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与秦腔-最新资料
秦腔简介介绍

秦腔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入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提 升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
与其他戏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秦腔积极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秦腔在国际化舞台上的推广
01
参加国际艺术节
秦腔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窦娥冤》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窦娥蒙冤后,为证明自己 的清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赵盾一家被奸臣屠岸贾所害,赵盾义子程婴与屠岸贾斗智斗勇,最终 成功复仇的故事。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悲剧色彩。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秦腔的历史起源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的巫觋祭祀歌舞中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的兴盛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观察舞台布置、道具、服装和灯光等元素 ,了解它们如何与演员表演相互融合,营 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如何学习秦腔
学习基本唱腔和身段
寻找专业的秦腔培训机构或老 师,学习基本的唱腔和身段,
打好基础。
练习发声和口型
秦腔的唱腔需要正确的发声和 口型,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 实践来逐渐掌握。
学习剧本和角色
学习秦腔的剧本和角色,理解 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变化,以便更好地表演。
秦腔简介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梆子腔的鼻祖。
秦腔发源、形成于陕甘(古秦地)一带,生长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秦时、秦地、秦文化”的结晶。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清乾隆年间,秦腔艺人魏长生先后几次带秦腔进京演出而形成的秦腔的空前盛世,使秦腔流播于中国的大江南北。
秦腔唱腔音色高亢激昂,传统唱腔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但也有宛转悠扬的闺阁唱法,秦腔是中国黄河流域粗犷耿直性格内涵的文化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现代光电声的大综合艺术,受到西北乃至全国很多地方人民群众的喜爱。
秦腔表演以四功五法,用戏曲小舞台,展现人生大智慧,以高台教化和愉悦身心体现着意识形态领域和大众文化娱乐的社
会效应。
为了中国秦腔的发展、千百年来,从口传身教的原始发展状态到科班教堂,从德艺双磬的艺术家到研究机构,都在为秦腔辉煌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光辉了一页。
为白银区秦腔文化发扬协会成立壹周年撰文
岁次己未年冬月于白银区文化中心
山石撰文并书。
秦腔介绍

《秦腔》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给我们介绍一个地 归纳主题 方剧种?还有没有其它的思想内涵?
• 《秦腔》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 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 百姓的精神风骨。 •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 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 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 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 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 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身段、角色 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 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 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 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 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 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 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 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
三 千 万 儿 女 齐 吼 秦 腔
八 百 里 秦 川 尘 土 飞 扬
疏理结构
悠久历史 (1-4段) 秦 腔 演员的场 (5-8段) 广阔的秦川 ----秦腔源于生活,融入 粗犷的秦人 生活
演员投入 演出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观众热情 演出时:台上台下,万众一心 男女老少,各得其乐 喜中有悲,悲中有喜
——搭戏台、看戏人山人海、看排 练、来客看戏招待
思考:请你仔细朗读品读课文的第7、8、9段, 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 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⑴ 点面结合。 ⑵ 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突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和痴迷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 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 题。
《秦腔》(课件)-【新教材精创】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泾阳(jīnɡ) 田埂(ɡěnɡ) 冗长(rǒnɡ) 煨熟(wēi) 偌大(ruò) 麦秸(jiē) 嘁嘁喳喳(qī chā)
(摘自《美文》总第554期)
问 题 探 究
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秦腔是“苦味”的? 明确 ①秦腔的演唱特点是粗粝、嘶哑、高亢、铿锵,撕心裂肺;② 剧情基本都是悲剧,渲染悲怆的情绪;③秦腔表达的是秦人忍辱负重的 生活。
明晰主旨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 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 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 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问 题 探 究
【思考4】分析艺术特色 明确 ①侧面烘托。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 动地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粗烈豪放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这种地 方戏曲赖以生存而且生命力及其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②巧用环境描写。本文最妙处就在于笔墨都在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准备和演出环境、 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就是不写秦腔艺术本身。但我们读完全文,却 能对秦腔有极为真切、生动、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彻底关中化了,他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亢火爆、 猛烈粗粝保持一致,给读者的印象,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正如文中写道: 几声雄壮的 秦腔叫板,如同村头尘土中的叫驴打滚,那么有力,使他‘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 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 术品格。
《秦腔》ppt课件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 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 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了,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 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正进入深水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 加快,城乡差距扩大,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贾平凹 难以掩饰对变革中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在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 “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村说单出击真此正处添想加说文的本话”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目 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 就,了解秦腔。 2.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语言 鉴赏能力。 3.品读文本,感悟传统风俗中厚 重的文化意蕴。
教考衔接
课文题目 考查方向
具体分类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夏风、白雪
、黑亮、拴柱等人物都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
杂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
《秦腔 》
选择性必修下册
初步导入
文化是根植在人们心底的种子,即便不见破土,却已经往 下扎下了根。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 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 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接下来,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品一品三秦大地的《秦腔》。
秦腔
贾平凹
作用: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 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5.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 的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通过对排演的情景、搭建戏台的过程、看戏时的盛况 的描写,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2.手法:①点面结合,既有对群体的描写,也有对个体 的描写;②以言行描写为主,多种描写相结合;③灵活 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精排!】最新《 秦腔》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谢谢观看
1、大量运用侧面描写。
○ 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 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 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
2、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 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 ○ 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
文本探究
1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秦腔为什么成为秦川 人的热爱?
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他们 用秦腔解乏、教子、找乐、消愁。
第三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突出秦地的历史悠久,渲染了苍凉悠远的意境, 衬托秦腔的雄壮厚重。
贾平凹曾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 2
声响,幻想有了色彩”,你如何理解作者这句话?
广漠旷远的地形养育了豪爽粗犷的秦人;复杂悠久的历史使秦人见多了 兴衰成败,也让他们经历更多的大喜大悲;他们的痛苦欢欣需要高亢有 力的秦腔来表达,因而三者之间是血肉联系、不可分割的。
贾平凹散文讲求“张扬、大度、力度”(《对当前散文的看法》), 这种审美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将秦腔与三秦大地草野乡间联系在一起,强调无论是创造者,还是能 够真正欣赏这种艺术形式的,只能是大苦大乐的草根百姓。秦腔作为秦川 劳苦百姓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 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的精神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 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演到演 出,他们全程参与,充满仪式感。全民动员的秦腔称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上演了各式各样生活的悲喜剧。“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 “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等,将这一有血有肉的艺术形式与秦川农民的生 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秦腔课文ppt课件

表演艺术
表演形式
秦腔的表演形式独特,注重身段 、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的运用 ,以刻画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
表演技巧
秦腔演员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 ,如“亮相”、“台步”、“身段 ”等,这些技巧能够使表演更加生 动传神。
表演风格
秦腔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表 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常常通 过激烈的舞蹈和动作来表现角色的 情感和性格。
秦腔的特点
秦腔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粗犷豪放 的表演风格著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 色。
秦腔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 等方面,唱腔旋律丰富,音域宽广, 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特点。
秦腔的发展历程
秦腔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祭祀仪式到明清时期的发展成熟, 再到近现代的变革创新,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观众老龄化
当前秦腔观众主要以中老 年人为主,年轻观众对秦 腔的兴趣和接受度不高。
演出市场萎缩
受到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秦腔演出市场面临较大 的竞争压力,观众数量减 少。
秦腔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秦腔艺术的扶持 力度,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 ,支持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
培养年轻传承人
注重培养年轻的秦腔演员和传 承人,确保秦腔艺术后继有人 。
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与秦腔相 结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际交流与传播
加强秦腔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推动秦腔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 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舞台艺术
舞台布置
秦腔的舞台布置简洁明了,多采 用传统的中式布景和道具,如布 幔、灯笼、桌椅等,以营造出古
最新第13讲--贾平凹《秦腔》精品文档

一、贾平凹
二、秦腔
•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流 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 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 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 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是指以秦腔为主的梆子腔系 统的总称。
的共鸣啊!
• 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 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 椽夹打成一尺多宽的土屋,粗笨而庄重; 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 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 你立刻便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 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 活脱脱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 出:高个,浓眉,眼语言的间 距略远,手和脚一样一样粗大, 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
• 秦腔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 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成形,因周 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故又叫“梆子腔”,因以 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故俗称“桄桄子”。
•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 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 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 经衍变,蔚为大观”,是 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 国戏曲的鼻祖。
三、《秦腔》赏析
• 文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 文中写到秦腔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秦川大地的地理构造有什么特点? • 秦人有什么特点? • 秦地农民的生存体验有什么特点?
秦腔特点
• 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 者?曰:秦腔也。
• 对待秦腔,爱者便爱得要死,恶者便恶得要命。
中心句
• 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与秦腔
?
?秦腔,又称乱弹,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流行于我国西
北地区。
因周代以来,关中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一句“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构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图景。
秦腔是秦地的代表剧种,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如同昆曲、黄梅戏等地方特色戏一样,秦腔成了陕西的象征,其唱腔慷慨激越、苍凉急促,大苦大甜,大喜大悲。
秦腔是一种有生命有情感的音乐,那悠长高亢的乐曲中是唱不尽的凄凉哀伤。
小说《秦腔》以作者贾平凹的故乡为原型,是贾平凹近年来创作的有关乡土题材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直接以秦地乡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秦腔”命名,凸显了作家对乡土文化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观照。
?贾平凹的“秦腔情结”
?早在1983年,贾平凹写了一篇名为《秦腔》的散文,这可以看做是小说《秦腔》的序。
在散文《秦腔》中,贾平凹从音韵学和民俗学的角度阐释秦腔特色风格的形成原因:“秦腔,源于
西府。
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跤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正是因为秦地人这种开阔大气、质朴粗犷的性情,所以秦腔不是柔声细语的唱,而是扯开嗓子发泄
般的大声吼出来,秦腔是秦人独特的艺术气质的体现。
秦腔与秦地人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小说《秦腔》里所描绘的清风街上,但凡有红白喜事、贵人造访都会有秦腔登场。
秦腔是清风街上最隆重的庆祝形式与最常见的娱乐方式。
清风街上的人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这古老的艺术。
在《秦腔》里,作者对秦腔的描写次数极多。
不仅对秦腔的历史、艺术价值作了大量的阐述和定义,而且对秦腔的音乐也有细致的记载。
据粗略统计,日常生活场景里引用到秦腔词、曲、介绍的地方竟达40处之多,且并非蜻蜓点水式的引用,大多是从曲谱到唱词的细细铺排,对剧中人物情绪的渲
染与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对音乐唱段的直接记录和描写、剧情的分类、脸谱的介绍等等也都十分精确讲究.似乎小说《秦腔》不仅仅是小说,大量的记录甚至可以看作是一部当地民间秦腔剧种的参考资料。
秦腔是种艺术,更是一种情感与生命力的体现,它会在你苦的时候越唱越苦,甜的时候越唱越甜。
秦腔是秦地人的宝贝,它的价值是非秦地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台秦腔。
?秦腔人的艺术人生
?清风街上的人们对秦腔的喜爱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代表人物就是秦腔迷夏天智。
夏天智是小说用力最多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清风街显赫家族的家长,也是农村传统观念的代表,秦腔文化的代言人。
夏天智是农村知识分子,他一生热爱秦腔,深悟秦腔文化精魂。
夏天智在“文革”期间被批斗,在被关押时曾
想自尽,因无意中听到别人所唱的秦腔而打消了自尽的念头,事
后他逢人就说:“这秦腔救过我的命哩!”从此秦腔陪伴他一生。
他退休后将全部精力集中到发扬秦腔文化的事业上,秦腔仿佛和他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平时闲暇之际,他用村里的高音喇叭播放秦腔,跟别人一起唱秦腔或是在家里的马勺背上画秦腔脸谱。
后来又在剧团下乡巡演时办秦腔脸谱展览会,随后要夏风协助他出版秦腔脸谱书。
当时秦腔已经算作小众艺术,需要自费出书,但他仍乐此不疲,逢人便唱秦腔,赠马勺脸谱。
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宣传秦腔的机会,在他看来,不懂秦腔就不算秦人。
以至他在县医院治病时还不忘秦腔,对小儿子夏雨说:“你现在就回去取,没秦腔听在病床上躺得住”临死前他还
要求播放秦腔,入殓时脸上盖了马勺脸谱才瞑目,入葬时伴随着
他的都是秦腔声。
夏天智的葬礼描写也结束在秦腔曲牌《祭沙》的曲谱中,这是对秦腔与夏天智合而为一的形象化隐喻表达。
?夏天智的儿媳白雪也是秦腔艺术的精灵。
白雪既是夏天智的儿媳,更是其艺术知音,两者都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同。
白雪人好秦腔唱的也好,执着于秦腔艺术,尽管县剧团演出不景气,但她仍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
结婚后夏风要把她调入省城,
她却坚决不去,坚持留在家乡唱秦腔。
然而,悲剧的命运始终笼罩着她,诞下畸形女婴而遭到夏风遗弃,女婴更是悲剧命运的延续。
?引生说:“秦腔是你在苦的时候越唱越苦,你在乐的时候越唱越乐的家伙。
”夏天智说:“一听秦腔我这浑身上下、骨头缝
里,都是舒坦。
”小说里的清风街人是如此深爱秦腔这门传统民间文化,秦腔如同一个符号烙在了故乡这块热土,也烙在了贾平
凹的心头,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热情来源于此,对他而言,秦腔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也是天赐的灵物,是秦地上人们艺术
与生活的精华,更是吃苦耐劳、淳朴敦厚的故乡人的精神象征。
?秦腔意象的深层隐喻
?在《秦腔》中,秦腔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社会转型时期却走向了没落,虽然有部分人抱着各种目的在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它的衰颓之势并非靠个人就可以改变的。
在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强烈冲击下,它被现代文明所淹没,宿命般地走向衰亡。
?夏中星担任县剧团团长后,实施了秦腔振兴计划,这不但没有带来秦腔的繁荣,反而使剧团每况愈下,演员为了生计走街串巷的吹吹唱唱。
秦腔名角王老师唱了一辈子秦腔,最终落了个为红白事而唱,又遭丈夫遗弃的不幸结局。
夏天智终于出版了秦腔脸谱,每天坚持在家里播放秦腔,可他的收音机喇叭最后还是
随着他的病死而失声。
作为秦腔艺术的化身,他的死亡正是隐喻传统文化的衰落处境和悲剧性终结。
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何在新时期走向没落呢,贾平凹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入侵,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
传统的精髓在一点一点的消逝,这一事实让我们觉得恐慌,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贾平凹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他身上有着和土地斩不断的血脉
情。
如今面对秦腔不可阻挡的衰颓之势,让他感到“迷茫和辛酸”,他敏锐的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他又不知如何去改变和解决,他只能为心中的记忆竖一块碑,以此祭奠往事和亡人。
?本书以秦腔做引,贯穿始终,给人一种高亢激昂、深沉悲凉的感觉。
秦腔是终曲,也是挽歌,它与古老的乡村文明一样,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贾平凹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的故乡归属感的作家,其创作心理中深深地潜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他既对秦腔倾注深深的热爱,又对它未来的命运忧心忡忡。
秦腔的命运,也是对乡村农民生存状态的侧面反映,作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暗喻着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和惨烈命运。
从总体上看,秦腔的衰落是中国农村生活发生的变化在文化上的一个表现,是农民命运变化的一个象征。
作者力图通过秦腔的衰落从文化上展现中国乡村在现代文明入侵下呈现的迷茫与颓败,展现中国农民命运的困顿与无奈,在更深的层面上呈现出当代农民的生存现状和他们的心灵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