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同等学力 国际经济学 精讲班
经济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精粹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2、所有权※3、产权※4、按劳分配※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可持续发展※7、经济全球化※二、简答题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简述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3、简述我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4、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7、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9、简述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性※10、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进程★※※※2、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补充内容: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2、试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发展观★★4、试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2、国际收支失衡※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4、升水与贴水※5、贸易乘数★※6、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的次优理论)※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H-O模型※2、简述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理论)※3、什么是倾销?倾销的危害有哪些?※4、简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弹性法和货币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5、试推导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中吸收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6、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般处理国际收支失衡有哪些调节措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实调节方法)?★※7、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并阐述其政策含义★※8、简析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财政学一、名词解释1、免费搭车行为★※2、寻租行为★※3、公共物品※4、累进税率★※5、起征点与免征额★★※6、价内税与价外税★※7、税收原则★★※8、国债限度★※9、赤字财政※10、赤字依存度与赤字比率※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4、简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5、简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6、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7、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8、简述国债的功能★★※9、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10、简述我国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货币层次★※2、流动性偏好★※3、倒逼机制★※4、单一规则★※5、基础货币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7、基准利率★※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9、利率与收益率※10、菲利普斯曲线※11、滞涨※12、货币政策时滞※13、“特里芬难题”※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简述金融创新的原因★※3、简要说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1、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3、试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科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国际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三、教学目的与要求不同高等院校、不同学者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差异,能够说,有多少种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就有多少种观点、目前,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国际经济学》教材有100多种,仅在我国境内以中文发行的就有40多种、我们的安排是,除绪论外,国际经济学内容分五篇,20章。
前三篇为国际贸易部分,后两篇为国际金融部分。
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
第二篇: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第三篇:要素国际流动。
第四篇:国际收支与汇率决定、第五篇: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
要求学生不仅能了解战后科学技术所促进的生产力大发展及其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必要性,而且更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辨别国际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整个体系有明确的掌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2、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交换的必定性以及国际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依照这些贸易理论而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3、要求学生认识到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以及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4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

单项选择题 (2009年)1995年起,世界银行采用现值债务率 代替名义债务率指标。跟据此指标,经济现值 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的临 界值为________________;出口债务率(未偿 还债务现值/出口)的临界值为 ________________。 A.60% 40% B.80% 40% C.40% 80% D.80% 20%
2
《国际经济学》出题特点
2007年以来经济学科综合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2分×8=16分) 二、名词解释(3分×4=12分) 三、简答题(8分×4=32分) 四、论述题与计算题(20分×2=40分)
《国际经济学》出题特点:
紧扣课本重点知识,考核基本理论,未出现发挥题。 总分值比重在12-17分之间(2013年为17分),未曾在论述 与计算题中出过题。 主要考点反复出现,其中国际金融部分与《货币银行学》 有大量内容重复。
17
补充知识点4:出口的贫困化增长(P344,2013年简答题)
要点:增长来自于要素投入增加或技术进步,反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向 外移动。贫困反映为福利水平下降。这之间的传导机制在于贸易条件 严重恶化。原因来自于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低,价格下降不会带 来需求量大幅增加;产品出口占据世界市场很大份额,产量增加导致 世界市场价格降低;该国产业结构单一,国民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该出 18 口产品。
30
(2006年)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答案:该理论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贸易 干涉与干预的基础,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 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 对本国至关重要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 势,而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很强的各种前后向 的联系,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 广泛的外部经济效应。该理论常常与产业政 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在不完全竞争中, 通过贸易获取利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同等学力国际经济学

2011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国际经济学主讲:王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新阳光教育1●《国际经济学》出题特点●《国际经济学》往年真题●《国际经济学》体系框架●《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新阳光教育2《国际经济学》出题特点2007年以来经济学科综合考试题型一、单向选择题(2分×8=16分)二、名词解释(3分×4=12分)三、简答题(8分×4=32分)四、论述题与计算题(20分×2=40分)◆紧扣课本重点知识,考核基本理论,未出现发挥题。
◆未曾在大题中出现图形推导或公式推导等难题。
(总分值比重在12-15分之间,未在论述与计算题中出过题)◆主要考点反复出现,其中国际金融部分与《货币银行学》有大量内容重复。
新阳光教育3《国际经济学》往年真题2010 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5.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________。
①要素市场融合②价格与工资弹性③商品市场高度融合④国际收支顺差⑤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⑥金融市场融合A. ①②④⑥B. ①②③④⑥C. ①②③⑤⑥D. ①③④⑥新阳光教育46. 利用货币对外贬值调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需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弹性之和的绝对值________。
A.大于1B. 小于1C. 等于1D. 小于0新阳光教育5二、名词解释(3 分×4 题=12 分4.里昂惕夫反论P349三、简答题(8 分×4 题=32 分)4.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P395-396新阳光教育62009 年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2. 在国际贸易相关法律上所指的倾销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
①产品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销售②这种低价销售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③低价销售是长期持续的④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 ①②③B.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新阳光教育73. 1995年起,世界银行采用现值债务率代替名义债务率指标。
国际经济学 讲义(第一至三章)

2021/7/30
16
第二节 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 动
• 或怀有其他经济目的的移民。 • 这一阶段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方向:从亚非国家流向欧美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或新开
发的国家。 • 这一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并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劳务,而是带有浓重的移民色彩。 • 2、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期间 • 这一阶段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主要是战争劳
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不同,前者的研究对象是国际间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后者的研究 对象则侧重于国际生产关系;研究内容不同,前者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国贸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两大部分,而后者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涉及到更为宏观的问题,如世界市场问题、世界能源的利 用和世界生态资源保护问题等。
2021/7/30
2021/7/30
28
第三节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 8、东道国的优惠政策 • 9、转移污染 • 三、资本要素国际流动的经济效益分析 • 1、假设前提 •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 (2)世界上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 (3)资本是同质的,可以在国际间自由移
2021/7/30
29
第三节 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
22
第二节 劳动力要素的国际流 动
• (2)对流出国的影响 • A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工资水平 • B增加了外汇来源 • C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D减少了国民总产出和公共财政收入 • E知识的外溢 • (3)对世界的影响 • 使得世界总产出净增加,实现了劳动力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2021/7/30
4
第一节 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 3、国际经济学理论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相关联中付诸实施的 • 4、国际经济学交易是在不同的货币媒介下进行的 • 5、国际经济学是建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科学基础上的学科 • 六、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 1、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及模型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名词: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与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指数等。
2、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市场产生的前提,而国际市场则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机工社445页)5、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其政策含义: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395-396)6、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在职申硕同等学力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3. 简答题4. 论述题名词解释1.国债发行市场正确答案:国债发行市场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经纪人之间的交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
涉及知识点:国债理论与管理2.国债流通市场正确答案: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是国债交易的第二阶段。
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
证券交易所交易指在指定的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不在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即为场外交易。
涉及知识点:国债理论与管理3.比较利益正确答案: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此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各国只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停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便能从国际分工和彼此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涉及知识点:导论4.国际分工正确答案: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涉及知识点:导论5.贸易乘数正确答案: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国际经济学课件李坤望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 在封闭均衡状态下,A、B 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切决定:
(三)国际均衡价格
❖ A国X商品过剩供给曲线的导出:
pw 图2-2
❖ A国过剩供给曲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国际 均衡价格:
图2-3
图2-4
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 a ,
3.商品市场均衡:
❖ 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 本。
❖ 均衡图示:
图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 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 ❖ 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
(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图1-4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市场出清:
❖ 过程推导:
(1)生产函数: XFx(Kx,Lx) YFy(Ky,Ly)
(2)充分就业条件: K K x K y
L Lx Ly
(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M R TS w
r
(4)契约线:
图1-1
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2
2.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递增 见图1-2(a) ❖ 机会成本不变 见图1-2(b)
二、国际贸易的起因
生产技术差异
O
要素禀赋差异
需求方面的差异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
pb pa
A/
B/
X
图 1-17
本章小节
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 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 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 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 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 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 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 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 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 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 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 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 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模型/赫-饿模型/资源禀赋理论
• 该模型意在修正李嘉图的劳动力单一生产要素论,它指出: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 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 具体而言,1.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2. 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时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 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 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 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 型商品。3.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A国劳动力充裕,B 国资本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 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资本价格 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 充裕。4.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授课重点
• 熟悉大纲 • 把握考点精华 • 组织标准答案
国际经济学P325
•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 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影响的学科。它 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也分析一国与 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 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 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提供曲线
• 指在各种不同的贸易条件(或国际相对价格)下, 一国为换取一定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 品数量与所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各种可能 组合。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 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 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P341
出口贫困增长
• 出口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加, 反而使其降低。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根源于贸易条件恶化,但也并不是普遍的现象, 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 发生原因为: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 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 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 价格的下降要用更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 P344
H-O模型/赫-饿模型/资源禀赋理论
• H-O模型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 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 集型商品上具有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 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 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 要素的商品。
H-O模型
• 结论:一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密度一致的 产品出口就能在国际交换中得到好处。 • 要素禀赋:一国家的要素优势(先天和后天) • 要素密度:各要素在产品中的比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 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 特点不同产生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战略性贸易政策
• 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 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 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 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 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 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 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 高自身的福利水平。P355
贸易条件
• 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 口商品价格之间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 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由于涉及的 是一个国家几乎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一 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 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P339
贸易条件改善/恶化
• 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相比 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 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 条件恶化。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 选择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第四章
本章曾考题目 2.倾销 题型 名词解释 选择题 简答题 3.进口配额 选择题 名词解释 年份 2002年 2004年 2009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1.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简答题
保护贸易政策
• 关税 • 非关税 • 幼稚产业
生产者剩余增加
价格 P
R
S
Pe Pt=Pw+t Pw A
a b c
E"
d
E'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消费者剩余下降
价格 P
R
S
Pe Pt=Pw+t Pw A
a;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福利净损失=b+d
非关税壁垒
•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 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国际经济学
• 国际贸易—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 理论-政策 • 国际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收支-外汇 • 要素国际流动 • 经济内外均衡 • 一体化
第二、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产生原因与发展态势
• 选择题 • 名词解释 • 简答题
第二章
本章曾考题目 结合图形说明贸易 条件与出口的贫困 增长。 题型 简答题 年份 2013年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试卷分值及题型分配
• 分值:15分 • 题型:2个选择题+1个名词解释+1个简答题
2008-2013年国际经济学考点分布
选择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 1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2 8 25 5 12 2 5 19 7 名词 简答 计算论述 分值
比较利益(简答题)
•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试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 益。 • 假设前提: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即世界有两个国家 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即有AB两个国家,XY 两种产品。2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要素(主要是劳动)在一国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 流动。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 含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 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6收入分配不受贸 易影响。 • 基本内容:比较利益的原则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 衡取其轻”的原则,该学说的充分条件是,两国劳动生产 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必要条件是各 国自身与自身相比在不同的产品上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小国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价格 P
R
S 贸易效应 BC+FE' ACFE"
Pe Pt=Pw+t Pw A
a b c
财政效应 E"
d
E'
国际市场价格
B
C
F D
0
Q1
Q3
Qe
Q4
Q2
数量 Q
小国关税
• 国际收支效应为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 等于(Q1Q3+Q2Q4)OPw。 • 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B,总量为 OPtA,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E"E'。损失的消费者 剩余中,PwPtAB为生产者获得,Q3Q4 * PwPt为政 府税收,上有ABC和FE'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 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关税
• 关税-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 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小国关税
•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 格的决定者,即它对应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事实上没有多大 影响。 • 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w、Pt 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 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 • 保护效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 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 • 消费效应是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 效应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 税收效应为PwPt * Q3Q4,即ACFE",是政府的关税收 入;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 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 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 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即是大机器和 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 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 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 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 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 来解释里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是实际中,并不 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的同、异质性 • 同一产业是指生产的产品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 互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 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 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1国家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2合作或 技术因素的贸易,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3 转口贸易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 有利可图。5季节性产品贸易,如季节性瓜果的进出口。
技术差距论
• 该理论从各国之间技术存在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 贸易发生的原因,即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际产生, 其他国家由于技术上存在差距,因此,要再一段 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段时间内便存 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即国际贸易产生。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络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 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 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理论 分四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 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 力强,因此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 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 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 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且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 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 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