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的知识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日期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中国民间纪
念先祖和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拜祖先,祭奠英雄烈士。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扫除坟墓周围的杂草和落叶,清理墓地,并向祖先献上鲜花、食物和酒水。

清明节也是一个传统的踏青节日,人们会外出赏花、游览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一些地区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踏青等。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的民俗活动,如吃青团、寒食节等。

吃青团是南方地区的民间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这天吃青团,以示对先人的缅怀。

寒食节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制作并食用寒食,以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感恩和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

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和踏青活动,人们不仅可以缅怀祖先、感激生活,还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欣赏自然的美景。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传统简单介绍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传统简单介绍

清明节的风俗传统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民俗风俗十分丰富多彩,反映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清明节的常见风俗传统:扫墓清明节扫墓是重要的风俗习惯之一,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风俗之一。

这一天,人们前往祖先坟墓或已故亲友的墓地,陪伴着他们的灵魂。

一些地方还流行在墓地祭祀祖先、献上鲜花、糖果和食品,以示哀思和缅怀之情。

踏青除了扫墓,清明节还有踏青的风俗传统。

许多地区的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踏青郊游,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人们在这一天不仅可以享受春天的清新空气,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好时光。

玩弄风筝在一些地方,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玩弄风筝的风俗。

风筝一般代表着风调雨顺,春风缓缓,寓意着人们的吉祥和美好心愿。

玩风筝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让人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吃青团此外,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传统风俗之一。

青团是一种用草本植物叶子或其他草制成的饭团,清明节时吃青团象征着环保、爱护自然,也寓意家人团聚、团结和和睦。

青团还有驱邪避灾、吉祥如意的寓意,让家人平安健康。

划龙船在一些地区,清明节还有划龙船的风俗。

划龙船是古老的传统体育活动,促进民众参与精神文化生活。

人们聚集在河边或湖边,一起划龙船,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展现出中华民族勇敢、坚韧、拼搏的品质。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的几种传统风俗,清明节不仅是人们怀念故人的节日,更是民俗风情的一次展示。

清明节这些风俗传统代代相传,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生活情趣。

愿这些美好的传统风俗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传承文化。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

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清明节的由来简短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晋文公,名重耳。

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疲惫时,偷偷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了碗肉汤给重耳喝,这让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为了找到介子推,他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2.清明节的来历(简短)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中国人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活动。

寒食节在时间上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到了秦汉时期,扫墓祭祖的风气日渐兴盛,人们常常将扫墓时间从寒食节延至清明。

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两个节日融合为一体,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了。

3.清明节的来历简短《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

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XX清明节手抄报资料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清明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清明节作文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它降临到了广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僻静的小乡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清明节的习俗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资料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需要得到子孙后辈的孝敬和供奉,所以每年清明节都会前往祭祖扫墓,祭奠先人。

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与自然有关的节日,古人认为春天是大地回春的时候,所以要踏青、植树,以期望一年的农业收成丰收。

清明节的习俗1.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给先人上香烧纸,祭奠祖先。

有些地方还会在祖坟上撒上鲜花,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孝敬之情。

2.踏青游玩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外出踏青游玩。

家人朋友一起登山、欣赏花海、感受春天的气息,这成为了清明节另一项重要的习俗。

3.植树护绿清明节也被称为植树节,因为在这一天,人们会集体植树护绿,表达对自然的爱护和关怀。

植树活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习俗。

4.食清明粑粑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清明节这天制作清明粑粑,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小米做成的传统食品。

吃清明粑粑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春天的祈愿,希望一年的作物丰收。

5.草卷玩具在西南地区,人们还有一种叫做“草卷”的传统文化活动。

草卷是用精巧的竹编工艺制成的一种玩具,形状像是利落的船身,上面附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十分漂亮。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记念先祖,缅怀历史的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人们感恩祖先的一种方式。

通过祭祖扫墓,人们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也是一种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方式。

另外,清明节也是一个关于环保的节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

因此,植树护绿活动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活动,人们可以向自然致敬,也可以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

此外,清明节还是一个与春天和大自然相关的节日。

所以,踏青游玩、野餐郊游等活动也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和愉悦。

清明节又称什么节日

清明节又称什么节日

清明节又称什么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重阳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迎来清明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感怀先人,并且进行一些寄托哀思和悼念的活动。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祭拜祖先、扫墓、踏青、插柳等,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献上鲜花、食物和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

踏青则是一种喜庆的活动,周边的山野也是游人如织。

人们还尊草为祖,取其清新之意,寄托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的意义也在于警示人们勿忘历史,铭记先烈的功绩,培育家国情怀。

清明节的来临也让人们更加重视亲情和珍惜当下,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通过清明节,人们不仅寄托哀思,也更加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亲情的重要。

清明节是一种对天地人三者交融的崇敬,也是对历史、对曾经的感恩之情。

愿清明节,让人们铭记并感恩,让亲情更加深厚,也愿逝者在天之灵安息。

清明节的习俗日期

清明节的习俗日期

清明节的习俗日期清明节的习俗日期是农历三月初三,是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清明节习俗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比如在南方,清明节时会有踏青、插柳等活动,而在北方则有祭祖扫墓等活动。

在民间,除了祭扫墓地外,还有纺线、植树、耕作等风俗活动。

祭祀祈福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人们踏青祭拜,对先人进行祭拜。

在南方,有的地方有祭海祈平安之习俗,祭拜的同时又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在北方,祭祀祭祖扫墓是更加庄重的活动,人们还会祭拜祖先,家族会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

各地的祭祀活动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除了祭祀祈福,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清明节踏青赏花,同时携酒食,一起游山玩水,是一种生活情趣和娱乐方式。

而在现在,很多家庭会选择在这一天出去郊游,其实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

此外,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也很重要。

植树节本是在清明节前后,宗旨是为了弘扬绿化祖国的传统节日,植树以绿化家园,美化环境。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拜先人,还要注意环境保护,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在清明节这一天,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祭祀后亲朋好友会相聚在一起,放风筝、野餐等活动,是一种欢乐的氛围。

同时,还会有一些地方会有荞麦食的习俗。

比如山东地区会有吃清明粿糕的习俗,这种传统食品象征着吉祥和团圆。

如此种种,都是人们传承的民俗习俗。

综上所述,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此节日里,人们祭拜祖先,瞻仰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缅怀先辈,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同时也是一种放松心情的方式,出去踏青的活动,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还要注意环境保护,种树造林、绿化环境,展示了对环境的关注。

清明节的习俗日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纪念方式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

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

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