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教案 大学语文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

难点: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2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3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
03
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对《张中丞传后叙》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02
学生能够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4
学生能够通过《张中丞传后叙》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谢谢
02
韩愈的哲学思想:主张“道统”,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04
创作背景
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创作时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
创作背景:韩愈因反对唐德宗的削藩政策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在阳山期间创作了《张中丞传后叙》
创作目的: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忠臣义士,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奸臣的痛恨
02
学习思考: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04
文化传承
传承历史文化:《张中丞传后叙》作为历史文献,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形象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探讨《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和作者颜真卿的历史地位,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颜真卿及其历史地位。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
3. 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文中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点问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颜真卿的历史地位和《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中的内容,注意文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5. 案例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描写和议论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内容、人物描写和议论手法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有关颜真卿和《张中丞传后叙》的学术论文、评论及相关历史资料。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张中丞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
理解作者对张中丞形象的塑造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驳论手法和对比手法。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文本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文言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文言知识讲解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句式。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文本分析分析张中丞的人物形象,包括其英勇、忠诚等品质。
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如驳论、对比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张中丞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6、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文言知识、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7、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文中重点段落。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张中丞的人物评价。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
2、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中丞传后叙》赏析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文学知识: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二、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预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三、课文阅读分析:1、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是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2、理解课文前半部分议论是针对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批驳,识别批驳中所用论据的类别,说明批驳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3、分别概括张巡、许远、南雯云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4、简要分析文中三个正面人物的相互映衬作用,找出文中通过反面人物来衬托正面人物的地方。
一、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二、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
任清河县令、真源县令。
安史之乱时,张巡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
至德二载(757)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张巡守睢阳时,朝廷封其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故称张中丞。
曾随他守睢阳的李翰写过一篇《张中丞传》,韩愈这篇文章是对《张中丞传》的阐发与补充,故题为《〈张中丞传〉后叙》。
后叙,亦作“后序”,“序”是文章体裁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的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对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亦称作“叙”或“引”。
“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对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叙有时候可以成为独立的文章,这就是一篇记人的散文。
后来叫“跋”。
三、写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暴发,唐军节节败退;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围攻睢阳,张巡和许远率万余兵士坚守睢阳孤城十余月,吸引了叛军近十万兵力,遏制来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江淮地区,为唐军积蓄力量,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令有利的时机和条件。
最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三十六同时殉难,许远被叛军虏至洛阳,不屈而死。
张巡、许远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张中丞庙)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守城的英雄在战后却屡屡被诬,竟延续五十余年而不绝。
1、先是一些文武官员为了替自己战时无耻的逃跑行径辩护,诋毁许远、张巡困守孤城的作法,并指责是张巡造成了睢阳城中人吃人的现象;针对这种议论,李翰撰《张中丞传》上呈肃宗,为张巡辩诬,使事实得以澄清。
2、然而十年后,又有人指称许远降贼,张巡的儿子张去疾也上书代宗皇帝请追削许远的官爵,但朝廷并未采纳他的意见。
3、五十年后,唐朝藩镇割据的状态急需改变,而此时又有许多人借中伤许远、张巡来为自己谋利,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作者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
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文本分析(一)主题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二)结构层次第一段(1)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引子)时间:808年缘由:“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1)“位本在巡上……竟与巡俱守死”(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语言知识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赋”。
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语言知识点: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两个比喻说理:(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先受其病者”(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1)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2)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有何用(3)睢阳不能率残余饿羸突出重围(4)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5)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语言知识点: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第三段(5):记叙南雯云的事迹第一层,叙南雯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第二层,南雯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语言知识点: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第一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第二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第三层,交待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语言知识点: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语言知识点: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是被动。
被武人杀害。
五、艺术特色(一)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1、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
全文前半部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前后两部分相辅相成,毫无脱节之感,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
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
例如:“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对高贵品质(容人雅量、忠贞不畏死)进行议论。
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对事迹。
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起来。
再如:“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等事迹的叙述。
3、神气流注。
文章是针对忠臣蒙辱的现状而发,所以作者将满腔的悲愤之情贯注于笔端,使文章充满激情,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如:“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守一城,捍天下,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功之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助之攻也。
”这些议论一气呵成,有振聋发聩之效。
(二)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1、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张巡1、1 长七尺余,须髯若神1、2 巡怒,须髯辄张外在形象:高大,威武,美髯2、1 巡曰:“吾於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者,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2、2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记性好3、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文思敏捷4、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服众。
5、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识人不深,误解南霁云之心6、远材不及巡者,开门纳巡,授之柄(军权)而处其下。
善於军事许远1、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宽厚长者,表里如一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忠贞不畏死3、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容人雅量,大事为重4、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不善军事南霁云1、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有义气,能患难与共2、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有勇气3、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强壮有力;恩怨分明4、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从容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贺兰进明1、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善嫉,自私2、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且食与乐,延霁云坐爱才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2、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雯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雯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南雯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雯云时刻挂念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顿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拨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的个性。
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单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们博文强记与文思敏捷以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