到里屋,打开我家那只紧锁着的箱子。他把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毛票拿出来,把钱递给那个麦客说:“这是15块钱,你拿着吧。你的身体不行,回家好好休息休息。”麦客捧着钱,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⑤麦客拿走了那15块钱,在他看来,我家请得起麦客,一定家境殷实。其实,那年祖母病了,母亲身体也不好,家里没有壮劳力,父亲才咬牙决定请麦客的。那时我家正缺钱,那时的15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⑥母亲知道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不依不饶地大闹起来。父亲先是不吭声,最后说了一句:“咱们过得不容易,还有比咱们更不容易的。不帮他一把,心不安。”一句话,说得母亲再也不闹了。那年麦收,父亲每天半夜起来去割麦,母亲也挣扎着帮忙,我和妹妹也跟着父母下地割麦。

⑦我看得出来,父亲把15块钱给了麦客,他也很心疼。有时他也抱怨几句:“15块钱,咱家得攒多久!”母亲也跟着抱怨:“孩子连支铅笔都舍不得买,你倒好,白白给人家。”

⑧尽管这样,类似的事还是经常发生。母亲让父亲赶集买竹筐,结果他空着手回来了——他把买竹筐的钱给了一个要饭的。母亲也会把为自己做的新棉袄给隔壁的孤寡奶奶穿,老人无儿无女,很可怜。受父母影响,我们姐妹也习惯向别人施以小善。

⑨小善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很平凡,也没有能力给更多的人更多的帮助。但是,小善就像生命的烛光,虽然照不了多远,但可以给别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光明和温暖,也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价值。(选自《百姓生活》)1.文章开头写《憨豆先生》里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父亲也被难住了,他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很是犹豫的样子。”这句话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2)“咱们过得不容易,还有比咱们更不容易的。不帮他一把,心不安。”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3.第⑧段补充叙述家人的种种行为,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下面这句话,说说你对第⑨段的理解。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答案:1.用憨豆先生的行为引出下文对善行的叙述与感悟。2.(1)矛盾的心理:想帮助麦客,可自己家中也正缺钱;想不帮助麦客,又于心不安。(2)善良,乐于助人,理解关怀他人,憨厚,朴实,本分。3、说明全家人都是善良的,已经习惯向别人施以小善。4.在生活中,我们要对别人施以援手,哪怕只是小善,也能温暖他人,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