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docx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

难点: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时代背景,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2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3
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04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基本信息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
03
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对《张中丞传后叙》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02
学生能够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04
学生能够通过《张中丞传后叙》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谢谢
02
韩愈的哲学思想:主张“道统”,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04
创作背景
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创作时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
创作背景:韩愈因反对唐德宗的削藩政策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在阳山期间创作了《张中丞传后叙》
创作目的:通过赞扬张巡、许远等忠臣义士,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对奸臣的痛恨
02
学习思考: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04
文化传承
传承历史文化:《张中丞传后叙》作为历史文献,记录了唐代的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形象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
探讨《张中丞传后叙》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二、课时安排:2三、教学过程(一)题解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
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
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
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
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动机见课文的“鉴赏提示”(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尚恨有阙失。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议论为主)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3、外无蚍蜉蚁子之援4、贼语以国亡主灭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张中丞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二章:作者和文学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培养学生对文学背景的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韩愈的生平事迹和文学贡献。
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文本分析和解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意和内涵。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意和内涵。
第四章:文学鉴赏和价值观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美。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2 教学内容分析《张中丞传后叙》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探讨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欣赏文学美和思考价值观。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阅读。
5.2 教学内容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问答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填空、选择、问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新授共三课时课题:《 <张中丞传 >后叙》教案编号:主备:李建文审核:李仲秋上课时间:X020205教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目3.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叙事与议论并重),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标分工和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4.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认识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前半议论与后半记叙之间的分工和内在联系。
诵读法;讲授法。
教具电脑, PPT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宋八大家及韩愈相关诗作、佚事(如关于“推敲”的典故)。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
3、背景简介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三【朗读正音】四【疏通文意】疏通第一、第二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1段( 1)重要字词:恨:遗憾.阙:通“缺” ,缺少,不足.( 2)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全文引子:借评论李翰传文,交代立传缘由。
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2 段(1)重要字词:竟与巡俱守死:守城而死远诚畏死:果真、真的。
表示假设。
食其所爱之肉 : 所喜爱的人的肉 . 所字结构 .当其围守时:被围困。
被动用法。
而贼语 (y ù) 以国亡主灭:倒装、省略句。
正确语序:“而贼以国亡主灭语(之)”。
人相食且尽:将要。
(2)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得出什么结论?a.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b.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c.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d.贼语以国亡主灭(诱降)。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五【小结归纳】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提问第一、二段中的字词,翻译第一、二段中的句子。
二【疏通文意】疏通第三、四、五段的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3 段( 1)重要字词:以此诟远:辱骂。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内脏。
引绳而绝之:拉。
从而尤之:从:跟从。
而:并且,表递进。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难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最终。
弃城而逆遁:逆:预先。
遁:逃跑战百万日滋之师:每天增长。
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
而:表修饰。
设淫辞而助之攻也:制造。
( 2)文本分析:2、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 4 段: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从: 跟从。
事 : 做事。
屡道于两府间:名作动,取道,来往。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当时的事。
具食与乐( yuè): 准备。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于是,就。
一座大惊:全,整。
皆感激云泣下:感。
矢著 (zhu ó) 其上半箭:加在⋯⋯之上。
以刃降巡:使用法,使⋯⋯投降。
即去、即去、即不屈:于是,就。
不可( wéi )不屈:被,表示被。
( 2)文本分析:3 、借助下注及重点解,翻第 5 段( 1)重要字:少:年。
依于巡:跟随着巡。
起事:指起兵伐叛。
粗:大略。
髯 (r án) 若神:胡得象神仙一。
尽卷:背完一卷。
帙 (zh ì):包的套子。
他帙:另外一卷。
尽然:都是。
操:拿起。
立:立即就写。
(zh é):就。
:开。
戮(l ù) :。
起旋:指起来小便。
一,指站起来四周。
汝:你。
怖:害怕。
色:面色。
阳阳:安祥定,毫无畏惧的子。
(y ì):去到,往。
理:告状。
(2)文本分析:三【小】第三课时一【知点】1、言知点(一)(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附在的的后面,成名性短。
“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
之:助,用在主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
卒:副,最。
“怎么能料到人最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 ”作。
““ 支箭就是用来作的”。
2、言知点(二)(1)疑畏死而辞服于:句既是状后置句,又是省略句,是“疑之畏死而于辞服” 。
“ 疑他()害怕死而向人了屈服的” 。
(2)何久此:(3)所:所:固定句式,表示被。
“被武人害”。
二【文章主】本文情地歌了巡、、南云等国民抗安史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国家人民安危,忌妒能,兵私的,斥了那些小人造中的流言蜚,抒了自己抗英雄的崇敬之情,叙了事,澄清了事,伸了正。
三【次构】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段( 1):交待写作本文的和由。
第二段( 2, 3, 4):斥小人的流言蜚,歌二人的高品和史功。
第一( 2):斥“畏死辞服于”的。
三个事据:1)“位本在巡上”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之肉”3)“ 愚人能数日而知死矣” “ 之畏死亦明矣”第二( 3):批“城之陷,自所分始”的两个比理:1)“人之将死,其腑必有先受其者”2)“引而亡,其必有” “城之陷,自所分始”的“与儿童之无异”第三( 4):斥“ 二公以死守”的。
首先:指出不知旁人会死不救其次: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又何用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能突出重?接着:歌,“守一城,捍天下”的功。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兵坐者,反“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
第三段( 5),叙南云的事迹第一:叙南云乞明的。
第二:南云与巡壮烈就的。
第四段( 6):叙巡,的事。
第一:叙巡博学与英勇就的事迹。
第二:叙厚的人。
第三:交代于嵩(述、事之人)之死。
四【特色】1、叙,叙合,神气流注,章法成。
文章先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之感,首先是因不管是叙述,是都服于美英雄,斥小人的明主。
从整体上文章的前半部分重,但中有叙事。
例如:“ 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 。
文字主要的高品行。
但也附叙述了开巡,授之柄而其下的事迹。
把与叙述有机地一在一起。
再如“ 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抗而不降乎?”一文字主要“畏死”的行斥,但又包含了所的人充的事迹的叙述。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丰富。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云的烈英武,巡的从容不乱。
的厚,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1)通若干精彩的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南云乞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云慷慨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面,歌其凛然正气,美其忠肝胆。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南云在宴会上的:“云来,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欲独食不忍,食且不下咽。
” 三个“食”字,两,得有力,加上两个“ ⋯⋯不⋯⋯”句式用,将南云刻挂念着城中父老和同伴的心理,赤国不个人好的品,生地刻画了出来。
3)描写“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体出云烈无比的激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3、托手法塑造人物如:a.南云的忠肝胆,磊落胸和烈英武,以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
b.巡就从容定,死如,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的表情来托的。
“一座大惊,皆感激云泣下”的表,托出南云拔刀断指行的壮烈感人。
五【点答疑】1、本文的与叙事并重的特色本文最大特色是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重于,蔑的行斥,在斥中叙事迹。
后半部分重于叙事,着重叙了南云的人事迹,并叙巡、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所用的据和所采用的方法。
比,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据。
( 全文第三自然 )比,用“弃城而存者”“擅兵坐而者”作比。
( 第四自然段 )3、概述巡、、南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巡:具有从容定的气度,死如的品,博的品格。
:具有厚和、国的崇高品。
南云:嫉如仇、忠烈4、分析本文的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神。
如南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巡的超人力和就的作、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附【全篇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的籍翻家中的旧,李翰所写的《巡》。
李翰一向因文笔好而自豪,篇写的也很周密。
然而我得憾的是、仍有漏,(那就是)没有写,也没有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才能似乎比不上巡,但打开城接巡,位本在巡之上,却把指的力交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毫也不疑和猜忌,最与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名。
雎阳城陷落而被俘,与巡死的前后不同了。
、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全面理解他父的志向,巡被而成了俘,便是怕死而用言辞向人降服了。
真的怕死,什么要苦苦守住那小小的地,吃他所之人的肉,来抗人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城中守,城外没有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人告唐朝已亡了,国君已死了。
眼看救援的不到,而叛却越来越多,必定会他的是真的。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誓死守城,已人吃人且将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由此看来,不怕死是很清楚啦。
哪有城被攻破、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么做。
唉!道像明的人会做的事?造的人又什么与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从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想用些来谤许远。
这种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么两样。
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必定有裂痕处。
旁观的人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了。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