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1.吹 2.变 3.顶 4.打 火 脸 灯 碗
单口火 一条龙 吹面灰
8.尸
翻身火 磨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火
6.踩 吊 7.牙 8.尸
跷 技 吊
5.鞭扫灯花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 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 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 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 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 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 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秦腔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其中以马建 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 《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 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 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 《窦娥冤》、《铡美案》、《破宁国》、 《四进士》、《白蛇传》、《法门寺》、 《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 《三世仇》、《祝福》、《西安事变》 等影响较大。
艺术特点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 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 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 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 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 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 免吓坏了”。 歌谣为证: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 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 戏台棚要翻。
秦腔简介介绍

秦腔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引入了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效等手段,提 升了秦腔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价值。
与其他戏曲形式的交流与融合
秦腔积极与其他戏曲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秦腔在国际化舞台上的推广
01
参加国际艺术节
秦腔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窦娥冤》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窦娥蒙冤后,为证明自己 的清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刻 的哲理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赵氏孤儿》
剧情简介
该剧讲述了赵盾一家被奸臣屠岸贾所害,赵盾义子程婴与屠岸贾斗智斗勇,最终 成功复仇的故事。
推荐理由
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悲剧色彩。
秦腔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 ,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秦腔的历史起源
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从中国古代的巫觋祭祀歌舞中演变而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秦腔的兴盛和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
观察舞台布置、道具、服装和灯光等元素 ,了解它们如何与演员表演相互融合,营 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如何学习秦腔
学习基本唱腔和身段
寻找专业的秦腔培训机构或老 师,学习基本的唱腔和身段,
打好基础。
练习发声和口型
秦腔的唱腔需要正确的发声和 口型,可以通过模仿、练习和 实践来逐渐掌握。
学习剧本和角色
学习秦腔的剧本和角色,理解 每个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心理 变化,以便更好地表演。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秦腔

文/卓扬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秦腔在明万历年间由陕西、甘肃民间小调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名曰“西秦腔”。
发展到清代康熙年间,秦腔异军突起,流传全国南北地区,形成了清代中国戏曲
秦腔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发展历程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
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所演剧目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不朽的民间艺术精粹 ——秦腔。
秦腔简介资料

秦腔在现代社
会得到了政府
和民间的关注
和支持,通过
保护和传承措
施,使秦腔得
到了较好的发
展和传承
01
02
03
05
秦腔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政府对秦腔的保护政策
01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秦腔的政策和措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
02
政府对秦腔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如设立专项资金等
03
政府对秦腔的保护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和执行,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秦腔的创新和发展注重
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
秀元素,形成了独特的
艺术风格
秦腔的创新和发展在现
代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
展,为秦腔的传承和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近现代
• 秦腔在近现代经历了衰落,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秦腔在现代社会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经典剧目和表演
形式
• 秦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
秦腔的地域分布与传播
• 陕西地区
• 秦腔在陕西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陕西地方戏曲的代表
• 陕西地区的秦腔表演团体众多,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
起源于唐代
• 唐朝是中国戏曲的萌芽时期,秦腔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
• 秦腔起源于民间,受到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的影响
• 秦腔的形成与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民间风俗密切相关
与陕西方言的关系
• 秦腔的唱腔基于陕西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陕西方言的音韵、词汇等特点对秦腔的唱腔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什么是秦腔

什么是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
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xx 秦腔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 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 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
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
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
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
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
秦腔戏曲知识点总结

一、秦腔的历史渊源秦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秦腔”称为“商腔”,发展于渭南一带。
后来在宋代,渭南地区的演艺形式逐渐发展成为秦腔,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明清时期,秦腔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并开始传承于整个陕西地区。
秦腔曲目繁多,既有从南戏吸取的曲牌,又有本地的新编曲目。
二、秦腔的表演特点秦腔以唱功和念白为主要表演特点,演员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和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另外,秦腔的表演还注重化妆和舞台布景,通过具体的化妆和道具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场景。
此外,秦腔的表演也注重挑逗观众的情感,适当地添加幽默的台词和动作,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秦腔回目和剧目秦腔的回目是指剧目中由一个段落变为另一个段落的过渡形式,一般是由对白、唱腔或舞蹈连缀而成。
秦腔回目有转场、情节、表现性格、渲染气氛等功用。
秦腔回目根据剧情需要和表演要求不同,有时戏游次序需要从唱腔变换到对白,有时则可以唱腔和对白逐渐互相衔接。
剧目是指秦腔演员在演出时所要表演的整部戏,也是指秦腔演员所要学习的一部秦腔戏曲作品。
秦腔剧目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剧目,有独具一格的表演方式和题材特点,表现了陕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四、秦腔的表演形式秦腔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锣鼓、弦子、花脸、丑角、丑脸等。
锣鼓是秦腔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起着节奏感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弦子是秦腔表演中的主要乐器,用来伴奏唱腔和唢呐音乐。
花脸是秦腔中的主要行当,通常扮演正面的豪杰人物,性格刚烈、正义凛然。
丑角是秦腔中的一个重要表演形式,扮演各种滑稽可笑的角色,善于变脸和耍宝。
丑脸是秦腔中的丑角表演的一种形式,演员在面部化妆和表演动作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出滑稽可笑的性格。
五、秦腔的表演技巧秦腔的演员在表演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演技技巧,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妆和布景等方面。
其中,唱腔是秦腔表演的核心技艺,演员需要通过扎实的发声技巧和具体的唱腔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念白是秦腔表演中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演员需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秦腔

秦腔秦腔,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位置为今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称“西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演变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腔(贾平凹)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第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技能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
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废都》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因而遭到很大毁誉参半的巨大争议的奇书,《废都》中,贾平凹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
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
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
1993年,由北京出版社推出《废都》,下半年即遭禁。
17年间,关于《废都》的话题从未间断。
2009年7月28日,《废都》解禁了,它将与贾平凹的《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1、识字辨音2、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3、课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腔的有关内容?三、研讨课文(一)第一部分研讨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2.思考讨论: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
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⑷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 文章开头极力描写秦川大地用意何在?目的是想说明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4. 为什么说秦腔是“是非最汹汹者”?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 秦腔没有被淘汰或沉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并对其中的因素作简要的解说。
6. 为什么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7.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8. 请简要概括秦腔的艺术特点与作用。
特点:粗犷、震撼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秦腔》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知识技能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点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教学过程(二)研讨第二部分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
”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A.都唱B.全喊C.齐吼D.均演2. 秦川的风俗与秦腔里的风俗是否一样?各是什么?3. 第6段主要描写秦腔的什么?作用是什么?环境描写,表现秦腔演员对秦腔的无比热爱。
4. 试分析“未等戏开,台下做的,站的人头攒拥”中“攒用”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人多得就像用簸箕推豆子一样。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爱秦腔的当地人人数之多,喜爱程度之深。
5. 有人说,文中描写观众“根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哭声一片”有损秦人形象,对此你如何认为?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是。
这里是间接烘托的手法。
写观众的人多烘托热闹、拥挤,这样更能烘托出秦腔在秦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秦腔的喜爱至极。
6. “全场人头也矮……也全拉了起来。
”这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动作和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心理和产生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把人们沉醉在秦腔里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⑴点面结合。
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
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7.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8.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
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
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
“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
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粗犷震撼的艺术特色。
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