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定稿版

合集下载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完整版.doc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学》完整版.doc

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

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

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

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

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

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

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

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

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及传统文化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及传统文化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种,其中“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里的“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据?易?:“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以下物也能使黑的是A.Na2S B.NaI C.NaBr D.NaCl.?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以下后来成熟的黑火配方中主要成分的法正确的选项是A.硫酸、硝石、木炭粉B.硫磺、芒硝、兜粉1C.硫磺、硝石、木炭粉D.硫磺、硝酸、兜粉11.?本草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灰,以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二三斤,久凝淀如石,浣衣面,甚利也〞。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古代化学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对物质变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化学知识也就逐渐积累起来。

本文将就古代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化学知识的发展和演变。

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历史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诗经》、《尚书》、《周易》、《礼记》等古代经典文献中,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

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化学知识也就逐渐开始形成。

从古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化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古代化学家有吕氏、鲁班、端木赤等。

吕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炼金术士,他在《吕氏春秋》中详细记载了很多炼金术的知识和经验。

鲁班是古代著名的木工大师,他在木材的加工和利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而端木赤则是一位著名的药理学家,他在《淮南子》中详细记载了很多关于药物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说,这些古代化学家的成就为古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代化学的研究也逐渐由自然科学向实用科学转变。

在汉代,官方机构开始设立金石学官,专门负责研究金属和石头的制作和使用技术。

另外,医学也开始蓬勃发展,药学科学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到了唐代,中国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火药技术、玻璃技术等也夺得了重要的成就。

可以说,古代中国的化学在这一时期走向了成熟,并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主要包括:1、炼金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重要成就。

炼金术是一种通过炼制金属来制造金属、宝石或药物的技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炉火、锅具等工具,加热某种物质,使其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得到所需的金属、宝石或药物。

古代炼金术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属冶炼、宝石制作和药物提炼等技术的发展。

2、药学:古代中国的药学是古代化学的又一重要成就。

古代药学主要研究天然药物的收集、鉴别、加工和制作等技术。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化学的发展古代化学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

古代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其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化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等。

1. 中国古代化学中国古代化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金石学、火药学、药物学等。

在中国古代化学中,最为著名的是炼金术,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并在汉代得到发展。

炼金术包括金属冶炼和药物制备两个方面,对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和药物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印度古代化学印度古代化学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后来与希腊古代化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古代化学体系。

印度古代化学在药物学、冶炼技术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对全球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希腊古代化学希腊古代化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阿那克西美尼斯、伊拉克里特斯、德摩克利斯等著名化学家。

希腊古代化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对物质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探讨,奠定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希腊古代化学对欧洲中世纪以及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化学的理论古代化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原子论、元素理论、炼金术等。

1. 原子论原子论是古代化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再分的粒子——原子组成的。

古希腊化学家德摩克利斯、阿那克西美尼斯等提出了原子论的理论,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具有独立的质量、形状和大小。

这一理论对后来现代化学的原子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元素,这就是元素理论。

希腊古代化学家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

这一理论奠定了后来化学元素的研究基础。

3. 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将低级物质转化为高级物质,包括黄金制备、药物研制等。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古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化学的发展历史1. 古代化学的起源: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2. 中世纪的化学:阿拉伯化学、欧洲中世纪化学家3. 文艺复兴时期的化学:帕拉塞尔苏斯、米歇尔·塞尔万多斯、约翰内斯·赫尔梅斯二、化学古书名家传世作品1. 《六经注文》 - 最古老的中医化学综合著作2. 《化学追求》 - 阿拉伯化学家叶鲁,该书内容涉及炼金术和化学基本知识3. 《混一经》 - 化学古籍,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知识4. 上古医道-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创作的古代医学著作三、古代的化学概念1. 《阴阳五行》 - 古代中国哲学理论对于事物发展的观念,与物质变化有重要关系2. 炼金术 - 古代欧洲的化学实践,追求金子的制备,是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3. 四元素学说 - 古希腊化学家从对自然界事物观察总结出的化学理论四、古代化学实践1. 化学药剂的制备和使用:古埃及的药物制备技术、中世纪欧洲的药物炼制2. 炼金术的实践:古代炼金术士对金属的实验和观察3. 火药制备:中国的火药制造技术及在军事上的应用五、古代化学知识成果1. 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铁器、青铜器的制造工艺2. 药物学知识:古代各国的药物炼制和药物应用3. 自然矿物的探索:古代化学家对于自然界中的矿物的了解和利用六、古代化学理论1. 《无色气体》 -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气体的理论探讨的经典著作2. 质量守恒定律:古代化学家对于物质变化过程的认识和总结3. 元素理论:古代化学家对于事物的构成元素的理论研究七、古代化学对现代化学的影响1. 古代药物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2. 古代炼金术对现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影响3. 古代气体理论对现代化学气体理论的影响八、古代化学的局限性1. 实验条件的局限:古代化学家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受限2. 理论框架的局限:古代化学理论和现代化学理论的区别3. 实践方法的局限:古代化学实践方法和现代化学实践方法的差异九、古代化学的价值1. 古代知识的珍贵性:古代对于化学知识的总结和发现2. 古代思想的启发性:古代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科学的影响3. 历史的价值: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科学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结语:古代化学知识的总结和研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追寻和总结,更是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的启发。

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

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

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2024年高考最新化学古代文化知识归纳:化学与生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从古代的炼金术到现代的合成化学,化学一直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对古代化学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并探讨这些知识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

一、古代化学文化知识的梳理1、炼金术:炼金术是古代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黄金。

虽然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但炼金术士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化学原理,如水银的变化过程。

2、制药工艺:古代的制药工艺多依赖于天然药物,通过提取、蒸发、沉淀等简单化学过程制得药物。

例如,古埃及人利用碱和酸处理小麦,制得具有止痛疗效的麦角。

3、陶瓷工艺: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

在制造陶瓷的过程中,陶工们掌握了火候、配料等基本化学知识,如粘土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坚硬的陶瓷器。

二、古代文化知识在现代生活的应用1、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中,许多食品添加剂都源于古代的化学实践。

例如,阿斯巴甜、糖精等甜味剂早在古代就被发现并使用。

这些添加剂为现代食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口感和保质期。

2、药物研发:古代的天然药物为现代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古代药物进行现代化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有效的新药,如青蒿素、紫杉醇等。

3、环保化学:古代炼金术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为现代环保化学提供了启示。

例如,通过研究炼金术中的元素转化过程,科学家们研发出了许多环保材料和绿色能源技术。

三、总结古代化学文化知识虽然简单,却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炼金术到现代合成化学,从制药工艺到现代药物研发,从陶瓷工艺到现代材料科学,这些知识都在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

在2024年高考化学考试中,考生们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古代化学文化知识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化学素养。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化学中的一些古文题(1)
高考中将我国古代化学渗透进来,即陶冶了化学情操,也将古代文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一类题型,因为这是科学语言和古汉语言文学的碰撞,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外国科学思想的跨越时空的交流。

这一类题型不会太难,但是非常有趣。

做这一类题,其实主要依靠的还是化学基础知识,至于文言文的理解,倒在其次。

例如下面这道题:
并不需要知道通篇文章的意思,只要理解“朱”是大红色,就可以选择答案了。

A答案本来并不常见,我们可以利用排除法,B答案铜为紫红色,并且不能染色,不会出现“近朱者赤”的现象。

C答案氧化亚铜为砖红色。

D答案为三氧化二铁为红褐色。

这样可以将B C D都排除,所以大红色朱砂一定是A,硫化汞。

2024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精讲热点专攻1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4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精讲热点专攻1化学与传统文化
要成分为蛋白质,A正确;“树肤”与“麻头”的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是多糖,属于糖类,B正确;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 性,能够将有色物质氧化变为无色物质,故造纸过程中可以采用过氧化氢漂 白纸浆,C正确;现代渔网的主要成分是尼龙,尼龙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 而不属于纤维素,D错误。
解析 “硫打豆粒样”过程是将固体粉碎,可增大固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A正 确。“下青柏叶”“看柏枯黑色”是为了指示油温,可推测麻油的温度较高,B 正确。“倒去硫上黄油”,冷水中硫呈固体,实现了固液分离,C正确。整个过 程涉及粉碎、固液分离等,不涉及蒸馏操作,D错误。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彰显了文化自信。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C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天工开物》中“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使用了过滤的操作 C.“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D.《本草纲目》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 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石碱溶液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解析 冰转化为水的过程会吸收热量,B正确;朱砂的主要成分是HgS,C正确; “飞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马尾”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D错误。
题型2 传统文化中“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4.(2023·天津卷)《武备志》记载了古人提纯硫的方法,其中这样描写到具 体流程:“先将硫打豆粒样碎块,每斤硫黄用麻油二斤,入锅烧滚,再下青柏叶 半斤在油内,看柏枯黑色,捞去柏叶,然后入硫黄在滚油内。待油面上黄泡 起至半锅,随取起,安在冷水盆内,倒去硫上黄油,净硫凝,一并在锅底内者 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硫打豆粒样”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 B.“下青柏叶”“看柏枯黑色”是为了指示油温 C.“倒去硫上黄油”实现了固液分离 D.流程用到了蒸馏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热点古文与化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选择题热点题
文言描述型
1.《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鸡屎矾中含有极性共价键
B.铜盐溶液可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C.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D.鸡屎矾投苦酒中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来升炼倭铅(即锌),其原2.据《天工开物》记载,我国古代以炉甘石(主要成分是ZnCO
3
理如图2。

已知锌的熔点420 ℃、沸点906 ℃。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升炼倭铅过程包含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B.冶炼时锌变为蒸气在兜室冷凝为固体
C.“泥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得到的锌被氧化
D.“锌火”是锌蒸气和一氧化碳在空气的燃烧
3.东汉《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实验表明胡粉难溶于水,加强热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湿气。

则胡粉的主要成分为( B )
A.PbCO
3B.2PbCO
3
·Pb(OH)
2
C.Pb(OH)
2D.(CH
3
COO)
2
Pb
4.《四川盐法志》记载了煮盐的过程,当煮盐近于饱和时,往卤水中点加豆汁,至“渣滓皆浮聚于面,用瓢舀出,再入豆汁二三次,至渣净水澄,蒸干即可得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煮盐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豆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C.利用豆汁产生的泡沫除杂
D.加入豆汁可以降低NaCl溶解度
5.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A )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
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
6.陶弘景对硝酸钾有如下记载:“先时有人得一种物,其色理与朴硝(硫酸钠)大同小异,朏朏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滞,如朴硝,云是真消石(硝酸钾)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
A.朴硝和消石加强热都不分解
B.朴硝和消石都属于强电解质
C.朴硝和消石都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D.“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
7.唐末五代时期丹学着作《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描述的的制作过程是( B )
A.铝热剂
B.黑火药
C.木炭
D.丹药(硫化汞)
8.明代诗人于谦作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诗中所写“乌金”的主要成分是( D )
A.金
B.铁
C.锰
D.炭
9.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0.古代的很多成语、谚语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对成语、谚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 D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甘之如饴”说明糖类均有甜味
D.“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11.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
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 B )
A.金
B.硫黄
C.黄铜
D.黄铁矿
12.漆器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常以木材(炭)、金属为胎骨,在胎骨上层层髹红
漆。

漆的主要成分是含有15或17个碳原子的烷基邻苯二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收藏漆器工艺品应注意避免阳光暴晒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的钻石和漆器中的木炭均由碳元素组成
C.铜做胎骨的漆器,掉漆后长时间放置,铜的表面仍能保持光亮
D.漆的烷基部分碳原子数越多越难溶于水
1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C )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
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
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
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
14.我国古代人民编写的古诗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B )
15.《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
泄气,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 B ) A.氢氟酸、食盐水 B.氨水、碘酒
C.石灰水、硝酸
D.稀硫酸、食醋
16.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指硫酸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记载中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记载中蕴含了湿法炼铜的原理
C.由记载得出铁单质是赤色(红色)
D.每生成1 mol铜转移2 mol电子
1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还复为丹。

”《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 D )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18.《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着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B )
A.CuSO 4·5H 2O
B.FeSO 4·7H 2O
C.KAl(SO 4)2·12H 2O
D.Fe 2(SO 4)3·9H 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