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淀粉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淀粉改性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淀粉改性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2淀粉 改性水性聚 氨酯的生物 降解
凡 不造 成地 球生 态环境破 坏 的材料均 可称 为可循 环
外已有较 多报道” 利 用淀粉制成各种生物可降解水性聚 21 。 .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及表征 氨酯材料 ,既可以减少 石油基 多元醇 的用量,降低成本 , 又能赋予制品生物 降解性能 。无论是从社会效益和还是经 济效益上 考虑 ,淀粉将成为生产可生物降解水性聚氨酯最 有潜力的原料 之一 。

要 :介 绍 了 可生 物 降 解水 性 聚 氨酯 的降 解机
1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淀粉是 自然界 中最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之一 ,它 以微
小 的 、 水 不 溶 的颗 粒 状 态 广 泛 存 在 于 植 物 的 种 子 、 冷 叶子 、
理, 对淀粉 改性可 生物 降解水 性聚 氨酯 的 制备和 研
同 ,但 所 有 的淀 粉 都 是 以 一 - 萄 糖 为 结 构 单 元 ,通 常 D葡 可 分 为 直 链 淀 粉 与 支 链 淀 粉 2 种 类 型 。 直链 淀 粉 是 以

液 ,因其具有环保 、不易燃烧 、无毒并兼有溶剂型聚氨酯 是 只含 有均 聚葡 萄糖单元 的多糖类化合物。淀粉的来源非 的很多优异性能而被广泛应 用于涂料 、粘合剂、皮革 、纺 织 工业等领域 。 但是由于聚氨酯在 自然界中降解和 回收 利 用困难 ,其产品用途和数量与 目俱 增的同时将加重对 环 境 的污染。 目前 ,合成水性 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来源仍是 石
合物 ,在 内部形成微孔 ,加速直至聚氯酯完全 降解 。
目前 常用的生物降解性表征方法大致有 :残量及 相对 械 强度 法 ;外观法 ;霉菌法等。各种有 关生物 降解性 的分
是 由于聚酯容 易在生物体 内水解 。 用的聚酯有 P L PA 常 C 、L 、

淀粉原料生料发酵法生产酒精概述

淀粉原料生料发酵法生产酒精概述

[1 易 绍 金 , 义 平 . 油 微 生 物 的 研 究 及 其 应 用 U . 外 能 源 , 2] 郑 产 ]中
2 0 l ( : 0 0 6, 1 2) 9 . [ 2 Av l n e M a h r lM Si ie td mu a e e i fhit i e i 2 ] e a g . c e e H. t d r c e t g n sso si n n e d
淀粉酶协同水解生淀粉得到微孔淀粉这一过程中首先糖化酶酶解突出在生淀粉颗粒表面不规则部分及较容易水解无定形区沿着淀粉分子非还原末端逐级水解随着水解进行淀粉颗粒吸水溶胀使淀粉酶能接近颗粒内部淀粉酶随机内切作用为糖化酶提供新的非还原末端这两种酶复合协同作用不仅提高水解速率也为水解沿着更多点逐级向淀粉分子内部推进生淀粉天然立体结构支持这种水解行为连续性
油 脂 ,99,4()3 -3 . 19 2 2 :4 6 [ ] 志 芳 , 荫 榆 , 渊 月 . 能 性 油 脂 的研 究进 展 [ ]中 国 食 品 2 孙 6 高 郑 功 J. 添 加 剂 ,0 5 ( )4 . 2 0 ,3 : —7
[] 1 刘淑 , 4 刘波 , 孙艳 , ) 3 1. 2 0 , 7 :1 — 5
[9 陈峰 , 1] 姜悦. 微藻生物技术 [ . M] 北京: 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 99 19 . [0 咸 漠 , 晓 萍 . 脂 微 生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 ]青 岛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 2] 葛 产 J.
2 0 , 3 4) 2 - 2 0 2 2 ( : 3 6.
[9 李 魁 , 玉 民 , . 菌 油 脂 的 合 成 条 件 及 预 处 理 方 法 [ ] 中 国 2] 徐 等真 J. 油 脂 ,9 6 2 () 3 . 19 , 16 :—5

淀粉的改性与功能性开发

淀粉的改性与功能性开发

淀粉的改性与功能性开发淀粉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之一,不仅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人类社会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淀粉的改性以及功能性开发,以期为淀粉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淀粉的改性淀粉的改性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淀粉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改变,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

淀粉改性的目的是提高淀粉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增强其与其他材料的相互作用,以及改善其加工性能。

物理改性物理改性主要包括热处理、机械研磨和射线辐射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破坏淀粉颗粒的结构,增加其溶解性,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

例如,热处理可以分解淀粉颗粒中的部分支链,从而增加其溶解性和粘度。

机械研磨可以将淀粉颗粒细化,增加其表面积,提高其与其他材料的相互作用。

射线辐射可以破坏淀粉颗粒中的部分氢键,从而增加其溶解性和粘度。

化学改性化学改性主要包括酯化、醚化、酰化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到淀粉分子中,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

例如,酯化可以引入脂肪酸官能团,从而提高淀粉的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

醚化可以引入羟基官能团,从而提高淀粉的溶解性和与其他材料的相互作用。

酰化可以引入酰胺官能团,从而改善淀粉的加工性能和生物降解性。

生物改性生物改性是指利用酶、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催化剂对淀粉进行改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特异性地改变淀粉分子的结构,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

例如,使用酶可以分解淀粉颗粒中的部分支链,从而增加其溶解性和粘度。

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淀粉分子中的不同官能团,从而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

淀粉的功能性开发淀粉的功能性开发是指利用淀粉的改性产物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和产品。

淀粉的功能性开发可以拓宽淀粉的应用领域,提高淀粉的附加值,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作为食品添加剂淀粉的改性产物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到食品工业中。

例如,改性淀粉可以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和乳化剂等,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口感和稳定性。

此外,改性淀粉还可以作为甜味剂和脂肪替代剂等,用于降低食品的热量和脂肪含量。

多孔淀粉的研究进展

多孔淀粉的研究进展
Li ig a n y n,Gu u fn J oCh n e g。Z a gS o we h n h u n
C lg odE gneig。HabnUnvri o ec Habn 10 7 ) ol eo o n iern e fF ri iesyo C mm re( ri 50 6 t f
多孑 淀粉 又称 微 孔 淀粉 , 一 种 新 型 的酶 变 性 L 是 淀粉 , 是具 有生 淀粉 酶 活 力 的酶 在 低 于 淀粉 糊 化 温
1 多孔淀粉 的制备方式
综合各种文献 , 多孔淀粉 的制备方式 主要有两 种, 物理方法( 超声波照射、 机械撞击 、 喷雾 、 醇变性)
和 化学 及 生 物 方 法 ( 法 或 酶 法 ) 酸 【 在 用 物 理 方 。
度下作用于生淀粉颗粒的非结晶区, 形成 的一种多 孔 性蜂窝 状产 物… 1。多 孔 淀粉 在 本 质 上仍 是 淀 粉 ,
与原淀 粉有相 似 的性能 , 但与 原淀 粉相 比 , 明显 的 最
区别是 多孔 淀粉具 有较强 的 吸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力 。多孔淀 粉作
粉 固定 到金 属板 上 , 高速 粒子 撞击 , 淀粉 表面 出 用 在 现 了一 些 凹坑 ; 国普 渡大 学 学者 将 各 种 纯 淀 粉 与 美
为一种 天然有 机物 , 在形 成 过 程 中未 受 到 任 何化 学 试 剂作用 , 且具 有较 强 的吸附 性能 , 其具 有不 同于 使
种 多 孔 淀 粉 。虽 然 制 备 多 孔 淀 粉 的物 理 方 法 很
限, 且要 实现工 业 化 生 产还 有 一 定 的难 度 。酸 法 或
多, 但都 有 一个 共 同 的 缺 陷 , 得 的 产 品 吸 附 量 有 制

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

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

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题目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学生姓名袁康宁所在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及班级生物制药13级指导教师韦存虚完成日期2015 年1月23日目录摘要 (1)1 淀粉颗粒的概念 (1)2 淀粉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1)3 淀粉颗粒的结构层次 (1)3.1 淀粉颗粒的分子结构 (2)3.2 淀粉颗粒的层次结构和微孔结构 (2)3.3 直链淀粉与淀粉颗粒结构 (3)3.4 支链淀粉与淀粉颗粒结构 (3)4 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1 马铃薯淀粉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2 木薯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3)4.3 玉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4.4 银杏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4.5 小麦淀粉颗粒的形貌与结构 (4)5 植物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5.1 银杏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5.2 玉米多孔淀粉颗粒的特性研究 (5)6 淀粉颗粒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5)6.1 淀粉颗粒结构对酶水解的影响 (5)6.2 超高压对玉米淀粉的影响 (6)7 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7)7.1 利用价值 (7)7.2 发展前景 (7)结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8)淀粉颗粒结构研究进展生物制药13级袁康宁指导老师:韦存虚摘要:淀粉是植物体内贮藏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它可以分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等成分。

本文主要综述了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颗粒的结构层次、淀粉颗粒的特性、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淀粉颗粒,结构层次,颗粒特性,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淀粉颗粒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淀粉颗粒不溶于水,但参与植物能量的新陈代谢。

淀粉可以食用,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制葡萄糖,麦芽糖,酒精等。

本文综述了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颗粒的结构特性、淀粉颗粒的特性、淀粉颗粒的利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淀粉颗粒的概念淀粉存在于许多绿色植物中,主要贮存于植物的叶、根、芽、果实、谷粒和茎等组织和器官中,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之一。

微孔淀粉作为微胶囊新壁材的研究进展

微孔淀粉作为微胶囊新壁材的研究进展

收稿 日期:2 0 0 0 06— 5— 8 作者简介 :庄海宁 ,女 (9 O ) 1 8 一 ,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碳水化合物 。
维普资讯
料 的状 态 、隔离 物 料 、控 制 芯 材 的 释 放 速 度 、降 低 或掩 盖不 良风 味 、降低 挥 发性 、降 低 毒 性 、保
粒子 的大 小一 般 在 5~ 20 ̄ 01 m。通 常把 包 在胶 囊 内的物料 称 为芯 材 ,而 外 面 的 壁 囊 称 为壁 材 。芯 材可 以是 单核 或 多 核 ,壁 材 可 以是 单层 结 构 ,也 可 以是 多层 结构 。在一 定 的条 件 下 ,用 壁 材 包 埋 芯 材 ,就形 成微 胶囊 。
mir ̄ c p u e fmimp mu tr h we v e d n ti a e . c c n a s l so c o ssa c r r iwe i sp p r ee h Ke r s mi mp mu tr h; mimc p  ̄e y wo d : c o s sac c a s ;walm tr ;r s a c ms e t l a e a e e r h p p c i l
O 前 言
微 胶囊 是指 由天然 或 人 工 合 成 高分 子制 成 的 种能 包埋 和保 护 某些 物 质 的具 有 聚合 物壁 壳 的 半 透性 或 密 封 的 微 型 “ 器 ” 或 “ 装 物 ”l, 容 包 【 】

壁材
壁 材 (】 A ㈣
呈现 多种 形 状 ,如 球 型 、粒 状 、絮状 、块 状 ,其
R s a c r s e to c o o o s s a c s n w e e r h p o p c fmir p r u t r h a e

大米淀粉的性质及开发前景

大米淀粉的性质及开发前景

大米淀粉的性质及开发前景一、大米淀粉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大米淀粉颗粒较小,在3~8μm之间,颗粒度均一,呈多角形。

由于大米淀粉颗粒和均质后的脂肪球具有几乎相同的尺寸,质构非常柔滑似奶油,具有脂肪的口感,且容易涂抹开。

蜡质米淀粉除了有类似脂肪的性质外,还具有极好的冷冻--解冻稳定性,可防止冷冻过程中的脱水收缩。

此外,大米淀粉还具有低过敏的特性以及很好的可消化性,消化率高达98%~100%,可应用于婴儿食品和其它一些特殊食品中。

大米淀粉为高结晶性淀粉,属于A型衍射图谱;当大米淀粉在偏振光下观察,具有双折射现象,淀粉颗粒在光学显微镜图示偏光十字;大米淀粉颗粒具有渗透性,水和溶液能够自由渗入颗粒部。

淀粉颗粒部有结晶和无定形区域,后者有较高的渗透性,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此区域;大米淀粉的水吸收率和溶解度在60~80℃间缓缓上升,在90~95℃间急剧上升;大米淀粉粒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能溶于二甲亚砜和二甲亚酰胺,淀粉结构之紧密程度与酶之溶解度呈负相关;水结合力的强弱与淀粉颗粒结构的致密程度有关。

籼米和粳米水结合力一般为107%~120%,而糯米则较高,可达128%~129%;米粒外层部分的淀粉粒径较中心部分淀粉的小0.5~1.5um。

直链淀粉含量比中心部分低20%~30%。

外层部分的淀粉含有较多的络合蛋白质,而含结合脂类较少。

外层淀粉含油酸、亚油酸较多,而含十四烷酸、棕榈酸则较少。

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分布较广,能生产出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普通大米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当低(小于2%)的蜡质大米淀粉。

普通大米淀粉和蜡质大米淀粉的主要区别在于淀粉胶的特性和温度稳定性(包括热稳定性和冻熔稳定性) 。

蜡质大米淀粉具有优于其它非蜡质和蜡质淀粉的冻熔稳定性。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干基含量5%的蜡质大米淀粉糊经过20个冻熔周期不会发生脱水收缩,相比之下,蜡质玉米淀粉或蜡质高粱淀粉仅在3个冻熔周期表现稳定,玉米淀粉在一个冻熔周期后会出现脱水收缩。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KEYW ORDS:mir p ru i tr h:a l s :h d oy i :a s r t n a i t c o oo s maz s c e a my a e y r lss d o p i bl y o i
微孔淀粉 ( cooosSac ) Mi pru t h 是一 种新 型 的变性 淀粉 , r r 在具有生淀粉酶活力 的酶作用 下 , 其淀粉 颗粒表 面能形成 许 多开放的 、 直径 1 m左右的蜂窝状小孔 , 孔的容积 占颗粒体 积的 5 %左右。微孑 淀粉具有 良好 的吸附性 能 , 0 L 可用作功能 性物质的吸附载体 .早存 2 O世纪 8 代 , 围和 日本就开 O年 美 始 了对微孔淀粉的生产技术 和应用 方面 的研 究 , 并取得 定 进展 。近儿年 , 国内对 玉米 、 大米 、 马铃 薯 、 薯淀 粉 的 甘 微 孔化技术及其 功能 特性 也进 行 了初步 研究 ~ 。但 这些 研究 大多局限于 单一酶作用制 备微 孑 淀粉 , L 而用 复合酶作用 制备微孑 淀粉的研 究在 国 内报道 不多 。本 研究 旨存探 索一 L 种用复合酶制备微孔淀粉 的工 艺技术 , 为微孔淀 粉的工业化 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 1重庆科技学 院 , 重庆 4 0 1 ; 、 0 75 2 西南 大学 , 重庆 4 0 1 ) 0 7 5 摘 要: 对酶击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 工艺争件进行研 究 .研 究表 明: . 葡萄糖淀粉酶与 o淀粉 酶复 配使 用能提 高酶法 L .
水解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及微孔 淀粉吸 附性 能, 最佳 工艺为 : 其 反应 温度 5 %, H值 4 5, 0 p . 反应时 间 1 , 6l 葡萄糖淀粉 酶用量为 1
dc t d t a l c s my a e i o i ain w t fa ls o l r v h n y t y r l ssr t f ie s r h a d te a s r — ia e h tgu o e a l s c mbn t i O一 mya ec u d i o e t ee z mai h d o y i ae o z t c n d o p n o h . mp c ma a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