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诗歌鉴赏 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降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继续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终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不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不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继续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预备往北飞去了。

在如此的生活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个地方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个地方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 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20篇(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

“具”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

(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_______,聊________,聊________。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2.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4.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2.课内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①诗句中“潜”字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饱含诗人________的心情。

②用自己的话写写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①这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_的美丽景象,“________”与“________”相互映衬,不但点明了云厚雨足的特点,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诗歌鉴赏理解六年级经典题型真题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诗歌鉴赏(1)补全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

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

(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_______图。

其中“________”和结句中的“_______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

(3)“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4)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

(5)“_______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A.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对我说:“我是方老师。

”B.……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齐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

C.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1)通过这三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对方老师的________进行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一个________的方老师。

(2)请对你难忘的一位老师进行一处重点的动作描写,并通过一个情境突出老师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B.赞美(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4.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B.披着白雪的树枝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5.阅读天地。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

(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________。

A.饮完B.全,都C.尽头②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________.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2)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4)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7.课内阅读。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8.课外阅读。

别董大①[唐]高适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白日曛:曛,昏暗。

太阳黯淡无光。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北风、大雁和________。

(2)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

A.写景状物诗B.送别诗C.田园诗(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谊?9.课外阅读。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①向日金鳞开②。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③易水,霜重鼓寒④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①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②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③临:逼近,到,临近。

④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⑤玉龙:宝剑的代称。

(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

________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________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________(2)用原句填空。

①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________②表现誓死也要忠心报国的诗句是________(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________的《易水歌》:________。

(4)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中的“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

B.第四句中的“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的“鼓寒”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0.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12.课内阅读。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13.日积月累。

春日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他的其他作品有________。

(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


14.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

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

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

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

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

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

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

(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16.第二部分:阅读古诗赏析。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17.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